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届: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妙华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你认识佛教,把佛教的这种思想信仰贯穿在生活的当下,你在家修行也可以,不一定非要到寺庙当中来。也就是说,你到了寺庙当中如果没有卓越的智慧把持自己,或者缺乏对佛法的愿力和热情,那么到了庙里头也只能是一个粥饭僧,又何必拿八两去换半斤呢

   就没有这个必要。应该把佛教的精神特色和理念体现在当下的生活当中,不一定信佛都要到庙里来。在《妙法莲华经》当中佛陀把在家修道者喻为火中金莲,就是说在家修行的人是火中的莲花。我们都知道莲花是长在污泥当中的,但是他把在家的修行人比喻为火中金莲,什么是火呢

  社会上的名利争斗,各种物欲的生活像烈火在燃烧着我们,但是你不要被烧垮了,而要烧成一朵莲花。出于“火”的污泥而不染,因此把在家修行比喻成火中的金莲。对在家修行进行了高度的肯定,这就是把佛教的信仰化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它明确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家而出家的大菩萨的思想境界,在家的各种尘劳正是我们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试金石。

  我们常常讲发出离心,什么叫出离心呢?通俗地讲,就是对旧我的否定,对新我的认识。对过去旧的生活方式的否定,对新的佛教徒的生活方式的展现,对社会明确的洞穿力,认识到社会缘起共生的道理,然后发起出离心。那么为什么说是对菩提心的一种考验呢

  因为众生的尘劳和烦恼是非常难以教化的,现实生活的精神思想问题和物质问题把我们紧紧困扰,如困蛛网,面临众多的社会间题需要我们处理,这一切无不是我们修行的试金石。从某种特定的意义出发,甚至也可以把在家的五欲的生活,充满磨难和痛苦的生活看成修道的增上缘。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一部分人来讲,他在顺境中成材,生活在王宫当中,或父母是百万富翁,他很容易成就,按部就班地培养自己。另一种人是逆向发展,越是在艰苦的环境当中他越是容易发掘出智慧和潜能,在逆境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还有一种人对逆境的生活和顺境的生活都能适应,都能在其中发展自己。那么当我们以出离心来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五欲的生活看成修道的增上缘。正因为人世间充满了争斗和磨难,我们更觉得平常心的重要性。正因为人世间非常残酷,我们更能体会到慈悲的温暖。这是一种对治法门,佛法的法是不孤起的。我们常常在深山老林发现结茅而居的修行者,如果他一旦走到了红尘世界,反而不如在社会上当官为民的人更有定力。因为在家人的磨难可以说是满身长虱子的磨难,各种烦恼一环套一环。你没有耐心也得有耐心,尤其是年轻人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以后,不谙世事,缺乏社会经验.。当他被别人炒了鱿鱼的时候,他都不知道炒勺在哪里,不知道这只黑手是从哪儿伸出来,剥夺了他的生存权利。这一切无不是我们生活磨炼的增上缘。我们会发现生存的刀子如何能锋利呢

  必须要磨砺它。如果你把它搁置在一边,久而久之就会生锈。因此在大乘佛教要求每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要“巧将尘劳作佛事”,要把现实中烦恼的生活当成是为众生谋福利的生活处理,所以要面对现实,不要逃避现实,面对现实选择佛教徒的态度。比如说忍辱、精进、布施、慈悲、平等,把诸如此类佛教的理念贯穿在当下的五欲当中,我认为这是最行之有效的。因为佛法讲法不孤起,不但世法如此,佛法也是如此。有众生的烦恼才有菩萨的解脱,有各种修道的偏见和不满,才有佛陀的正见和圆满。众生是菩萨成道的土壤,菩萨的名字叫菩提萨埵,汉文的意思叫觉悟有情。我常常说,如果菩萨离开众生了,他就失业了,他就下岗了,没有工作可干了。那么一个出家人如果离开了修道和弘法这两件事情,他就失去了责任和义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两个硬性的标准。一个在家佛教徒的肩膀上有两副担子:一个肩膀上要担着出世间法的担子,另一个肩膀上要挑着世法的担子。这两个担子都要挑好,不能偏颇于任何一方,不能因空去否定有,也不能因有去否定空。如何处理好这样的关系是每一个在家修行人都会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是逃避不了的。因此我常常告诉身边的弟子们:要面对现实,不要把信仰佛教当成一种避风港,不要把信仰佛教当成逃避社会的一种借口,也不要把它当成对自己心灵简单的安慰。通过佛教的理念应使我们有火眼金睛,获得穿透社会的智慧。又通过佛教的八正道和四摄六度等等信仰使我们取得生存的资格和质量,让我们成为社会上比较优秀的人群,成为福慧两足的优秀者。我想这才能体现大乘佛教的思想。

