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法布施”为最。我们的父母和其它的众生一样,他们的精神生活是非常苦恼的,充满了各种痛苦,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他们也有困惑和烦恼。我们给他们讲了佛法,使他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智慧,对社会问题有一个平常心,我觉得这种布施是非常好的。
讲到这儿令人感动的是我在1995年时写了一本书叫《人生的解脱》,这本书销量较大。我有一天在首都机场,坐在那里,就有四川素不相识的两姊妹跑过来趴到地上给我磕头。她们说是专程到北京来买这本书的。为什么要买这本书呢?她们说,因父母闹离婚,母亲一度想自杀,影响到她们在大学的学习。后来偶然从同学手里得到这本书送给了母亲。当她们再见到母亲时,感到母亲非常健康,生活得很愉快。母亲说,以前认为佛教是反科学的、是迷信的、是麻醉人民的,佛教徒都是洪水猛兽。可看了佛教书后,感觉到它讲得很有道理。在我生命最困惑、最关键的时候,一个出家人写的书让我读后赏心悦目,救了我一命。两姊妹从四川跑到北京来买这一本书,我认为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孝敬,是“法供养”。
父母需要什么,我们供养什么,这就是最好的孝心。尤其在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父母很可能受到经济浪潮的冲击,比如下岗、失业、和别人产生经济纠纷,心里为经济的滑坡和增长起伏不定,因此我觉得你如果真正有孝心的话就讲给他佛法的真理,我觉得这真是救了人一命。现在一般人温饱问题都解决了,最难以解决是精神问题。老年人的病有1600多种,比如老年性痴呆、脑萎缩等等很多都与他的精神生活不愉快有关,什么能使老年人精神生活愉快呢?佛法能使他们放下自我。比如以前当官的人失去权力以后放不下,佛法能教他放下;以前挣了钱又失去金钱的人心里不平衡,佛法能够使他平衡。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无上的良药,对我们的父母都是最好的供养。因此在座各位的父母如果有类似的病,希望你们今天就可以给他们拿一点药。
问:我认为佛教只解决人类的人生问题,佛教工作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产品,是社会的一种需要。我不赞成所有人出家,出家人只能是有能力体会佛的智慧的人来做,由他们来启发世人,而一般平常人还应该尽职尽责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你认为对否
答:我认为是对的,此问题本身已告诉了答案了。在佛陀时代只有社会上的精英和优秀分子才留在僧团当中,他们以社会导师和精神领袖的面貌出现在社会上,我们东南亚佛教比较发达的国家中还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那些出家人在社会生活当中,作用类似于我们的党支部书记,成为人们思想和文化的导师在大学里授课。在解决民事纠纷、战争等方面发挥了其它社会团体和个人不能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汉传佛教发展到今天,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出家比较方便,所以很多盲聋暗哑、没有生活能力或有精神障碍的人都涌进了僧团。我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佛教自身建设的加强,这种现象可以得到改善和纠正。同时正像问题本身所说的,更多的人当因缘不俱足的时候既不能修道也不能弘法,最好还是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对佛法能够领会多少就实践多少,这样更实际、更现实,不要勉强出家。因为一个出家人吃什么、穿什么,他的社会形象就代表了佛教,社会上的人就是从一些形象和事物上来看待佛教的。因此我也希望我们每一个出家的法师都是优秀的佛子,形象光辉。
问:您对“下海”的和尚有什么看法
答:经济浪潮也波及到了出家人的生活,出家人的生活准则和行为也受到了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的智、慧和我们的信仰不能够战胜自己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成为一个下海和尚,但是我觉得这种和尚是没出息的。为什么呢?如果你能够修道,能够讲经说法,那是一本万利且功德无量的事情,何必要到街上摆摊或造几尊佛像卖钱呢
那说明他的智慧和胸怀有问题。我认为这样的人不是优秀的佛弟子。优秀的佛弟子应尽本身的责任和义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用敬业献身的精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问:我是在家居士,正处于经商的环境,做生意不能不妄语,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我该怎么办?
答:这是由菩萨的身份决定的。正如他所说,菩萨确实是一个拥有财富的人,不管是观音菩萨还是地藏王菩萨都是福慧具足者,不是没饭吃的人。他为什么以这种形象出现呢?这叫自他庄严,不但庄严自己的环境,还庄严自己的内心世界。庄严自己的环境就表现在他恒顺众生,崇尚众生崇尚的东西,以无我、慈悲和平等来净化内心环境,把世出世法两者高度地统一在自己的形象当中。因此我们看到的菩萨个个都是堂堂正正,非常富足。这个道理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所有的修行一人都应该像菩萨一样福慧两足尊,福慧具足,这是菩萨的最佳选择。因此我们拜菩萨是因为菩萨又有智慧又有钱。
问:现实生活中,佛法和心理咨询有什么不同?佛教在调整人们心态方面和其他方式有什么不同?您真的相信六道轮回吗?
