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实问题进行调整并且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的信仰才是比较扎实的、靠得住的。不要把自己的信仰建立成空中楼阁。在经济社会里做一个优秀的信仰者,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盏长明灯。用一盏灯点燃千百个灯,然后灯灯无尽、光明无尽。在经济社会里,你可以从事你的职业发财致富,成为拥有财富的人,但是你的心灵深处要以菩萨法为自己的长明灯,然后去点亮其它拥有财富的人,使他们具有同情心、慈悲心、平等心,不要把财富仅仅当成自己的享受,应该在自己有饭吃的时候想到世上的苦人还非常多,还有很多人吃不上、穿不上。把我们的财富观和菩萨法在现实问题上结合起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财富,我们就不会犯财迷心窍的错误,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才能站住脚跟。我想在座的各位没有谁会否认在今天的经济社会,在整个世界或者是东南亚,像一场狂风暴雨一样席卷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观念里面都充满了经济的概念。不光在对着炒股票的银屏时我们的心上下起落,不管乘船坐车我们都会发现人们在念生意经,不管你是否面对它,它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在这种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怎样才能站住自己的脚跟呢?我们必须要用佛法的智慧去了解现实人的生活和宇宙的本体。用智慧和慈悲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经济利益关系、个人和团体之间的关系、团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和整个人类的关系。而现在常常有人为了既得利益,采取短期行为,把短期的经济效益投入到城市和国家建设当中。比如说对土地的占用,对山林的毁坏,为了工业的发展污染河水和空气,为了牟取暴利贩毒、嫖娼,所有这些问题没有一个不是和经济挂钩的,都是以经济为它的支撑点。那么在发展经济和被经济浪潮席卷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遵循:“我们为什么要生于此
”我们来到地球上难道就是为了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吗?成为百万富翁我们就是幸福的人吗?
有很多社会间题都摆在我们面前,它的表现形式是形形色色的,但它后面支撑的理论就是发展经济。为了发展经济我们不惜工本,甚至是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代价。我们每天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都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活在今天社会的人,如果没有一个信仰的理念来支撑自己的经济生活的话,我们的思想和灵魂都有可能是扭曲的。再加上西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忙些什么。
乾隆曾三次下江南,第一次下江南归来后他的大臣问他:“你在南方见到很多寺庙,那里怎么样啊?僧人修行怎么样啊?”乾隆说:“寺庙非常庄严,但是僧人太俗。”这个大臣正好是江苏人,他听后就把江苏寒山寺、常州天宁寺、镇江江天寺的僧人送到五台山去培训了3年,悄悄再送回这三个寺庙当中去。第二次乾隆又下江南了,到了江南以后,和一个叫相磐的法师通过一片桂花林,他拿扇子敲了一下老和尚的头。这个老和尚名字叫“馨”,头就自然地“嗡”地响了一声,他是在打禅机。然后两个人就携手登上了镇江江天寺的塔上,就有一段问答。乾隆给老和尚出了个难题:“你看长江上有多少条船
”相馨老和尚说:“两条船。”乾隆说:“我看江上有这么多船,你为什么说只有两条呢
”老和尚说:“一条为名而来,一条为利而去。”在人生的河流上就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而来,一条为利而去。乾隆觉得这个和尚僧才优秀,确实佛门里有人才。
在今天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每个人都学会了念生意经。我想我们学佛的人不妨念生意经,但是在念生意经的时候不妨再念一念佛经。把这两本经都念好,你的生活就会富足、安宁。光念好生意经,你的生活富足了但不见得安宁;念好了生意经和佛经,生活才可能有质量,才不至于成为一个在经济浪潮面前被冲得昏头胀脑的人。
社会上有很多有钱有权的人,他们由于没有用好自己的权,没有学会花钱(这个“没有学会”是指没有慈悲平等救济的心),钱和权反而成了自己丧失生命的祸根。改革开放20年以来,类似这样的素材屡见不鲜,也不须我一一列举事实。一般老百姓觉得家里有几万元,过着小康富足的生活就很满足,但是有的人拥有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却反而常常不满足,原因就在于没有用佛教的信仰作为自己的财富观。如果他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提升了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的话,那么就不至于在金钱和权势面前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我看过一段《东方时空》觉得特别好笑,是讲四川的一个纪检委的书记,当公检法部门逮捕他的时候、他坐在镜头前面说:“我最后悔的是挣了这么多钱还没来得及花!”