  佛经当中说:菩萨成佛时不舍众生。菩萨就是在成了佛之后也不会舍弃众生,为什么呢

   他以众生的窘困为自己的窘困,以众生的烦恼为自己的烦恼,以众生的病苦为自己的病苦,因此我们说菩萨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那么我们用这种思想增长我们的智慧,扩展我们的胸怀,提升我们的人格,并且把这种东西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当下,那才是非常美好的。

  菩萨在修道时也不脱离众生,他以众生的道业为自己的试金石。也就是说,这个菩萨的胸怀怎么样,就看他在度人的时候是不是看到是亲戚朋友才帮忙啊,不是亲戚朋友就不帮忙啊。如果他见了亲戚朋友受灾了才帮忙,说明他不是菩萨。必须是见了所有受灾的人都随缘随份地帮忙,那才称得上是菩萨。因此说应以众生的道业为试金石;如何在生活中体现菩萨道,众生是我们的试金石,是我们的标准,是我们实践的土壤。

  在大乘经典《维摩洁所说经》当中,文殊菩萨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之地乃生此花。”就是说,在高原陆地上,在没有污泥浊水的地方是不长莲花的。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它的鲜艳和美丽就是在有污泥蚀水的地方才长出来,这个污泥浊水就是比喻世间充满矛盾和困惑的生活。所有的佛教徒在现实生活当中就应当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风貌,不要试图在高原陆地上寻找莲花。我想,佛法之所以具有永恒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现实性,它对于现实的人生有当下的指导意义。一些人的认识有失偏颇,认为修行人和学佛人只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或者说只有逃避现实生活的人才去信仰佛教。我想诸如此类的局面如果要得到改善,都需要每一个对佛法产生正信的人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体现出来。在我们很多发心学佛的居士和从理论上认识佛教的学者,有很多人从一开始认识佛教就出现偏差了,试图回避现实,一开始发心的时候就是为了寻求个人的清静和个人的解脱。佛法里把这种人称为小根性的人,而大乘佛教的精神特质就在于和众生的同体,菩萨所有的思想行为要和众生打成一片,且不等于和众生同流合污。当众生在烦恼的时候他给众生清凉,当众生在危难的时候他能够解救,可他的生活从来就没有脱离众生。我刚才说到,如果菩萨自己认为,我要坐在九品莲花上,我不在众生当中,那么他肯定已经失业了,他没有尽到菩萨的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在一开始入门时就要调整好自己的理念。

  有人认为出家的生活才是清净的,山林的生活才是没有染污的,而在家的生活是不清静的,对于修道是有妨碍的。我们的这种看法是不圆满的,孰不知环境的清静虽然重要,但心的清静更为重要。如果我们心灵污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有一日不能清除,我们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清静和安宁。有的居士不认为寺院是社会的一部分,认为寺院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建筑群,或认为出家人是远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那么这种认知本身就出了偏差。实质上,寺院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以及信仰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每时每刻都和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简单地把寺庙想成像一朵莲花那样洁白,把出家人想成个个都是佛,这种想法是不成熟的。因为他是一个修道人,正走在修道的路上,寺庙是一个活动场所,是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一种反映。某些人由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思路,对它的期望值过大,没有认识到事物本身的位置,因此往往走入佛门或接触佛教徒之后带有一种失落感,觉得文化素质不高啦,智慧不卓越啦,胸怀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样宽大啦。每当这时我们就要调整自己,他毕竟还是人,他还走在修行的道路上。调整好自己的思路对于我们建立冷静、现实、客观的信仰是非常有好处的,尤其对于那些试图出家和即将信佛的人,现在打一个预防针是比较好的,可以增加免疫力,以免你的免疫系统在现实问题中经受不住打击和考验。因此,盲从地出家和学佛以后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导致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矛盾,使很多人在信佛以后在思想上充满了困惑。比如说,有人在过去没有接触佛教以前一心一意地挣钱,觉得我的钱挣得心安理得,在学佛受了三皈五戒之后就认为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反而感觉到非常困惑,感到佛教的信仰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发生冲突了,如果调整不好很容易使我们的神经短路。在和很多学佛人的接触当中我们会发现,他们总认为再也不能这样活,也不能那样活。日子该怎么过呢?好像没有钱清净一些,可没有钱又没法生存,给人造成一种日子没法过的感觉。究竟该怎么活呢?实际上是没有树立起佛教信仰的财富观。因此我觉得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社会,建立自己的信仰,面对现实实践我们的信仰,在生命的当下体现我们的信仰。

  在菩萨法当中发心是第一位的,而一个人的发心是不可能、也是无法量化的。大家知道,一个人的发心不可能用尺子去量,也不可能用秤去称。我用了一个概念,一个人在菩萨法当中起心动念非常重要,但是这种发心是无法量化的,我们在此所能强调的只能是信仰的质量。就是说,一个菩萨在现实社会当中也可以去挣钱、去发财,但是至于说他发财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贪图享受还是为了兼善于天下的贫苦人,这是他发心的间题,因此在这里所能作为标准的就是他信仰的质量。只有把我们思想的焦距而对…

《六届: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