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太虛大師提出來的,這一思想在近代中國佛教界形成了非常大的影響。目前在海外佛教研究界,學術上最有成就的印順導師也在提倡人間佛教。學術界之外,臺灣、大陸都是以慈善、弘法等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弘揚人生佛教的思想。我想大和尚倡導的生活禅,它的內涵也沒有離開人間佛教的範疇,所以人生佛教的弘揚,在當今佛教界已形成了主流現象,是對佛教根本精神的一種回歸。因爲從明清以來,佛教的弘揚出現了像鬼神化、經忏佛事的盛行等趨勢,導致了佛教對鬼神的關心、對死後問題的關心。我覺得人生佛教的弘揚,是對原始佛教根本精神的一種回歸,人生佛教的弘揚將在未來時空中産生重要的影響。
某營員:
請吳老師開示如何飲趙州茶,破無門關?
吳言生博士:
如果聽了昨天的課,就能夠理解基本精神,借用明奘師剛才提到的那首偈子來回答這個問題,就是:“雲門胡餅趙州茶,明月清風本一家,萬語千言吃茶去,潮汕功夫趙州茶。”
某營員:
有個問題不知該不該問,前排的幾位老師,哪幾位覺得自己是開悟了的,請把你開悟的經曆向大家介紹一下好嗎?
淨慧大和尚:
我想這位朋友一定是讀過不少書,也了解過不少禅的公案。我不知道在禅的公案方面有沒有發現過像你這樣問問題的,因爲真正的禅家相見不是這樣的問。在佛典上,據我知識面所及,是學人相見、禅家相見,不直接問這個問題。怎麼問?有很多的方法,像學人來參拜趙州和尚,趙州和尚就問:“你是第一次到,還是第二次到?”學人說:“第一次到。”趙州和尚說:“吃茶去!”又有學人來參拜趙州和尚,又問:“你是第一次來,還是第二次來?”答曰:“第二次來”。趙州和尚還是說:“吃茶去!”那麼,我們可以學習趙州和尚。你剛才問我們前排這幾位,誰開悟了誰沒有開悟,要我們把這個經驗給大家說一說。我現在就告訴大家:“大家一起吃茶去!”
某營員:
我學過外道,請問杜老師,坐禅與吃中藥有什麼沖突沒有?
杜大威老師:
如果覺得身體不舒服就吃藥,身體舒服就不吃藥。
某營員:
《金剛經》上有多處“雲何”,有書上講是重複了些,有的說是版本不同,請大和尚開示。
淨慧大和尚:
作爲學習經典的人,先好好去學,對于版本的研究考證,在學經的時候,不要介入到裏面去。介入到裏面,就把我們學佛的精神給分散了,就在知解上、知見上、分別上去用功了。《金剛經》教我們如是降伏其心,我們就如是去做好了,管他有叁個如是、四個如是,你天天如是就行了。
某營員:
請問大和尚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即密宗和顯宗有什麼關系和區別?
淨慧大和尚:
這個問題請馮老師來回答,他對這方面有親身經曆。
馮學成老師:
共同的都是佛教,這沒什麼可說的;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差別一個是在漢地傳播,一個是在藏地傳播。的方面,我請杜老師來給大家說說。
杜大威老師:
人類的社會生活是多種多樣的,各有各的民族特性,藏族人有他自身的生活特性,有很大的特點。佛教的特點是無孔不入,全宇宙都能滲透,一切意識形態都可以把它改變爲佛法。既然是個文化,就有在某個時空存在的條件。密宗是在印度佛教後期盛行起來的,雖然神通很大,但伊斯蘭教一入侵,印度佛教基本上就隱沒了。有很大一部分到了西藏,由于西藏文化不發達,在鬼神方面信仰比較濃厚,雖也經過一些鬥爭,但和當地習俗充分融合,後來就立住了腳跟。我說的這個意思並不是對密宗形式有什麼褒貶,主要是和當地民俗、民族的特點相結合。我們的漢傳佛教也有很大的特點,特別是禅宗,是非常注重當下的這種感覺,達摩禅法傳到中國,基本也是印度佛教消亡的開始。現在文化很開放,各種意識形態充分展現,年輕的同學對密宗有一種好奇心,這完全可以理解,是正常的現象。另外,在藏傳佛教裏,次第修行比較明顯,次第禅的意味較濃,但對頓悟沒有非常明確的說明和提倡。
馮學成老師:
在成都也有很多朋友向我提出同樣的問題,但我反過來問他們:第一,你是藏族嗎?第二,你懂藏語嗎?第叁,你習慣藏族的高原生活嗎?如果這些都不具備,那麼你學密法的因緣就不具足了,那可是要與高原、酥油、糌粑打成一片的事。我在藏地呆了六年,與我在一起生活的有很多活佛、喇嘛,當時接觸密法的因緣是很殊勝的,學習藏傳佛教的條件很好,但還是不行。我們既然在漢族地區,我們是漢族人,我們的時節因緣已經是這樣,如果我們有心去學習密宗,倒不如把全部身心投放到因緣具足的這麼一個地方。創造因緣是很不容易的,我在那裏呆了六年還沒完成這件事。現在就去藏區,無論你如何發心,我覺得還是不方便。
某營員:
大和尚18歲在江西雲居山親近虛雲老和尚,開始時砍了五年柴,現在又在柏林寺中興祖庭。我走了不少寺院,是第一次來柏林寺,第一次參加夏令營。我個人的感覺,目前大陸禅宗寺院裏,雲居山禅風是最完整、最傳統、最純樸的,條件也是最艱苦的;而柏林寺的生活禅是最活潑、最現代化的,居住條件也是最富貴的。請問這兩種禅法,哪種生命力更強?哪種禅法是最能秉承六祖的禅風禅意的?請大和尚慈悲開示。
淨慧大和尚:
你剛才提的問題非常好,我用一句話來回答你,然後簡單告訴你一點事實。你知道雲居山第一道山門叫什麼嗎?雲居山第一道山門叫趙州關。過了趙州關沒有?既然過了趙州關,就要懂得禅法的妙用。雲居山的家風和柏林寺的家風用四個字來說——各有千秋,或者各有妙用。然後糾正一下你說的一些事實。我是18歲到廣東雲門寺親近虛雲老和尚,在那裏受戒。1954年我第一次到雲居山,那時我已經22歲了,所以時間和年齡有出入。砍柴的生活是在雲門寺。我到雲居山住了兩次都是做客,都是和虛雲老和尚住在一起,沒有參加勞動,也沒有隨衆,那時我身體不好,老和尚說你身體不好,到這裏來休息休息。因爲我那時還小,在雲門寺當家,天天種田、砍柴,在廣東我的腿犯關節炎,下水田都有問題。老和尚寫信讓我到他那裏休息,後來就在1954年秋天到了雲居山,天天跟老和尚吃小米稀飯,吃小米稀飯比較熱、能夠暖胃,後來腿慢慢就好了,大概住了一個多月。1955年居住的時間長,因爲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修了個法堂,有幾間茅蓬,就開始傳戒,老和尚一定要我去,協助傳戒法會,那次住了將近半年時間,到了第二年,我就到北京學習了,這是那段時間的簡單過程。至于說到雲居山的禅風,我一直非常仰慕的,那個地方的道風,那樣的叢林,我們中國太少了。
《九屆:柏林夜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