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届: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妙华法师)▪P5

  ..续本文上一页可望而不可即的。

  由于我们只学会了赞美光明,而不知道黑暗也是光的依托,因此我们面对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越来越差。因为你只会单向思维,而没有学会菩萨的双向思维。面对矛盾日益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我们失去了免疫系统,不堪一击。按理说,学佛以后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从充实,智慧更加丰富,应以健康的风姿走向现实生活,但有许多人学佛以后只会从正面去思维,认为菩萨两眼一闭不闻世事,不知道还有逆行菩萨,不知道惩恶扬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菩萨的法门。我们一般人所接受的佛教教育仅仅是佛教的正面教育,仿佛说出家人就不应该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佛教徒和别人发生了经济纠纷,我们就理应任人宰割。我觉得有很多人受了三皈五戒之后,在经济生活当中解下了武装。但却走进了狼群,顷刻之间就会化为乌有。像一个战士放下了刀枪走进了现实生活,别人手里是长矛大刀,把你解成了八大块。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拿起刀枪向他们进行经济掠夺呢?不是。智慧就是我们的盔甲,佛法的戒律就是我们的保护神。学习佛法使我们增加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分辨力、判断力和抉择力,而不是把我们自己麻醉了,使得我们对现实问题没有清醒的认识,好像对现实问题越盲目,越模糊的人就越是优秀的佛教徒。这是大错特错的,佛陀是一切智者,我们在所有的菩萨身上都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和慈悲运用得是如此之好。从来不会有这样的事:一个骗子骗他,他就给1万美金。如果佛教徒都是这样,那我想我们很有可能将被现实所抛弃。因此面对现实,用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去处理我们的经济生活,那才是上乘的选择。

  我刚才讲到我们心目当中的菩萨全是慈眉善目的正面形象,一个忍辱宽容的形象,佛法慈悲被我们当成了一种唯一的方法。我常给居士们讲:佛法的慈悲是目的,但是在方法上是千差万别的,法无定法。对一些顽皮的孩子我们要循循善诱,对一些恶习成性的人我们要当头棒喝,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导规他走上正道,让他建立慈悲智慧的思想体系。由于我们没有深入经典,或由于听讲经说法少,思考少,我们把慈悲理解成了生存唯一的手段和方式,使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处处碰壁,碰得头破血流,到最后反过来说,学佛不好。好像是学佛害了自己,实质上是我们吃错了药。本来是脑血栓,却非要吃感冒药,结果没起到作用。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智慧和对佛法的思维,我们不是自称大乘佛教吗

  不是以普度众生为目的吗

  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出世的品格做入世的事业。出世的品格可以看成是菩萨的境界,做入世的事业就是行世间的权巧方便,和世间生活打成一片,做一个福慧俱足的佛教徒。

  在现实社会当中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有人认为挣钱就必须骗人,不骗人就挣不到钱。所以,信佛的人不经商,不能经商。到寺院烧香拜佛的香客和佛教思想学的爱好者,以及皈依佛教、建立信仰的佛弟子有明确的界定,这就是皈依。本来三皈五戒只会使我们的生命更有质量,但是我们机械、教条甚至是片面地理解了它,三皈五戒往往成了我们信仰佛法的精神障碍,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束缚。为什么会这样呢?佛陀从对众生负责高度出发,为使我们提升生命,为他的弟子们制定了三皈五戒。其方法是让我们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达到自净其意。我们不会,却认为做生意是不能说实话的,无商不奸。信佛的人不妄语,做生意有碍于信佛修道,所以信佛的人要么是贫穷的人,要么是没有工作的人。长此以往,仿佛信佛只与老年和死亡有关,与现实社会和青年人无关。我常常听见居士说,我做完这笔生意,就到寺庙去清修,我离休以后到寺庙去闭关,诸如此类的想法不一而足,并认为这些想法是发出离心的表现。这些想法无一不脱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也不可能对世间的事有准确的领悟。应当说,他发起了菩提心,但是即使走到了天涯海角,他的心是凡夫的心,装满了各种欲望,依然受着业力的牵引不能自主。当然,环境的相对清静可以净化我们的心,但那些只是外缘。只有当我们学会降伏其心,我们才真正学会了修道,只有当我们把佛法的教义教理和它的精神品质运用到经济生活当中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学会了在现实社会当中去修道。

  所以世间的名利得失使我们世间的生活变得很沉重,学佛后我们也没有变得轻松。因为我们又走入了另一个生活误区,我们终日在比较工具,并为谁的工具好而争得面红耳赤,或将世法和佛法对立起来,试图在现实社会之外寻求佛法,结果发狂、发痴、发呆,终于成为理论上的伟人,生活实践当中的矮子。

