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如果信佛使人贫穷,没有人敢信佛。如果佛教贫穷,修道和弘法只能够是纸上谈兵,更谈不上发展,这些都是我思考的结论。就拿今天的柏林寺来讲,如果没有几千万元作为财富积累,就不可能有今天现代化的设备,而且你们也不可能免费。如果是公司办的话,你们可能每人要收600元钱的,因此这种物质财富的拥有无不体现在出家和在家的生活当中。
我们要深刻地反求诸己,常常要反何自己:我们对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了什么?如果我们做出了这种献身和创造,我们就无愧于心。因为我并没有单纯地消费社会,我同样以一种方式,以文化的方式、思想的方式、精神的方式创造了财富。因此我是磊落的,不在乎别人的评说,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从宏观上来讲,我们应该给社会的劳苦大众精神食粮,然后社会以物质财富的形式和佛教形成一种交流。在今天的经济社会,寺庙要实行自养,要用自己拥有的财富,从十方来,再到十方去,比如说施衣、施药、扶危济困、希望工程,把佛教的慈悲思想通过具体行动体现出来。
因此,佛教徒布施的前提是要拥有财富,如果没有财富,那么布施就是一句空话。而且社会上的人生活在一种物质的社会当中,他最容易从针头线脑的、具体的经济利益当中感受到佛法的好处。那么如果说,佛教徒都很贫困的话,我们的慈悲心只会成为一种理论而无法在生活当中表现出来。
六和敬的“敬”,就是要求每一个信仰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有一种敬业精神。在有些团体当中很多事情做不好,自然有其社会方面、管理方面的原因,但从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出发,就会发现我们都缺乏一种敬业精神。那么在讲到敬业精神时我们不得不提到日本民族,比如说出租车,坐垫、椅背上的白布总是干干净净的,司机的客气是从骨子里遗留下来的。如果你不下车坐在车上闭目养神的话,他不会把你撵下车。而在中国由于近十多年来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一种民族精神的整体建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的东西被粉碎了,而具有现代价值观的道德伦理思想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常常碰到不择手段牟取暴利等现象。
昨天我就碰到了这样一件事。我们乘坐的总统客轮在三峡工程那个地方不能够通航,我们就下来了。两个老法师都80多岁了,于是我们就搭了一辆出租车。上车之后发现那辆车没有计价器,没有出租牌照,但是你非坐不可,因为他独家垄断经营,不然就得走路,可一坐你就上了贼船了。我问:你的车为什么没有计价器呢?他说:我们这一带的车都没有计价器。我问:从这儿到机场多少钱
他讲:150元。我算了一下账,心想我们一共5个人,平均下来还说得过去,还可以安慰一下自己的灵魂,就上吧。上去以后开出不到10里地,他把我们撂到一个城镇,说:你们下车搭另一辆出租车,那辆车有牌照,可以进城,我没牌照,不能进城。我说:“你这个人怎么一点职业道德都没有啊?我们不下车,我这个和尚今天就赖在你这个车上了!”他就对窗户外面的几个人说:“下来打这几个和尚!他不给钱就不让他走,把他的东西抢了!”我们每个人在乘船坐车、对外交往的时候都会碰到这样一些财迷心窍的人。他们为了一点点经济利益不惜一切手段去伤害别人。而一些有教养的人,文明程度高的人遇到这种情况确实束手无策,使人感到在这种社会中生活很惶恐、很窘困、很无可奈何。
我们现在特别强调法治,要用法律条款或规则来规范人的生活。大家都知道我们人是生命的有机体,他每天在社会中面临方方面面的交往,完全用法律来规定人的行为能行吗
在宏观上来讲,法律确实有一种震慑力,把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纳入规范化的交往当中。但是法律无法完全来制约一个人的行为。那么我想,如果把佛教的六合敬中的“敬”凸现出来,每一个人都有职业道德,有敬业精神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会祥和许多。
在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我们会发现就连打扫厕所的人,也都把那些微不足道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他们的敬业精神让你无可挑剔。我觉得那就是一种菩萨道的实践。走在韩国的公园里,如果你口渴了,举目看去,在离你四五十米远的地方,必然有一个自动售货亭,你就能喝到水。如果你吃了一根冰棍,要丢弃废纸,自然就会找到一个垃圾箱。那么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当中,要找一个果皮箱,有时候大概得跑几里地。这是现代生活中的一件区区小事,为什么做起来这么难呢?我想,可能就是缺乏敬业精神。我们佛教徒要把六合敬的“敬”体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中,我觉得这可能比多读两本经、多讲一次经都要重要得多。因为现实社会的人,正像太虚大师所评价的,他很少关怀佛教的义理,而是更关注你在做什么。一个僧团的整体形象,一个可信佛者所表现出的社会风格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直观性。
