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屆:佛教信仰與經濟生活(妙華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如果信佛使人貧窮,沒有人敢信佛。如果佛教貧窮,修道和弘法只能夠是紙上談兵,更談不上發展,這些都是我思考的結論。就拿今天的柏林寺來講,如果沒有幾千萬元作爲財富積累,就不可能有今天現代化的設備,而且你們也不可能免費。如果是公司辦的話,你們可能每人要收600元錢的,因此這種物質財富的擁有無不體現在出家和在家的生活當中。

  我們要深刻地反求諸己,常常要反何自己:我們對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創造了什麼?如果我們做出了這種獻身和創造,我們就無愧于心。因爲我並沒有單純地消費社會,我同樣以一種方式,以文化的方式、思想的方式、精神的方式創造了財富。因此我是磊落的,不在乎別人的評說,我認爲這一點非常重要。從宏觀上來講,我們應該給社會的勞苦大衆精神食糧,然後社會以物質財富的形式和佛教形成一種交流。在今天的經濟社會,寺廟要實行自養,要用自己擁有的財富,從十方來,再到十方去,比如說施衣、施藥、扶危濟困、希望工程,把佛教的慈悲思想通過具體行動體現出來。

  因此,佛教徒布施的前提是要擁有財富,如果沒有財富,那麼布施就是一句空話。而且社會上的人生活在一種物質的社會當中,他最容易從針頭線腦的、具體的經濟利益當中感受到佛法的好處。那麼如果說,佛教徒都很貧困的話,我們的慈悲心只會成爲一種理論而無法在生活當中表現出來。

  六和敬的“敬”,就是要求每一個信仰者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要有一種敬業精神。在有些團體當中很多事情做不好,自然有其社會方面、管理方面的原因,但從每一個人的思想認識出發,就會發現我們都缺乏一種敬業精神。那麼在講到敬業精神時我們不得不提到日本民族,比如說出租車,坐墊、椅背上的白布總是幹幹淨淨的,司機的客氣是從骨子裏遺留下來的。如果你不下車坐在車上閉目養神的話,他不會把你攆下車。而在中國由于近十多年來片面地強調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一種民族精神的整體建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傳統的東西被粉碎了,而具有現代價值觀的道德倫理思想體系又沒有建立起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常常碰到不擇手段牟取暴利等現象。

  昨天我就碰到了這樣一件事。我們乘坐的總統客輪在叁峽工程那個地方不能夠通航,我們就下來了。兩個老法師都80多歲了,于是我們就搭了一輛出租車。上車之後發現那輛車沒有計價器,沒有出租牌照,但是你非坐不可,因爲他獨家壟斷經營,不然就得走路,可一坐你就上了賊船了。我問:你的車爲什麼沒有計價器呢?他說:我們這一帶的車都沒有計價器。我問:從這兒到機場多少錢

   他講:150元。我算了一下賬,心想我們一共5個人,平均下來還說得過去,還可以安慰一下自己的靈魂,就上吧。上去以後開出不到10裏地,他把我們撂到一個城鎮,說:你們下車搭另一輛出租車,那輛車有牌照,可以進城,我沒牌照,不能進城。我說:“你這個人怎麼一點職業道德都沒有啊?我們不下車,我這個和尚今天就賴在你這個車上了!”他就對窗戶外面的幾個人說:“下來打這幾個和尚!他不給錢就不讓他走,把他的東西搶了!”我們每個人在乘船坐車、對外交往的時候都會碰到這樣一些財迷心竅的人。他們爲了一點點經濟利益不惜一切手段去傷害別人。而一些有教養的人,文明程度高的人遇到這種情況確實束手無策,使人感到在這種社會中生活很惶恐、很窘困、很無可奈何。

  我們現在特別強調法治,要用法律條款或規則來規範人的生活。大家都知道我們人是生命的有機體,他每天在社會中面臨方方面面的交往,完全用法律來規定人的行爲能行嗎

   在宏觀上來講,法律確實有一種震懾力,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納入規範化的交往當中。但是法律無法完全來製約一個人的行爲。那麼我想,如果把佛教的六合敬中的“敬”凸現出來,每一個人都有職業道德,有敬業精神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就會祥和許多。

  在文明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我們會發現就連打掃廁所的人,也都把那些微不足道的工作做得非常細致,他們的敬業精神讓你無可挑剔。我覺得那就是一種菩薩道的實踐。走在韓國的公園裏,如果你口渴了,舉目看去,在離你四五十米遠的地方,必然有一個自動售貨亭,你就能喝到水。如果你吃了一根冰棍,要丟棄廢紙,自然就會找到一個垃圾箱。那麼在我們生活的城市當中,要找一個果皮箱,有時候大概得跑幾裏地。這是現代生活中的一件區區小事,爲什麼做起來這麼難呢?我想,可能就是缺乏敬業精神。我們佛教徒要把六合敬的“敬”體現在我們的工作、學習和家庭生活中,我覺得這可能比多讀兩本經、多講一次經都要重要得多。因爲現實社會的人,正像太虛大師所評價的,他很少關懷佛教的義理,而是更關注你在做什麼。一個僧團的整體形象,一個可信佛者所表現出的社會風格更具有說服力,更具有直觀性。