  还有第三种情况,没有信仰而见钱眼开的人使人们的心理环境和生存环境变得非常恶劣。亲朋之间反目为仇,人际关系失衡,金钱和财富成了衡量人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仿佛人们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金钱,人们在感叹之余寻求一种平衡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是什么呢?传统的被破坏掉了,现实的又没有建立起来。那么对于今天有缘学佛的人来讲,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佛教理念作为经济生活的精神支柱,建立精神信仰。我个人认为在经济社会里调整、平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佛法的信仰。在所有信仰当中,佛法的有效性最为直接,比如无我、慈悲、众生平等、自我关怀等等。这对于现实生活都具有深刻、重大的指导意义。

  我现在的一些想法还不成熟,现在只是提出一些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和商讨。

  课堂提问

  问:当今的社会面临道德滑坡,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不择手段。那么作为一名佛教徒应该怎样获得财富?若是不犯任何戒律可能不会取得很多财富。

  答:释迦牟尼佛虽然没有具体地告诉你不能当出租车司机,你不能开饭店,但是他在八正道当中有两条已经在法则和概念上告诉了我们,那就是正业和正命。什么是正业呢?你所从事的这种职业对社会、人类的道德和物质建设是有利无害的,是正当的造作,不是恶业。什么是恶业呢

  嫖娼、贩毒、暴力都属于恶业。不要做烧杀抢掠等社会不允许的、对整个人类有伤害的、不是从慈悲和平等出发的事。因此他在八正道当中告诉我们要正业、正命。一种物质出现以后必然有它的社会价值。在获取价值的时候不要牟取暴利,在福利社会、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牟取暴利,在为他人服务的基础上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

  拥有财富以后如何去支配财富呢

  当你拥有财富以后不要贪图个人的享受,应该以无我、慈悲、平等的精神风貌福利于社会和人类,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在物质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这对于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填充和营养。我不主张拔苗助长,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不要勉强别人做些什么,但是应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拥有财富,应面向社会,不要贪图于花天酒地和个人享受,这就是我们支配财富的态度。

  问:作为一个有优越工作环境的在家女众,我曾经发心出家,但因某种原因未成。我究竟该不该出家呢

  

  答:我想,每一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缘千差万别,当你发心出家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你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如果你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能够告一段落,尘缘可了,可以出家。如果说你还有婚姻、父母、子女,却要断三千情丝踏入佛门,我不支持。我认为你最好做一个在家的菩萨,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建立一个和睦的家庭,珍惜你们共同的血缘关系。在这个原则下,你可以选择出家与否,这是你对自己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卓越的智慧来处理,不是任何人可以强迫的。并且不要抱着幻想出家,不要以为云游的生活很潇洒,讲经说法可以接受很多供养,也不要以为到了庙里一落发就能当方丈。所有私心杂念和想当然的想法必须摧破,要面对现实。

  问:在商场上如果必须与他人激烈竟争,是否与佛法的无我、慈悲相矛质

  到手的生意是否要让给别人才算是一个虔诚佛教徒的准确做法

  

  答: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那样做的话,你不是佛教徒而是傻瓜。按世法来说,在商场上你要合情合理、有理有节地购买保质保量的商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处理问题时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因为一件衬衫的假冒索取100万元赔款,那就超越了佛教徒的界限了。你的起心动念只有你自己知道,在这些具体经济利益纠纷的问题上只有自己是自己的见证人。税务、工商、公检法很难审判你的灵魂,因此信仰在这时就起到了净化的作用。

  问:作为一名出家人,您是怎么样对待父母,尽自己的孝道的呢

  

  答:因为儒家说父母在不远游,认为无后是不孝的,他提的问题虽然很温柔,但是很尖锐。如果展开论述,时间不允许,希望大家举一反三。

  我家有复杂的社会经历,基于我看到父母受到的磨难和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感到出家的生活是我非常向往的生活方式。我在刚刚出家的时候我的父母非常痛苦,三年不和我往来。后来我每到一个地方就买一些土特产寄给他们,虽然你不认我,但是我还要认你,这叫“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虽然我的父母不理解我的信仰,但我一如既往地用土特产打动他们的心。这是我对他们进行“物质攻坚”的第一步。第二步我就在他们病苦的时候去看他们,带去自己积蓄的一些钱物。让他们感觉到儿子是人而不是神,他同样对我们有感情,要对我们尽孝。父母并不希望我们有多少财物给他,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念着他们就可以了。第三个步骤就是把佛教最通俗的教义,比如戒杀这些在民间比较流行的读物无意地放在他们身边,让他们偶然翻到的时候感到佛教讲得很有道理。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我应在佛门里多为众生服务,多做一点事情,比如讲经说法、著书立说、修道,我认为这是所谓 “一人成道、鸡犬升天”最好的报恩方式。

  在佛法的三种布施当中…

《六届: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妙华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