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屆:佛教信仰與經濟生活(妙華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現實問題進行調整並且做出選擇的時候,我們的信仰才是比較紮實的、靠得住的。不要把自己的信仰建立成空中樓閣。在經濟社會裏做一個優秀的信仰者,每個人都可以是一盞長明燈。用一盞燈點燃千百個燈,然後燈燈無盡、光明無盡。在經濟社會裏,你可以從事你的職業發財致富,成爲擁有財富的人,但是你的心靈深處要以菩薩法爲自己的長明燈,然後去點亮其它擁有財富的人,使他們具有同情心、慈悲心、平等心,不要把財富僅僅當成自己的享受,應該在自己有飯吃的時候想到世上的苦人還非常多,還有很多人吃不上、穿不上。把我們的財富觀和菩薩法在現實問題上結合起來。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財富,我們就不會犯財迷心竅的錯誤,在經濟浪潮的沖擊下才能站住腳跟。我想在座的各位沒有誰會否認在今天的經濟社會,在整個世界或者是東南亞,像一場狂風暴雨一樣席卷了每一個人的生活,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觀念裏面都充滿了經濟的概念。不光在對著炒股票的銀屏時我們的心上下起落,不管乘船坐車我們都會發現人們在念生意經,不管你是否面對它,它都是我們無法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但是在這種經濟浪潮的沖擊下,我們怎樣才能站住自己的腳跟呢?我們必須要用佛法的智慧去了解現實人的生活和宇宙的本體。用智慧和慈悲處理好自己和他人的經濟利益關系、個人和團體之間的關系、團體和國家之間的關系、國家和整個人類的關系。而現在常常有人爲了既得利益,采取短期行爲,把短期的經濟效益投入到城市和國家建設當中。比如說對土地的占用,對山林的毀壞,爲了工業的發展汙染河水和空氣,爲了牟取暴利販毒、嫖娼,所有這些問題沒有一個不是和經濟挂鈎的,都是以經濟爲它的支撐點。那麼在發展經濟和被經濟浪潮席卷的時候,我們必須要遵循:“我們爲什麼要生于此

  ”我們來到地球上難道就是爲了成爲一個百萬富翁嗎?成爲百萬富翁我們就是幸福的人嗎?

  有很多社會間題都擺在我們面前,它的表現形式是形形色色的,但它後面支撐的理論就是發展經濟。爲了發展經濟我們不惜工本,甚至是以人類共同的利益爲代價。我們每天看《東方時空》、《焦點訪談》都會發現很多問題都和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生活在今天社會的人,如果沒有一個信仰的理念來支撐自己的經濟生活的話,我們的思想和靈魂都有可能是扭曲的。再加上西方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想文化的影響和對傳統文化的破壞,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忙些什麼。

  乾隆曾叁次下江南,第一次下江南歸來後他的大臣問他:“你在南方見到很多寺廟,那裏怎麼樣啊?僧人修行怎麼樣啊?”乾隆說:“寺廟非常莊嚴,但是僧人太俗。”這個大臣正好是江蘇人,他聽後就把江蘇寒山寺、常州天甯寺、鎮江江天寺的僧人送到五臺山去培訓了3年,悄悄再送回這叁個寺廟當中去。第二次乾隆又下江南了,到了江南以後,和一個叫相磐的法師通過一片桂花林,他拿扇子敲了一下老和尚的頭。這個老和尚名字叫“馨”,頭就自然地“嗡”地響了一聲,他是在打禅機。然後兩個人就攜手登上了鎮江江天寺的塔上,就有一段問答。乾隆給老和尚出了個難題:“你看長江上有多少條船

  ”相馨老和尚說:“兩條船。”乾隆說:“我看江上有這麼多船,你爲什麼說只有兩條呢

  ”老和尚說:“一條爲名而來,一條爲利而去。”在人生的河流上就只有兩條船,一條爲名而來,一條爲利而去。乾隆覺得這個和尚僧才優秀,確實佛門裏有人才。

  在今天經濟浪潮的沖擊下,每個人都學會了念生意經。我想我們學佛的人不妨念生意經,但是在念生意經的時候不妨再念一念佛經。把這兩本經都念好,你的生活就會富足、安甯。光念好生意經,你的生活富足了但不見得安甯;念好了生意經和佛經,生活才可能有質量,才不至于成爲一個在經濟浪潮面前被沖得昏頭脹腦的人。

  社會上有很多有錢有權的人,他們由于沒有用好自己的權,沒有學會花錢(這個“沒有學會”是指沒有慈悲平等救濟的心),錢和權反而成了自己喪失生命的禍根。改革開放20年以來,類似這樣的素材屢見不鮮,也不須我一一列舉事實。一般老百姓覺得家裏有幾萬元,過著小康富足的生活就很滿足,但是有的人擁有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元,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卻反而常常不滿足,原因就在于沒有用佛教的信仰作爲自己的財富觀。如果他建立了自己的信仰,提升了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的話,那麼就不至于在金錢和權勢面前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我看過一段《東方時空》覺得特別好笑,是講四川的一個紀檢委的書記,當公檢法部門逮捕他的時候、他坐在鏡頭前面說:“我最後悔的是掙了這麼多錢還沒來得及花!”當我看到這兒時眼淚都快笑出來了。應當說,他的位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很有世間智慧的,可他卻說這樣的話,令人深思。怎麼樣處理好工作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問題,怎樣學會掙錢、花錢,用正確的財富觀去支配金錢,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講是非常適用的。在創造財富和對待金錢這一問題上,我們佛教徒可以用佛法作爲內在的精神驅動,樹立良好的社會團體形象。但社會上流行兩句話,僅供大家參考,也供我們佛教徒反求諸已。它是:“窮進教堂富拜廟”。窮人應該進教堂,因爲在教堂挂上號以後,家裏如果受了水災火災,馬上信教的人就會送去鍋碗瓢盆和被褥,給你獻愛心。而廟裏門票很昂貴,蠟燭和經書價格也不低,進廟一趟如果沒有100元你別想出門。這種說法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要反求諸己。佛教的團體和寺院包括出家人在今天科技、經濟發展的社會裏如何給自己定位