答:我们现在所讲的是佛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强调了生命的当下。这是因为面对现实社会的人,必须说现实社会的法,但是就佛法的了义来讲,它的本质在于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彻底的解脱,彻底脱离红尘的困扰。然而,因为它的理论体系太庞大了,如果我们不观机逗教地面对现实去讲法,有可能在座的人会走掉一大半,只有个别对佛法有研究的人会坐下来听。
佛法浩如烟海,我们在讲的时候不但要考虑自己愿意说什么,还必须考虑到听众能够接受什么,愿意从什么地方修正自己。因为当下的东西很容易被人接受,而涉及到那些佛法本体的东西、彻底觉悟的东西非常抽象,可能在这个场合讲是不适宜的,但是并不否认它的价值。这也是佛法和其他思想文化体系最根本的区别。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相信六道轮回。
我的想法是很理智的。我们学习了科学发展史后会发现,现代人所崇尚的科学只是在现代这个阶段,前科学和后科学永远是研究的对象,并且还没有公正的结论,因此我们在反对信仰主义的同时也反对科学主义,把科学当成唯一的标准——看得见、摸得着、形而下的东西才是科学的,这正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局限性。
佛教的智慧使我提升了智慧,扩展了胸怀,我在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完全站在科学的角度,而是站在佛法的角度,我相信佛所说的六道轮回是存在的。比如说我现在具有的智慧——我相信有一种内在的因果联系,不会是我今生今世刚刚学来的。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会找到类似天才的现象,同样的两个人站在同样的起点上可以做出不同的成就,这本身就说明很多问题,在西方哲学里这种现象被论证为天才和灵魂等等,在佛法里把它称为业力的相续。当我们在讲缘起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平面的假象,是空和有的关系,实质上生命的相续不是我们现在的智慧和心量能够领会接纳的,但是我们在很多场合不大谈这些问题,原因在于大家所受的教育是现代的、科学的、唯物的。如果那样讲的话,大家的问题会更多,困惑更多。因此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精神领袖不在于他跑得多快,当你能够领先群众半步恐怕都是一个错误,当然你落后半步也是错误,因此我想不但我相信六道轮回,大部分出家的僧众都是相信这一点的。因为它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因果律,不能够用一言半语去讲,我只能概括去讲佛教的六道轮回建立在佛教的因果律上,佛教的因果律有四大规律:第一是一因一果、第二是一因多果、第三是因果变异、第四是多因多果。它表现了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不是我们简单地想象甲乙丙丁之间的联系。这个问题应单独找一个机会探讨。
问:进行财布施的时候需要辨别对方的真假吗?
答: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智慧。在财布施的时候应该辨别对方的真假。比如庙门口有很多要饭的人,我们看到他们的时候第一念头就是要慈悲。这么小的孩子不去上学来要饭,很可怜,我应该给他100元,但是我进而就要想,这100元给了他,他家的大人用他做诱饵,他还要继续要饭,不会去上学。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把磨难交给他,让他在磨难中体悟到人生应当怎样过,不应怎样过。我想这是你对他真正的慈悲。也就是说,菩萨在做四摄六度时以智慧为自己的眼目,因此佛法当中说“智慧以为母,方便以为父。诸佛大导师,无不由是出。”特别强调了在行菩萨道时的智慧。另一方面,当你布施出去财物之后,财物的分配和利用你就不应该管了,它的结果是好是坏,你做过之后就不要追究了,因为那是运用者的业力所使然,如果说你过分强调,我布施出去的东西别人应如何花费,那你布施的意义就失去了,因为布施要求达到三轮体空,是布施的一种最高境界,但是并不否认我们在做布施时要有智慧,尤其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很复杂,有的人唯利是图。在这种情况下,你不要成为别人的诱饵,成为别人发财致富的幌子,因此应当运用智慧,社会经济越发展,智慧对于佛教徒就越重要,应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问:您在坐车被劫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答:这种情况可能大家都会遇到。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给大家讲个公案。有一个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在山里结茅而居修行,因为经常有狼虫虎豹侵扰,匪徒打劫,老和尚就教给小和尚一套拳法。一天,小和尚下山了,遇到别人打劫,他就给劫匪讲三皈五戒、讲慈悲、讲众生平等,结果还是给匪徒打得鼻青脸肿,连滚带爬地逃回寺庙来了。老和尚就问:“我教你一套拳法为什么不用呢
”他说:“哎呀,我给忘了!”因此我说佛法讲的惩恶扬善是两面性的。当你不惩恶时候无法扬善,当你扬善时需要惩恶,你就必须惩恶,制止非法才能够树立正法,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的。
对于那些在非常情况下出现的恶人,有必要用体力制伏的时候,应用我们的体力制伏,能够用道理讲明的时候应该用道理讲明,能够用道德感化的时候应该用道德感化。我认为法无定法,关键是要有定力,应该有智慧和能力。
《六届:佛教信仰与经济生活(妙华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