当我看到这儿时眼泪都快笑出来了。应当说,他的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很有世间智慧的,可他却说这样的话,令人深思。怎么样处理好工作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怎样学会挣钱、花钱,用正确的财富观去支配金钱,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讲是非常适用的。在创造财富和对待金钱这一问题上,我们佛教徒可以用佛法作为内在的精神驱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团体形象。但社会上流行两句话,仅供大家参考,也供我们佛教徒反求诸已。它是:“穷进教堂富拜庙”。穷人应该进教堂,因为在教堂挂上号以后,家里如果受了水灾火灾,马上信教的人就会送去锅碗瓢盆和被褥,给你献爱心。而庙里门票很昂贵,蜡烛和经书价格也不低,进庙一趟如果没有100元你别想出门。这种说法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要反求诸己。佛教的团体和寺院包括出家人在今天科技、经济发展的社会里如何给自己定位
不能丧失了自己佛教信仰的立场,当社会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我们佛教徒应以一种超然的姿态面对这些问题。比如说夏令营就不能收费,这并不表明我们贱卖了佛法,而是用我们的行动体现了佛教的法布施、财布施,让每一个有缘人在生命的当下就感觉到佛教说的和做的是知行合一的。在南方发达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的佛教都面临一个如何在经济社会里如何为自己定位的问题,如果这个位定不好,定在了发展经济上就丧失了自己的特质。因为佛教寺庙和出家人的特质不在于生财之道,而在于佛法的文章和道德。如果拥有了佛法的文章和道德,那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有饭吃都有衣穿,我们更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手伸到经济的碗里去。刚才有人就写条给我说:你讲的佛教徒的财富观是有道理的,这对于在家信仰的人是现实的也是很好的问题,但对于僧团和出家人来说不一定要常念生意经,打铁算盘。他说得很好,我所表达的也是这样。
当我讲到佛教财富观的时候,主要是面对在家信仰的佛教徒,不要因信仰使自己贫穷,也不要因为信仰,拥有财富而无法正确支配财富。其目的是为了阐明这样一种关系:历史上的佛教和出家人的形象是靠向社会化缘来生活,在现代社会生活当中,它应该调整自己的方向,应该给社会全新的观感,这种观感应用六个字来总结:清静、智慧、慈悲。以这些优良品质展现在社会生活中,给社会以美好的观感。不要让人家一看到和尚尼姑来了就会说:“哎呀!化缘的来了!”我前不久到吉林去讲经,有一个大居士请我到他们家去,我在路上一走,街上年老的到八十,年幼到五六岁人的看到我以后就说:“又来了一个化缘的和尚!”化缘是什么概念呢
是伸手要。应改变这种形象,不要让社会看到你就恐惧,就想到要钱要物,应该让社会感觉到他是来送温暖来了,他在我们困难的时候送给了我们财物。在我们精神无助的时候,充满烦恼困惑的时候是佛法给我以生命支柱,给我们以清凉。因此我认为佛教在现代社会应以清静、智慧、慈悲来树立自己的形象,给社会以美好的观感。如果我们从菩萨法中学会很好地在红尘热闹的世间修道,从生命的当下得解脱,我们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而且人我是非越多、尘土越厚的地方,菩萨的智慧越是卓越,菩提之根扎得越深,花果更为坚实。黑暗的美丽在于它使光明更加美丽,丑恶的事物使美好的更显得美好。在经济社会里人人都贪财的时候我们修行人就应该以无我无私的奉献精神让社会感觉到安慰和清凉。
有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式是需要纠正的。长久以来我们只学会了从正面赞叹菩萨和佛陀,从美好和光明出发只想在彼岸世界里找到我们的灵魂的息所,而不想在现实社会中使人间净土化、众生菩萨化。每一个众生如果拓展胸怀,提高智慧,福慧俱足,也可以成为菩萨,菩萨和众生之间并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可以极端地说每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曾经当过一次菩萨。比如当有人落水,你动了第一个念头我应跳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念头就是菩萨的念头。也可能第二个念头就是凡夫的念头了:“我以此为依据要上几万块钱再下去救人。”还有可能第三个念头是恶人的念头:“你溺水了,我再把你往水中摁一摁。”因此凡夫和菩萨思想的境界在于我们起心动念之间。那么什么是道场呢?难道寺庙就是道场吗?每一个有生命的地方,学会修行的地方,起心动念的地方都是道场。在《维摩诘经》当中记述一位罗汉遇到了维摩诘,维摩诘问他:“你从哪里来
”他说:“我从道场来。”他的意思是说从讲经法会那里来。维摩诘菩萨就以大乘佛教的思想境界对他进行了呵护。结论是:凡有众生的地方,我们起心动念的地方都是道场。什地方是禅堂呢?三千世界都是禅堂。什么地方是念佛的场所?洗衣刷碗的地方都是念佛的场所。也就是说,不清静的地方你就应当使它清静,哪里都是念佛的场所。为什么要把现实生活和彼岸的生活分成两截呢
佛法最不容易被现实社会理解的就是修行和现实生活脱节。如果我们能够把修行的思想和方法和现实生活紧紧地粘连在一起,那么人们就会感觉到佛法是现实人的佛法,非常平易、生动、亲切,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得到的,而不是…
《六届: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