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太虚大师提出来的,这一思想在近代中国佛教界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在海外佛教研究界,学术上最有成就的印顺导师也在提倡人间佛教。学术界之外,台湾、大陆都是以慈善、弘法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弘扬人生佛教的思想。我想大和尚倡导的生活禅,它的内涵也没有离开人间佛教的范畴,所以人生佛教的弘扬,在当今佛教界已形成了主流现象,是对佛教根本精神的一种回归。因为从明清以来,佛教的弘扬出现了像鬼神化、经忏佛事的盛行等趋势,导致了佛教对鬼神的关心、对死后问题的关心。我觉得人生佛教的弘扬,是对原始佛教根本精神的一种回归,人生佛教的弘扬将在未来时空中产生重要的影响。
某营员:
请吴老师开示如何饮赵州茶,破无门关?
吴言生博士:
如果听了昨天的课,就能够理解基本精神,借用明奘师刚才提到的那首偈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云门胡饼赵州茶,明月清风本一家,万语千言吃茶去,潮汕功夫赵州茶。”
某营员:
有个问题不知该不该问,前排的几位老师,哪几位觉得自己是开悟了的,请把你开悟的经历向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净慧大和尚:
我想这位朋友一定是读过不少书,也了解过不少禅的公案。我不知道在禅的公案方面有没有发现过像你这样问问题的,因为真正的禅家相见不是这样的问。在佛典上,据我知识面所及,是学人相见、禅家相见,不直接问这个问题。怎么问?有很多的方法,像学人来参拜赵州和尚,赵州和尚就问:“你是第一次到,还是第二次到?”学人说:“第一次到。”赵州和尚说:“吃茶去!”又有学人来参拜赵州和尚,又问:“你是第一次来,还是第二次来?”答曰:“第二次来”。赵州和尚还是说:“吃茶去!”那么,我们可以学习赵州和尚。你刚才问我们前排这几位,谁开悟了谁没有开悟,要我们把这个经验给大家说一说。我现在就告诉大家:“大家一起吃茶去!”
某营员:
我学过外道,请问杜老师,坐禅与吃中药有什么冲突没有?
杜大威老师:
如果觉得身体不舒服就吃药,身体舒服就不吃药。
某营员:
《金刚经》上有多处“云何”,有书上讲是重复了些,有的说是版本不同,请大和尚开示。
净慧大和尚:
作为学习经典的人,先好好去学,对于版本的研究考证,在学经的时候,不要介入到里面去。介入到里面,就把我们学佛的精神给分散了,就在知解上、知见上、分别上去用功了。《金刚经》教我们如是降伏其心,我们就如是去做好了,管他有三个如是、四个如是,你天天如是就行了。
某营员:
请问大和尚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即密宗和显宗有什么关系和区别?
净慧大和尚:
这个问题请冯老师来回答,他对这方面有亲身经历。
冯学成老师:
共同的都是佛教,这没什么可说的;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差别一个是在汉地传播,一个是在藏地传播。的方面,我请杜老师来给大家说说。
杜大威老师: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各有各的民族特性,藏族人有他自身的生活特性,有很大的特点。佛教的特点是无孔不入,全宇宙都能渗透,一切意识形态都可以把它改变为佛法。既然是个文化,就有在某个时空存在的条件。密宗是在印度佛教后期盛行起来的,虽然神通很大,但伊斯兰教一入侵,印度佛教基本上就隐没了。有很大一部分到了西藏,由于西藏文化不发达,在鬼神方面信仰比较浓厚,虽也经过一些斗争,但和当地习俗充分融合,后来就立住了脚跟。我说的这个意思并不是对密宗形式有什么褒贬,主要是和当地民俗、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我们的汉传佛教也有很大的特点,特别是禅宗,是非常注重当下的这种感觉,达摩禅法传到中国,基本也是印度佛教消亡的开始。现在文化很开放,各种意识形态充分展现,年轻的同学对密宗有一种好奇心,这完全可以理解,是正常的现象。另外,在藏传佛教里,次第修行比较明显,次第禅的意味较浓,但对顿悟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明和提倡。
冯学成老师:
在成都也有很多朋友向我提出同样的问题,但我反过来问他们:第一,你是藏族吗?第二,你懂藏语吗?第三,你习惯藏族的高原生活吗?如果这些都不具备,那么你学密法的因缘就不具足了,那可是要与高原、酥油、糌粑打成一片的事。我在藏地呆了六年,与我在一起生活的有很多活佛、喇嘛,当时接触密法的因缘是很殊胜的,学习藏传佛教的条件很好,但还是不行。我们既然在汉族地区,我们是汉族人,我们的时节因缘已经是这样,如果我们有心去学习密宗,倒不如把全部身心投放到因缘具足的这么一个地方。创造因缘是很不容易的,我在那里呆了六年还没完成这件事。现在就去藏区,无论你如何发心,我觉得还是不方便。
某营员:
大和尚18岁在江西云居山亲近虚云老和尚,开始时砍了五年柴,现在又在柏林寺中兴祖庭。我走了不少寺院,是第一次来柏林寺,第一次参加夏令营。我个人的感觉,目前大陆禅宗寺院里,云居山禅风是最完整、最传统、最纯朴的,条件也是最艰苦的;而柏林寺的生活禅是最活泼、最现代化的,居住条件也是最富贵的。请问这两种禅法,哪种生命力更强?哪种禅法是最能秉承六祖的禅风禅意的?请大和尚慈悲开示。
净慧大和尚:
你刚才提的问题非常好,我用一句话来回答你,然后简单告诉你一点事实。你知道云居山第一道山门叫什么吗?云居山第一道山门叫赵州关。过了赵州关没有?既然过了赵州关,就要懂得禅法的妙用。云居山的家风和柏林寺的家风用四个字来说——各有千秋,或者各有妙用。然后纠正一下你说的一些事实。我是18岁到广东云门寺亲近虚云老和尚,在那里受戒。1954年我第一次到云居山,那时我已经22岁了,所以时间和年龄有出入。砍柴的生活是在云门寺。我到云居山住了两次都是做客,都是和虚云老和尚住在一起,没有参加劳动,也没有随众,那时我身体不好,老和尚说你身体不好,到这里来休息休息。因为我那时还小,在云门寺当家,天天种田、砍柴,在广东我的腿犯关节炎,下水田都有问题。老和尚写信让我到他那里休息,后来就在1954年秋天到了云居山,天天跟老和尚吃小米稀饭,吃小米稀饭比较热、能够暖胃,后来腿慢慢就好了,大概住了一个多月。1955年居住的时间长,因为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修了个法堂,有几间茅蓬,就开始传戒,老和尚一定要我去,协助传戒法会,那次住了将近半年时间,到了第二年,我就到北京学习了,这是那段时间的简单过程。至于说到云居山的禅风,我一直非常仰慕的,那个地方的道风,那样的丛林,我们中国太少了。
《九届:柏林夜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