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望而不可即的。
由于我們只學會了贊美光明,而不知道黑暗也是光的依托,因此我們面對現實、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和意識越來越差。因爲你只會單向思維,而沒有學會菩薩的雙向思維。面對矛盾日益錯綜複雜的現實生活,我們失去了免疫系統,不堪一擊。按理說,學佛以後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從充實,智慧更加豐富,應以健康的風姿走向現實生活,但有許多人學佛以後只會從正面去思維,認爲菩薩兩眼一閉不聞世事,不知道還有逆行菩薩,不知道懲惡揚善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都是菩薩的法門。我們一般人所接受的佛教教育僅僅是佛教的正面教育,仿佛說出家人就不應該有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佛教徒和別人發生了經濟糾紛,我們就理應任人宰割。我覺得有很多人受了叁皈五戒之後,在經濟生活當中解下了武裝。但卻走進了狼群,頃刻之間就會化爲烏有。像一個戰士放下了刀槍走進了現實生活,別人手裏是長矛大刀,把你解成了八大塊。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拿起刀槍向他們進行經濟掠奪呢?不是。智慧就是我們的盔甲,佛法的戒律就是我們的保護神。學習佛法使我們增加了對現實社會問題的分辨力、判斷力和抉擇力,而不是把我們自己麻醉了,使得我們對現實問題沒有清醒的認識,好像對現實問題越盲目,越模糊的人就越是優秀的佛教徒。這是大錯特錯的,佛陀是一切智者,我們在所有的菩薩身上都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和慈悲運用得是如此之好。從來不會有這樣的事:一個騙子騙他,他就給1萬美金。如果佛教徒都是這樣,那我想我們很有可能將被現實所抛棄。因此面對現實,用佛法的智慧和慈悲去處理我們的經濟生活,那才是上乘的選擇。
我剛才講到我們心目當中的菩薩全是慈眉善目的正面形象,一個忍辱寬容的形象,佛法慈悲被我們當成了一種唯一的方法。我常給居士們講:佛法的慈悲是目的,但是在方法上是千差萬別的,法無定法。對一些頑皮的孩子我們要循循善誘,對一些惡習成性的人我們要當頭棒喝,所有這一切都是爲了導規他走上正道,讓他建立慈悲智慧的思想體系。由于我們沒有深入經典,或由于聽講經說法少,思考少,我們把慈悲理解成了生存唯一的手段和方式,使我們在現實社會中處處碰壁,碰得頭破血流,到最後反過來說,學佛不好。好像是學佛害了自己,實質上是我們吃錯了藥。本來是腦血栓,卻非要吃感冒藥,結果沒起到作用。我們需要調整自己的智慧和對佛法的思維,我們不是自稱大乘佛教嗎
不是以普度衆生爲目的嗎
那麼我們就應該用出世的品格做入世的事業。出世的品格可以看成是菩薩的境界,做入世的事業就是行世間的權巧方便,和世間生活打成一片,做一個福慧俱足的佛教徒。
在現實社會當中我們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有人認爲掙錢就必須騙人,不騙人就掙不到錢。所以,信佛的人不經商,不能經商。到寺院燒香拜佛的香客和佛教思想學的愛好者,以及皈依佛教、建立信仰的佛弟子有明確的界定,這就是皈依。本來叁皈五戒只會使我們的生命更有質量,但是我們機械、教條甚至是片面地理解了它,叁皈五戒往往成了我們信仰佛法的精神障礙,成了我們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束縛。爲什麼會這樣呢?佛陀從對衆生負責高度出發,爲使我們提升生命,爲他的弟子們製定了叁皈五戒。其方法是讓我們由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而達到自淨其意。我們不會,卻認爲做生意是不能說實話的,無商不奸。信佛的人不妄語,做生意有礙于信佛修道,所以信佛的人要麼是貧窮的人,要麼是沒有工作的人。長此以往,仿佛信佛只與老年和死亡有關,與現實社會和青年人無關。我常常聽見居士說,我做完這筆生意,就到寺廟去清修,我離休以後到寺廟去閉關,諸如此類的想法不一而足,並認爲這些想法是發出離心的表現。這些想法無一不脫離我們的現實生活,也不可能對世間的事有准確的領悟。應當說,他發起了菩提心,但是即使走到了天涯海角,他的心是凡夫的心,裝滿了各種欲望,依然受著業力的牽引不能自主。當然,環境的相對清靜可以淨化我們的心,但那些只是外緣。只有當我們學會降伏其心,我們才真正學會了修道,只有當我們把佛法的教義教理和它的精神品質運用到經濟生活當中的時候,我們才真正學會了在現實社會當中去修道。
所以世間的名利得失使我們世間的生活變得很沈重,學佛後我們也沒有變得輕松。因爲我們又走入了另一個生活誤區,我們終日在比較工具,並爲誰的工具好而爭得面紅耳赤,或將世法和佛法對立起來,試圖在現實社會之外尋求佛法,結果發狂、發癡、發呆,終于成爲理論上的偉人,生活實踐當中的矮子。
