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九屆:柏林夜話

  【九屆】柏林夜話

  明奘法師主持

  

  (2001年7月25日)

  

  明奘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各位義工,夏令營已經進入到第六天,馬上進入尾聲。今天傍晚我們聚會在古塔前的柏樹底下,伴著美妙的音樂,先請濟群法師給大家表演功夫茶。

  

  濟群法師:

  

  來自福建嶺南和廣東潮汕地區的營員請舉手,沒有的話我表演起來比較容易些,我本人雖然天天喝功夫茶,但並不擅長此道。柏林茶話是需通過喝趙州茶來體現趙州禅。我本身對趙州禅沒有什麼體會,但如果大家是帶著一份禅心來觀看,在觀看的當下就記住了趙州禅。下面我免爲其難地做一下。

  

  先把茶具燙一遍,一方面起到消毒的效果,一方面起到燙杯的作用。泡功夫茶的水現燒是比較好的,水必須保持一定的熱度,否則,鐵觀音茶的香氣就出不來。第一道水是洗茶葉用的,是不能喝的。把茶壺裏的水倒在茶漏中,主要起過濾的作用。兩個杯子,一個是聞香杯,供鼻根喝茶用,另一個是正式喝茶用的。一般是先把茶水倒在聞香杯,再從聞香杯倒向喝茶杯,然後聞一聞,茶葉好,留在杯子的茶氣就特別香。現在茶就可以喝了,我們請大和尚喝。整個過程大概就是這樣的,其實我不太熟悉這些。

  

  明奘法師:

  

  大家慢慢品茶,有什麼問題可提出來。

  

  馮學成老師:

  

  借這個機會,我想就禅與茶談談自己的心得。大家知道,學習佛法,離不開戒、定、慧與六波羅蜜,戒定慧中的定,六波羅蜜中的禅波羅蜜都是我們修行中很重要的指導。禅和茶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但在寺廟裏,卻把這兩件本不相幹的事融爲一體,這有很深的內容。禅,印度語叫禅那,有靜慮、思維修等含義。什麼叫靜慮?由于我們思想中有我貪、我慢、我愛等一系列的渣滓,思想情緒太多,生活經常感覺太累,所以就要通過靜慮,把這些不幹淨、影響修行、影響精神的東西給慮掉。什麼是思維修?我們的智慧總是組合不良,四川話講神經短路、不通暢,需要進行優化,就要通過思維修。爲什麼要修禅那?由于我們的思維老是處在不穩定的狀態,一會兒東、一會兒西、一會兒上、一會兒下,榮辱、是非得失總挂在心上,使我們不得清淨,這就要通過修習禅那使我們能夠定下來。這是我對禅的粗淺理解。

  

  中國人發明的飲茶這一生活習俗,恰恰對我們的主觀精神有好處,或許大家都有這方面的經驗。當我們心煩意亂的時候,喝一口茶可以清心,使浮躁的情緒安甯下來。很多知識分子有這樣的經曆,當我們窮思冥想的時候,困倦的時候,喝一杯茶可以清心,使分散難以聚焦的思維甯靜下來,提高精神的力量。古代的僧人爲了參禅,晚上有不倒單的,坐在蒲團上難免有時昏沈,就需要喝茶,提提神,然後打起精神,繼續參禅。這是我所理解的禅和茶的這樣一層關系。但是發展到趙州老和尚那裏,一句“吃茶去”就升華了茶與禅的關系。這個境界確實是不可說、不可說的,正如大和尚開示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某營員:

  

  趙州茶是什麼地方産的?

  

  淨慧大和尚:

  

  趙州茶肯定是趙州産的,這還要問嗎?

  

  某營員:

  

  趙州産不産普通茶?

  

  淨慧大和尚:

  

  它産趙州茶!你再好好去思考,思考明白了再來問。

  

  某營員:

  

  大和尚慈悲,我想請問佛教在各大洲的傳播情況,包括寺院、僧團方面的情況是怎麼樣的?比如在歐洲、澳洲、美洲以及比較偏僻的非洲、南極洲這些地方。

  

  淨慧大和尚:

  

  有一幅對聯叫:“佛光普照叁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這就是當今佛教傳播的概況。五大洲肯定都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佛法;五大洲肯定都有人,有人的地方就有佛法。五大洲的寺院是不是都像柏林寺一樣,我不敢說,因爲佛法要適應不同的時空環境,有的地方寺院很大,大得你簡直無法想象;有的地方也很小,小到你也是無法想象。大的寺院我看過,小的寺院我也看過,但我把它說出來你可能還是不知道大到什麼程度,小到什麼程度。我只說一點,在美國有的地方白天是寺院,供著菩薩;晚上卻是宿舍,幾個師父床一鋪,就在那裏睡覺,那可能就是最小的寺院。這樣的寺院還不少,距美國唐人街一兩百公尺,有一個“世界佛教中心”,白天當佛堂,晚上做宿舍,還有一個“中緬佛教友好協會”,比“中心”也大不了多少。像這麼小的寺院有,大的寺院也有。全世界佛教徒的人數,按天主教的統計是3億5千萬,按世界佛教聯誼會的統計是6億,我想或者是3億5或是6億,總在這個中間。如果我們把中國佛教徒都統計進去的話,我想最少要翻一番,因爲他們沒有統計中國,中國佛教徒從來沒有統計過,只有天主教、基督教有統計。世界上有很多規範的寺院,除中國外,像日本、韓國、泰國這些地方是比較規範的,一個個寺院都有一定的規模,整個設施按各國的傳統,設備都非常的完善。當然也有不是很規範的寺院,我覺得不規範是由于我們看中國的寺院看慣了,走進來是天王殿、大雄寶殿、鍾鼓樓、然後是藏經樓等,像這樣按中國人傳統規範的寺院,在國外不是很多,像澳大利亞的藍天寺,是中國人修的就很規範,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等。所以,我們要了解全世界佛教的情況與寺院,希望你們平常要多留意,多看一些資料,這樣可以增長見識,增長見聞,使我們對佛教當今傳播的情況有所了解。