在六和敬当中有一个“利和同均”。它反映出早期佛教就关注到了我们的经济生活,关注到了经济生活对僧团的重要性,大家可能会说,利和同均就是一个馒头,八个人分成八块。实质上不完全是这样,利和同均的“均”它还包含着公平分配,比如在我们今天的经济生活当中,几个人合伙做一项事业,做成以后就有一个财产的分配问题,那么在分配的时候我们要根据你创造财富所付出的努力,使财富的分配与之达到均等。现在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与财富的分配有关系。
有一点需要指出,因为佛陀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他是人类的导师,他更注重关怀人的精神世界。但是这并不能够说明佛陀忽略了现实何题,或者说对现实问题没有结论。这就是我们要善于从经典当中吸取佛陀思想的地方。
在《金刚经》当中,佛陀在打比方的时候,以拥有三千大千世界财宝做布施的人来比喻。经的言外之意就透露出佛陀对现实人生财富问题的一个极大的关怀。他为什么不以别的东西打比方而要用七宝和拥有财富的布满三千大千世界去比喻呢?他对财富是关注的,他看到了现实问题,看到了财富对于现实人生的重要性。
在《维摩诘所说经》当中,维摩诘居士就是一个拥有财富的人,他不是一个贫穷的乞丐。如果他是一个贫穷的乞丐的话,他的不二法门别人就不能生起信心。因为他是一个大富长者,他出入于酒馆闹市。他和那些富人交往的时候体现了佛法,所以那些人才能宾服于他,称臣于他。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没有工作,吃了上顿没下顿,坐公共汽车5毛钱都交不起,坐在上面逃了票还大给人们讲佛法,别人会用什么态度来对待你,会用什么眼神来看待你?如果你拥有财富,并且能够用佛法四摄六度的思想、慈悲智慧平等的教义贯穿在你对财富的支配当中,那么你可想而知别人会用什么样态度来对待你。当然,这不仅仅是社会如何来对待我们的问题,而且是在我们身上能不能体现出佛法的福慧具足。这非常重要。社会对佛教产生了很多偏颇的认识,也是与我们没有把很多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佛教信仰挂钩,信仰者本身不能够在社会上很好地体现佛法有着直接关系。那么,一个在家信佛的人,具有富足的精神生活,如果他同时拥有财富,又在社会生活当中树立起一个大愿大行、大慈大悲的菩萨形象,社会上的人就会直接从我们的身上感觉到佛法的魅力。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观,对财富支配的态度。那么我们认识了佛教和信仰佛教的人应该以佛教的信仰作为我们的财富观。我刚才说到理想主义者很容易将财富看成是坏东西,或者说它是毒蛇。甚至一些经院哲学者不从佛教的现实出发,而只是从教义教理出发,从佛教缘起性空的理论出发,将其教条成一种顽空,蔑视物质世界和财富,看不起现实社会物质和财富的拥有和发展,那么在佛陀的思想当中把这种思想称为顽空,就是断灭见。这种断灭见会导致社会生产力的下降,导致人的世界观消极厌世,这在我们的物质生活中是要不得的。
我们说财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说对待财富用顽空或断灭见,仅仅用缘起性空中“空”的理论片面曲解地去认识,就会造成我们信仰和现实的脱节,使信仰和现实生活充满了矛盾,使我们对于财富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淡化。因此在这里,我们讲到财富观的时候,重点强调了财富对于生存的重要性,不要把信仰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拉得非常大,造成强烈的反差。
当然,功利的信仰和信仰的功利本来就是东方信仰与生俱来的通病。这句话大家也许还不能够理解,就是说东方的信仰带有很大的功利性,这是宗教学从信仰出发研究得出的一种结论,也就是说我今天到庙里来烧香拜佛我要得到当下的利益。比如我要观世音菩萨送我一个儿子;要求个平安,保我发财……,从这些现象我们就概括出来这种想法是非常功利的,它和信仰那种实质性的精神思想相去甚远。当我讲到佛教徒的财富观和佛教徒应该如何来对待经济问题的时候,需要说明一点,我不是在鼓励东方信仰与生俱来的这种通病,不是在鼓吹这种通病的好处,用意是希望佛教徒应在经济生活当中化入自己的佛教信仰,不要把信仰和现实的经济生活对立起来。这是从现实出发,对于信仰者的关注。因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出家者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信仰者要生活在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当中,负担着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在这种责任和义务的当下来实践自己的信仰。
现实中有很多有虔诚信仰的人并没有摆正信仰和经济生活的关系,给个人的信仰和家庭不同程度地带来了麻烦和危害。我归了归类,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认为只有出家才能修道,不出家就无法修道。这是信佛的第一个阶段很多人都会产生的认识。六祖慧能在《六祖坛经》中对地方官员韦居士说,在家修行也可,不一定在寺。就是…
《六届: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