還有第叁種情況,沒有信仰而見錢眼開的人使人們的心理環境和生存環境變得非常惡劣。親朋之間反目爲仇,人際關系失衡,金錢和財富成了衡量人社會價值的唯一標准,仿佛人們生活的唯一目的就是金錢,人們在感歎之余尋求一種平衡的方法。那麼這種方法是什麼呢?傳統的被破壞掉了,現實的又沒有建立起來。那麼對于今天有緣學佛的人來講,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佛教理念作爲經濟生活的精神支柱,建立精神信仰。我個人認爲在經濟社會裏調整、平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佛法的信仰。在所有信仰當中,佛法的有效性最爲直接,比如無我、慈悲、衆生平等、自我關懷等等。這對于現實生活都具有深刻、重大的指導意義。
我現在的一些想法還不成熟,現在只是提出一些觀點,僅供大家參考和商討。
課堂提問
問:當今的社會面臨道德滑坡,一些人爲了牟取暴利不擇手段。那麼作爲一名佛教徒應該怎樣獲得財富?若是不犯任何戒律可能不會取得很多財富。
答:釋迦牟尼佛雖然沒有具體地告訴你不能當出租車司機,你不能開飯店,但是他在八正道當中有兩條已經在法則和概念上告訴了我們,那就是正業和正命。什麼是正業呢?你所從事的這種職業對社會、人類的道德和物質建設是有利無害的,是正當的造作,不是惡業。什麼是惡業呢
嫖娼、販毒、暴力都屬于惡業。不要做燒殺搶掠等社會不允許的、對整個人類有傷害的、不是從慈悲和平等出發的事。因此他在八正道當中告訴我們要正業、正命。一種物質出現以後必然有它的社會價值。在獲取價值的時候不要牟取暴利,在福利社會、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要牟取暴利,在爲他人服務的基礎上獲得自己應得的利潤。
擁有財富以後如何去支配財富呢
當你擁有財富以後不要貪圖個人的享受,應該以無我、慈悲、平等的精神風貌福利于社會和人類,使我們的精神生活在物質的基礎上得到提升,這對于我們的生命也是一種填充和營養。我不主張拔苗助長,如果一個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沒有達到一定程度,不要勉強別人做些什麼,但是應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擁有財富,應面向社會,不要貪圖于花天酒地和個人享受,這就是我們支配財富的態度。
問:作爲一個有優越工作環境的在家女衆,我曾經發心出家,但因某種原因未成。我究竟該不該出家呢
答:我想,每一個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因緣千差萬別,當你發心出家時首先要考慮的是你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如果你的社會責任和義務能夠告一段落,塵緣可了,可以出家。如果說你還有婚姻、父母、子女,卻要斷叁千情絲踏入佛門,我不支持。我認爲你最好做一個在家的菩薩,用自己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建立一個和睦的家庭,珍惜你們共同的血緣關系。在這個原則下,你可以選擇出家與否,這是你對自己生命的尊重,這需要卓越的智慧來處理,不是任何人可以強迫的。並且不要抱著幻想出家,不要以爲雲遊的生活很潇灑,講經說法可以接受很多供養,也不要以爲到了廟裏一落發就能當方丈。所有私心雜念和想當然的想法必須摧破,要面對現實。
問:在商場上如果必須與他人激烈竟爭,是否與佛法的無我、慈悲相矛質
到手的生意是否要讓給別人才算是一個虔誠佛教徒的准確做法
答: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那樣做的話,你不是佛教徒而是傻瓜。按世法來說,在商場上你要合情合理、有理有節地購買保質保量的商品,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在處理問題時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因爲一件襯衫的假冒索取100萬元賠款,那就超越了佛教徒的界限了。你的起心動念只有你自己知道,在這些具體經濟利益糾紛的問題上只有自己是自己的見證人。稅務、工商、公檢法很難審判你的靈魂,因此信仰在這時就起到了淨化的作用。
問:作爲一名出家人,您是怎麼樣對待父母,盡自己的孝道的呢
答:因爲儒家說父母在不遠遊,認爲無後是不孝的,他提的問題雖然很溫柔,但是很尖銳。如果展開論述,時間不允許,希望大家舉一反叁。
我家有複雜的社會經曆,基于我看到父母受到的磨難和我自己的親身經曆,我感到出家的生活是我非常向往的生活方式。我在剛剛出家的時候我的父母非常痛苦,叁年不和我往來。後來我每到一個地方就買一些土特産寄給他們,雖然你不認我,但是我還要認你,這叫“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雖然我的父母不理解我的信仰,但我一如既往地用土特産打動他們的心。這是我對他們進行“物質攻堅”的第一步。第二步我就在他們病苦的時候去看他們,帶去自己積蓄的一些錢物。讓他們感覺到兒子是人而不是神,他同樣對我們有感情,要對我們盡孝。父母並不希望我們有多少財物給他,只是希望我們能夠念著他們就可以了。第叁個步驟就是把佛教最通俗的教義,比如戒殺這些在民間比較流行的讀物無意地放在他們身邊,讓他們偶然翻到的時候感到佛教講得很有道理。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爲我應在佛門裏多爲衆生服務,多做一點事情,比如講經說法、著書立說、修道,我認爲這是所謂 “一人成道、雞犬升天”最好的報恩方式。
在佛法的叁種布施當中…
《六屆:佛教信仰與經濟生活(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