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屆】行腳開示
靜波法師: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所謂的行腳,對今天的佛教徒來講,應該說只是象征性的,古人是真正的在行腳。據記載趙州禅師八十歲時還在行腳。今天的行腳比較奢侈,用車把我們運到山上,然後一步步爬上來,我還是乘纜車上來的。不管如何,我們一步一步來到了山頂,我們大概都會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因爲我們在爬山的過程之中,總認爲山上是很美妙的,但是一到山頂,發現並沒有美妙的風景,太美妙的東西是我們想象出來的。所以,在一本書裏有這樣的比喻,智人已經在山上,從山上下來,爲了人們上山,就告訴人們,山上有非常美妙的風景,然後,人們受這種誘惑,就跟著智人走,中途會看到很多美妙的風景,但越向上行越蕭條,在最高峰時,卻什麼都沒有。學佛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過程,行腳與其說是一種修行,倒不如說我們在柏林寺聽講座後出來練練心,也就是出來實踐一下。如果不實踐,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可能你在理論上早已成佛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依然煩惱重重,這沒有什麼說服力。所以我們出來走一走,感受一下心態如何,能夠解決自己心態的變化嗎?這是大家應該反省的問題。
曾經有個人神經有些問題,老認爲自己是只老鼠,心理醫生告訴他要相信自己不是老鼠,並要求他反複提醒自己“我不是老鼠”。他回家後就一直這麼念著。有一天,他家裏人想看看他有沒有抵抗力,就把他領出門,當他看到貓的時候,掉頭就跑?家裏人就問他,你不是說你不是老鼠嗎?他回答,我不知道貓是怎麼看的。也就是我們在理論上是可以的,但一旦面對現實時,常常不行。因此,我認爲行腳是對我們最好的鍛煉,如果沒有鍛煉,佛法就只是停留在口頭上,那就是可以說誰講得最漂亮,誰就成佛了,實際遠非如此。
所以要衡量自己,千萬別欺騙自己,同時也不要欺騙衆生,欺騙衆生等于欺騙自己,這是最可悲的事情。行腳可以說是“千裏之行,始于足下,”照顧我們的足下,修行就是從我們的每一步開始的,這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功夫,行腳的意義或許就在這裏,我就講這些,阿彌陀佛!
馮學成 老師 :
我是南方人,到這裏是耳目一新,看到太行山的腹地中有這麼吉祥的寺廟,有這樣奇特的山體,感覺到是全新的景象。在這次夏令營中,大和尚安排我們來這裏行腳,剛才靜波法師已經把行腳的方方面面都談了,我對這些還不熟悉,在家裏是“坐地日行八萬裏”,是難得行腳的。在年輕的時候,我是非常喜歡行腳的,當年我 和杜 老師在江油下鄉當知青的時侯,每天不是在生産隊裏揮鋤頭,就是跑東家串西家地去看同學。同學住得比較分散,這個隊裏有一兩個,那個隊裏有一兩個,中間相隔幾十裏,遇到大山就要爬坡,山上風景非常美,但次數多了就覺得沒啥稀奇。
最初從成都到鄉下,嬌生慣養,走不了幾裏路,腳就起泡,心裏煩,那種難受的勁不是現在的人能體會得到的。慢慢時間長了,就有了新的感受,有了一種身體強壯的感受,在大山面前,在慢長的旅途面前有自己的腳,自己的腳有力了。我們學佛可能也有這麼個經曆,最初時彷徨、迷惑多,走到什麼地方都感到疲勞,迷惑不解,還有這樣那樣的議論,影響自己的判斷,這都是很正常的過程。一旦我們走過了這條路,回頭再看時,這一切都是我們的資糧。那時我們就會感覺我們的眼光成熟了,境界有了,胸懷有了,以後再遇見路,遇見山的時候,心裏就踏實多了,就敢幹攀登新的高峰,我簡單地說這些。
明奘法師 :
上天待我們不薄,這麼涼爽的氣候,這麼安靜的古廟,這麼寬厚的主人,給了我們足夠的方便,讓我們盡情做我們想做的事情,大家如不在此盡興一下,好象說不過去,請營員帶好帽子,請攝影師給合個影。
杜大威 老師 :
在鄉下當知青,就象馮老師說的,開始很興奮,到山上砍柴顯得很浪漫,砍了很多背上身後,約一百五六十斤,自己還覺得挺有精神,走了幾步後,就突然覺得沈的不得了,想到離家還有十多裏,感到肯定背不到家。後來發現,現在這一步好象還可以走,還可以再走一步。慢慢走得較遠,後來就覺得如果這一步走不動,就把柴扔掉,但又想已走了這麼遠,扔了可惜得很,現在這一步好象還是可以走,就這樣,現在一步,現在一步,把一百五六十斤的柴就背回家了,心裏高興得不得了。忽然發現沒走多少路,實際上只走了腳下一步,結果就解決問題了。當時我覺得這個事情很奇怪,這是我自己的小體會,提供給同學們參考。
明奘法師 :
請僧人們來殿裏來誦《心經》,營員們在殿外好好聆聽山谷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