  不能喪失了自己佛教信仰的立場,當社會都在發展經濟的時候,我們佛教徒應以一種超然的姿態面對這些問題。比如說夏令營就不能收費,這並不表明我們賤賣了佛法,而是用我們的行動體現了佛教的法布施、財布施,讓每一個有緣人在生命的當下就感覺到佛教說的和做的是知行合一的。在南方發達地區和港澳臺地區的佛教都面臨一個如何在經濟社會裏如何爲自己定位的問題,如果這個位定不好,定在了發展經濟上就喪失了自己的特質。因爲佛教寺廟和出家人的特質不在于生財之道,而在于佛法的文章和道德。如果擁有了佛法的文章和道德,那麼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有飯吃都有衣穿,我們更沒有必要把自己的手伸到經濟的碗裏去。剛才有人就寫條給我說:你講的佛教徒的財富觀是有道理的,這對于在家信仰的人是現實的也是很好的問題,但對于僧團和出家人來說不一定要常念生意經,打鐵算盤。他說得很好,我所表達的也是這樣。

  當我講到佛教財富觀的時候,主要是面對在家信仰的佛教徒,不要因信仰使自己貧窮,也不要因爲信仰,擁有財富而無法正確支配財富。其目的是爲了闡明這樣一種關系:曆史上的佛教和出家人的形象是靠向社會化緣來生活,在現代社會生活當中,它應該調整自己的方向,應該給社會全新的觀感,這種觀感應用六個字來總結:清靜、智慧、慈悲。以這些優良品質展現在社會生活中,給社會以美好的觀感。不要讓人家一看到和尚尼姑來了就會說:“哎呀!化緣的來了!”我前不久到吉林去講經,有一個大居士請我到他們家去,我在路上一走,街上年老的到八十,年幼到五六歲人的看到我以後就說:“又來了一個化緣的和尚!”化緣是什麼概念呢

  是伸手要。應改變這種形象,不要讓社會看到你就恐懼,就想到要錢要物,應該讓社會感覺到他是來送溫暖來了,他在我們困難的時候送給了我們財物。在我們精神無助的時候,充滿煩惱困惑的時候是佛法給我以生命支柱,給我們以清涼。因此我認爲佛教在現代社會應以清靜、智慧、慈悲來樹立自己的形象,給社會以美好的觀感。如果我們從菩薩法中學會很好地在紅塵熱鬧的世間修道,從生命的當下得解脫,我們就可以化腐朽爲神奇,而且人我是非越多、塵土越厚的地方,菩薩的智慧越是卓越,菩提之根紮得越深,花果更爲堅實。黑暗的美麗在于它使光明更加美麗,醜惡的事物使美好的更顯得美好。在經濟社會裏人人都貪財的時候我們修行人就應該以無我無私的奉獻精神讓社會感覺到安慰和清涼。

  有一個簡單的思維模式是需要糾正的。長久以來我們只學會了從正面贊歎菩薩和佛陀,從美好和光明出發只想在彼岸世界裏找到我們的靈魂的息所,而不想在現實社會中使人間淨土化、衆生菩薩化。每一個衆生如果拓展胸懷,提高智慧,福慧俱足,也可以成爲菩薩,菩薩和衆生之間並沒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甚至可以極端地說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都曾經當過一次菩薩。比如當有人落水,你動了第一個念頭我應跳下去把他救上來。這個念頭就是菩薩的念頭。也可能第二個念頭就是凡夫的念頭了:“我以此爲依據要上幾萬塊錢再下去救人。”還有可能第叁個念頭是惡人的念頭:“你溺水了,我再把你往水中摁一摁。”因此凡夫和菩薩思想的境界在于我們起心動念之間。那麼什麼是道場呢?難道寺廟就是道場嗎?每一個有生命的地方,學會修行的地方,起心動念的地方都是道場。在《維摩诘經》當中記述一位羅漢遇到了維摩诘,維摩诘問他:“你從哪裏來

  ”他說:“我從道場來。”他的意思是說從講經法會那裏來。維摩诘菩薩就以大乘佛教的思想境界對他進行了呵護。結論是:凡有衆生的地方,我們起心動念的地方都是道場。什地方是禅堂呢?叁千世界都是禅堂。什麼地方是念佛的場所?洗衣刷碗的地方都是念佛的場所。也就是說,不清靜的地方你就應當使它清靜,哪裏都是念佛的場所。爲什麼要把現實生活和彼岸的生活分成兩截呢

  佛法最不容易被現實社會理解的就是修行和現實生活脫節。如果我們能夠把修行的思想和方法和現實生活緊緊地粘連在一起,那麼人們就會感覺到佛法是現實人的佛法,非常平易、生動、親切,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得到的,而不是…

《六屆:佛教信仰與經濟生活(妙華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