..续本文上一页以六度为行持。
在生活中怎么有般若呢?禅宗中有个公案:龙潭崇信说天皇道悟禅师从来没有向他开示过佛法,他要离开。天皇道悟说,你拿茶来我喝了,你拿饭来我吃了,你向我问讯合掌时我也回礼了。这怎么不是佛法呢?龙潭崇信不相信,他要想一下。天皇道悟禅师说,你不要想。龙潭禅师言下大悟。在生活中,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去悟,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实践佛法才会有般若智慧。
2、空有不二的中道生活
刚才讲的是佛陀的般若生活,我们如何实践这种生活?
(1)从进到退的人生
生活需要我们去积极进取,碰到挫折、烦恼,你还是要前进,碰得鼻青脸肿,还要前进,最后碰得粉身碎骨。有些人,碰到烦恼、挫折,他会回头想一想。佛告诉我们,人生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前进的世界,一个是后退的世界。有时你需要前进,有时你需要后退。有时往往是回头的世界、后退的世界比前进的世界更广阔,回头的天地比前进的天地更旷远。如果你能抓住这两个方向的人生,就会顺遂自如,会显得很知足。有一首诗是描写退步求前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民插秧要后退、要低头。有时退步并不是懦弱,反而是向前。像水一样,水从高处流下很有气魄,在平地上是缓缓而流,遇到石头会绕弯而过。从这种现象里面,我们要知道做人应该怎样做。其实你的世界是很宽广的,不要一意固执,我们需用不同的手段方法来对待世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要自己太固执,该前进的时候前进,该后退的时候后退。不是不要前进,该前进的时候就是要前进,该后退的时候就是要后退。
有一个居士问我,佛教讲忍辱,我坐公共汽车,到底是该挤还是不该挤啊?我说:“该轮到你就是你。”轮到你上的时候你一定要上。忍辱并不代表懦弱,不是说一切都让给别人,轮到的时候你还是要去的。忍辱的“忍”在佛教中讲是认可的意思,要有智慧才可以忍辱。为什么说“慈悲”不是“玻璃杯”啊?因为慈悲有智慧在驾驭。慈悲不是乱慈悲,有智慧的慈悲才是慈悲。一个没慈悲心、很有智慧的人,是很僵硬的,很冷冰冰的,很冷酷无情的,那人是高山仰止、不可亲近的。佛教讲的是,慈悲与智慧要两者俱足。
(2)从有到无的人生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我们这个世界如同万花筒,什么东西都有,形形色色。这些都是有相。《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现象都是假有存在,不是真有存在,虽然你生活在其中,但是不能被这些所迷惑。陶渊明有一句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能体悟到无的境界。虽然我们生活的世界五彩缤纷,但如果我们能把握这种生活,体悟到生活本身存在的真实面貌,那么你就能够从有相中超脱出来,进入佛陀所说的“无住生活”。无住生活并不是说不要生活,而从生活中超脱出来,虽然我们在生活之中,但是不被生活中的事事物物所迷惑。
(3)从个人到大众
世界的存在都是和合,是因缘存在。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很苦恼?因为我们感觉到“我”的世界、“我”的天地不能受侵犯。为什么有人感到很苦恼?这是因为他不能跟别人协调。从个人到大众,这一点很重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个人的快乐要与大众的快乐结合在一起。把自己的快乐分给别人,不会减少自己的快乐,还会增加别人的快乐,从别人的快乐里增加自己的快乐。如果大家生活在一起,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了解,大家会很快乐。我们总是想“我很对”,这没有考虑到别人。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别人,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别人。这样人际关系会很好。公私为公,才是心安理得;化我为众,才有意义。
(4)从相对到绝对的人生
空有不二的人生是要超越虚妄对待,泯除人为的生死,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境界。事物都在相对中存在,最真正的中道生活是绝对的。禅宗中的有个公案:四祖道信禅师到牛头山拜访法融禅师。他见法融端坐自若,曾无所顾。四祖问:“你在这儿干什么?”法融说:“观心。”
四祖问:“观是何人?心是何物?”法融回答不上来,便说:“您是四祖大师吧?”四祖说:“不错。”“为什么来我这儿?”四祖说:“特来拜访,请问还有别的住地吗?”法融便带他来到山傍小庵。四祖庵周围有虎狼,举手掩目,好像害怕似的。法融说:“你还有这个在?”四祖说:“这个是什么?”法融无言以对。四祖便在法融的座处写了一个佛字,法融脸色马上严肃起来,四祖说:“你还有这个在?”空绝对是超越生活而存在。空有不二的生活就是要超越这些东西。
今天我说讲这些,有问题的同学可以提问。
答问:
1、空有不二的中道人生是否只有亲证才有意义,而辩论并无意义。
答:对。一个年轻禅师见到老禅师也不站起来迎接,老禅师问他为何不站起?他回答说:“我坐着就是站着。”老禅师于是打了他一巴掌,说道:“我打你就是不打你!”我们要从生活中慢慢体会这一点。
2、南泉杀猫的公案。
杀猫是杀烦恼猫。他是借杀猫来破除你的执著,杀的是执著。看起来好像是破戒,实际上他是舍小利,得大利。如果能让这么多众生在当时破除烦恼、执著,那么让猫作为一种让大家体悟的方便,应该说值得去做。
3、一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和尚他的习气还在,在证得果位之后,这种习气是否会造业?
答:阿罗汉是断我执,但还是有习气种子存在。佛是断一切现行和种子,阿罗汉仅是断现行,种子和习气没断。他得了身解脱,但解脱的果位与佛证得的不同,他的种子习气没断。
《五届:从《金刚经》到现代人生(圣凯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