  在六和敬當中有一個“利和同均”。它反映出早期佛教就關注到了我們的經濟生活,關注到了經濟生活對僧團的重要性,大家可能會說,利和同均就是一個饅頭,八個人分成八塊。實質上不完全是這樣,利和同均的“均”它還包含著公平分配,比如在我們今天的經濟生活當中,幾個人合夥做一項事業,做成以後就有一個財産的分配問題,那麼在分配的時候我們要根據你創造財富所付出的努力,使財富的分配與之達到均等。現在幾乎所有的社會問題都與財富的分配有關系。

  有一點需要指出,因爲佛陀不是經濟學家,也不是社會學家,他是人類的導師,他更注重關懷人的精神世界。但是這並不能夠說明佛陀忽略了現實何題,或者說對現實問題沒有結論。這就是我們要善于從經典當中吸取佛陀思想的地方。

  在《金剛經》當中,佛陀在打比方的時候,以擁有叁千大千世界財寶做布施的人來比喻。經的言外之意就透露出佛陀對現實人生財富問題的一個極大的關懷。他爲什麼不以別的東西打比方而要用七寶和擁有財富的布滿叁千大千世界去比喻呢?他對財富是關注的,他看到了現實問題,看到了財富對于現實人生的重要性。

  在《維摩诘所說經》當中,維摩诘居士就是一個擁有財富的人,他不是一個貧窮的乞丐。如果他是一個貧窮的乞丐的話,他的不二法門別人就不能生起信心。因爲他是一個大富長者,他出入于酒館鬧市。他和那些富人交往的時候體現了佛法,所以那些人才能賓服于他,稱臣于他。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今天在座的各位沒有工作,吃了上頓沒下頓,坐公共汽車5毛錢都交不起,坐在上面逃了票還大給人們講佛法,別人會用什麼態度來對待你,會用什麼眼神來看待你?如果你擁有財富,並且能夠用佛法四攝六度的思想、慈悲智慧平等的教義貫穿在你對財富的支配當中,那麼你可想而知別人會用什麼樣態度來對待你。當然,這不僅僅是社會如何來對待我們的問題,而且是在我們身上能不能體現出佛法的福慧具足。這非常重要。社會對佛教産生了很多偏頗的認識,也是與我們沒有把很多深刻的社會問題和佛教信仰挂鈎,信仰者本身不能夠在社會上很好地體現佛法有著直接關系。那麼,一個在家信佛的人,具有富足的精神生活,如果他同時擁有財富,又在社會生活當中樹立起一個大願大行、大慈大悲的菩薩形象,社會上的人就會直接從我們的身上感覺到佛法的魅力。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財富觀,對財富支配的態度。那麼我們認識了佛教和信仰佛教的人應該以佛教的信仰作爲我們的財富觀。我剛才說到理想主義者很容易將財富看成是壞東西,或者說它是毒蛇。甚至一些經院哲學者不從佛教的現實出發,而只是從教義教理出發,從佛教緣起性空的理論出發,將其教條成一種頑空,蔑視物質世界和財富,看不起現實社會物質和財富的擁有和發展,那麼在佛陀的思想當中把這種思想稱爲頑空,就是斷滅見。這種斷滅見會導致社會生産力的下降,導致人的世界觀消極厭世,這在我們的物質生活中是要不得的。

  我們說財富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說對待財富用頑空或斷滅見,僅僅用緣起性空中“空”的理論片面曲解地去認識,就會造成我們信仰和現實的脫節,使信仰和現實生活充滿了矛盾,使我們對于財富的觀念在現實生活中淡化。因此在這裏,我們講到財富觀的時候,重點強調了財富對于生存的重要性,不要把信仰和現實生活的距離拉得非常大,造成強烈的反差。

  當然,功利的信仰和信仰的功利本來就是東方信仰與生俱來的通病。這句話大家也許還不能夠理解,就是說東方的信仰帶有很大的功利性,這是宗教學從信仰出發研究得出的一種結論,也就是說我今天到廟裏來燒香拜佛我要得到當下的利益。比如我要觀世音菩薩送我一個兒子;要求個平安,保我發財……,從這些現象我們就概括出來這種想法是非常功利的,它和信仰那種實質性的精神思想相去甚遠。當我講到佛教徒的財富觀和佛教徒應該如何來對待經濟問題的時候,需要說明一點,我不是在鼓勵東方信仰與生俱來的這種通病,不是在鼓吹這種通病的好處,用意是希望佛教徒應在經濟生活當中化入自己的佛教信仰,不要把信仰和現實的經濟生活對立起來。這是從現實出發,對于信仰者的關注。因爲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出家者畢竟是少數,大部分信仰者要生活在以經濟爲基礎的社會環境當中,負擔著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在這種責任和義務的當下來實踐自己的信仰。

  現實中有很多有虔誠信仰的人並沒有擺正信仰和經濟生活的關系,給個人的信仰和家庭不同程度地帶來了麻煩和危害。我歸了歸類,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認爲只有出家才能修道,不出家就無法修道。這是信佛的第一個階段很多人都會産生的認識。六祖慧能在《六祖壇經》中對地方官員韋居士說,在家修行也可,不一定在寺。就是…

《六屆:佛教信仰與經濟生活(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