  

  某營員:

  

  請問白雲首座和尚,在家居士所處的地方沒有僧團時,八關齋戒可以自受嗎?再請問淨慧大和尚,在家菩薩戒如何受?有像《優婆塞戒經》中講需在寺院住幾天的要求嗎?

  

  白雲首座和尚:

  

  戒的方面,我沒有什麼研究。在僧團內有受持八關齋戒的,在家居士受持八關齋戒更是功德無量。

  

  淨慧大和尚:

  

  以後問問題一個一個問。在家菩薩戒一般應在僧團來授,而且也要叁師和引禮師來一起參與。大家知道,授戒是個羯摩,是個法事,最少的羯摩人數要求在四個人以上,沒有四個人,或者只有一兩個人,不能成爲僧團,羯摩法事不成,所以像授歸依、授戒這種活動就不能成立。最大的法事,像授比丘戒,僧團人數需具足二十個以上才可以傳授。一般正常的傳授應該是這樣的,但根據《梵網經菩薩戒本》上講,在千裏之內沒有授戒師的情況下,菩薩戒可以在佛前自誓自受戒,但有一個條件是先要忏悔,忏悔到見好相,見到了感應,即見光、見花、見佛來摩頂,在佛前受戒才能圓滿成就。八關齋戒第一次受時,要在僧團度過一日一夜,要從師授,第二、叁次以後,到時在佛前授就可以了。希望在家佛弟子都要發心受八關齋戒,受八關齋戒,就是一個月六天過出家人的生活,這個功德是非常大的。

  

  某營員:

  

  我認爲趙州祖師說“吃茶去”的本意是讓我們悟在當下,今天卻把趙州禅演繹成了剛才這麼複雜的茶道,大家在體味趙州茶色、香、味的同時,似乎又進入了另外一種執著,我想請問這兩者之間是否有矛盾?如何真正體會禅茶一味?

  

  淨慧大和尚:

  

  既然是當下,當下不是靜態的,當下是動態的,大家同意不同意我這個觀點?禅宗有句話叫“一念萬年,萬年一念”。趙州和尚當時喝茶是不是這個意思已不重要,今天表演的這個意思是不是離開了當下?我看沒有,表演這個意思全過程都在當下。

  

  某營員:

  

  《六祖壇經》裏有一首偈子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但我看到其他版本裏是“佛性本清淨,何處惹塵埃。”他們認爲“本來無一物”不對,應有一個自性存在,請問大和尚對此有什麼態度?請予以開示,謝謝!

  

  淨慧大和尚: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說起來要占很多時間。我們只有把六祖和神秀的兩首偈子連起來,才會看的比較清楚。神秀禅師的那首偈子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下面就可以得到一個答案,我們要針對神秀大師這首偈子反其意而用之,這個時候是應該說“佛性本清淨”,還是應該說“本來無一物”?我想如果說“佛性本清淨”是對的,而“本來無一物”是後人篡改的,對此,我是堅決不同意這個意見。六祖所以爲六祖,就是這首偈子,如果沒有這首偈子,就不會有南頓北漸、六祖禅與次第禅的區別,那麼,中國禅宗就沒有什麼奇特。

  

  趁這個機會多說兩句。現在學術界把敦煌本《壇經》推出來,要想推翻流行的《六祖壇經》。如果我們整個佛教界錯了,就是學術界這幾個人是權威,只有他們說的是對的,由他們一錘定音,對這個事情沒有人出來說話,這是很慘的一件事。我雖然爲這個問題寫過兩篇文章,但因爲我是個和尚,寫的文章學術界不承認,認爲這沒有學術。但是,我相信我的理解不會和六祖的思想有違背,我從曆史的演變對《六祖壇經》做的判斷也是實事求是的。我始終認爲敦煌本《壇經》固然受到學術界的格外重視,但畢竟不是佛門中人,對佛教流布的真實情況沒有切身的體會,只能從文獻學的角度來做一些比較、研究。曆史學也好,文獻學也好,是不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因爲研究學問,除了外證,還要有思想上的內證,思想上的內證才是決定學術真實性的根本所在。剛才,我之所以肯定“本來無一物”是對的,這就是從內證來證明應該是這樣,不可能是那樣。

  

  某營員:

  

  在見地上犯戒,所造的罪業是大還是小?應承當什麼樣的後果?

  

  淨慧大和尚:

  

  佛法講破見是大事,破戒還是個小事。這兩者比較,見地上如果錯了,這個事情大,因爲你犯一條戒,僅僅是那個具體問題;破了見,見解上錯了,這是整體的,所以責任特別重大。

  

  某營員:

  

  我來自山東菏澤,請濟群法師簡要介紹一下“人生佛教”這個理念的發展情況。

  

  濟群法師:

  

  人生佛教是近代…

《九屆:柏林夜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