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尋找另一種清涼
王小萱
流火七月,正值暑期。名目繁多的夏令營花樣翻新:英語的、音樂的、體育的、農村的、足球的、軍事的、網絡的、減肥的……不一而足。其中,一個名爲“生活禅”的夏令營引起了衆多在校大中專學生和部分青年知識分子的濃厚興趣。何謂禅?又何謂生活禅?寺院也能舉辦夏令營
帶著種種不解和疑惑,甚至是一種神秘的感覺,筆者和許多青年朋友一樣,走進了爲期7天的由河北省佛教協會主辦、趙州柏林禅寺承辦的生活禅夏令營。走進生活禅:體驗別樣人生。
提起寺院,人們印象中一定浮現出的是張愛玲筆下的披著鮮豔袈裟的老僧,垂頭合目,和著輕輕的喃喃的模模糊糊地誦經聲,抑或是一些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看破紅塵的出家人,或是一些迷信的求平安的善男信女這樣的情景……但是,當走進位于河北趙縣,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並有著1700多年曆史的柏林禅寺時,看到蒼蒼古柏,魏魏古塔,聽到悠揚的鍾聲,一種異樣的感覺讓人不得不去走進他,了解他。
據介紹,柏林禅寺古稱觀音院,創建于東漢末年,是我國北方最古老的觀音道場之一。晚唐時,禅門巨匠從谂禅師晚年住錫于此達40年之久,留下了不少像“庭前柏樹子”、“狗子無佛性”這樣著名的禅宗公案,柏林禅寺由此成爲中國禅宗史上一個重要祖庭。許多營員都說,走進這樣的寺院,感受別樣的生活,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能不說是另一種人生體驗,希望能在短短的7天時間裏,用心去體悟,去感受。
在開營典禮上,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刀述仁居士說道:柏林禅寺已成功舉行了九屆夏令營活動,在海內外,在佛教界內外産生了良好影響,它是人間佛教的具體體現,也是佛教在現代化社會進程中的有益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夏令營還是弘揚愛國愛教的一種好的形式。正信的佛教是摧毀目前*輪功邪教組織和邪說的一種最有利的武器。因此,生活禅夏令營具有重要的社會作用和意義。刀述仁副會長最後語重心長地對營員們說,本屆生活禅夏令營還請來了國內各地著名寺院的法師和佛學專家爲營員們講課,讓大家對佛教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希望大家珍惜這一殊勝因緣,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上,一定能分清邪與正,願愛國愛教思想不斷發揚光大。
河北省民族宗教廳廳長鞠志強認爲,九年來,生活禅以淨慧法師所倡導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爲宗旨,通過夏令營這種青年人喜聞樂見的組織形式,立足于弘揚佛教文化,強調佛教的人間關懷,作了很多有益的嘗試,使得佛教更加適應現代社會,貼近生活,産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
本屆夏令營總導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趙州柏林禅寺方丈淨慧法師在開營典禮上說:現在到處都在談世界經濟一體化,佛教也同樣面臨著“入世”的問題,我們不能不産生一種緊迫感和使命感。現在我們已經有了宗教政策方面的保證,有了政府的積極支持,有了公衆對佛教的正常理解,這些都是我們重新振興中國佛教的有利條件。要努力創造條件,尋找機遇,讓社會了解佛教,讓佛教走入社會,從而使佛教融入社會,和諧社會,奉獻社會,淨化社會。
最後淨慧法師強調,本屆夏令營營員大多是青年人,正處在吸收知識、充實才幹、健康成長階段,希望各位珍惜時代機遇,珍惜青春歲月,不斷優化自身素質,不斷和諧自他關系,做到像江總書記最近對知識分子提出的要求那樣:老老實實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紮紮實實地做學問。做到了這叁條,也就是落實了生活禅、禅生活的基本要求。
行住坐臥:像出家人一樣的生活
參加生活禅的營員,大多是第一次進入寺院,進入禅寺的最初感覺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內心清涼。據了解,本屆夏令營有近700人報名,並且報名者應具備一定的條件,例如18-30歲左右的具有一定文化知識的青年人等。但是,由于寺院條件所限,最後只錄取了300多名營員。另外,還有20多位來自加拿大的青年朋友,在7天的難忘時光裏,共同分享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飽食禅悅法喜。
剛剛進入生活禅夏令營後,寺院的法師即告訴營員們:你們已經到家了,在這短短的七天裏,請暫時放下生活中的一切,安住下來。生活中的苦惱、生存的壓力、內心的疑惑等都請放下,過幾天出家人的生活,感受寺院生活的安詳和清靜。的確,從遙遠的新疆、海南島、廣東及陝西、北京、天津等地,甚至漂洋過海的外國青年朋友們聚在了一起,依舊是相逢一笑的有緣人。其中,不乏來自國內重點院校的的本科生、碩士和博士,共同感受著千年古刹的晨鍾暮鼓和清涼鍾聲。
寺院的一切讓在喧囂世間奔波勞碌的營員們感到既新鮮又陌生:每日清晨4:30有寺院法師以打板爲信號,僧衆們開始起床,5時正式上殿開始誦經作早課,大約1小時後,集體排隊順序到“香積樓”(齋堂)過堂(用餐)。當然,在用餐時一定是食不言的,並且還有一定的用餐規矩。營員們住的那棟樓也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雲水樓,住的房間叫寮房,要求保持房內整潔,衣被疊放整齊。相互間溝通交流都是輕聲細語,沒有大聲的喧嘩和吵鬧,時時關照內心,生活在當下。許多營員都對寺院內諸位法師的年輕和博學,以及仙風道骨的不俗氣質産生敬仰之情,成爲他們心目中的另一種偶像。有營員表示,通過法師日常不經意間的行住坐臥體會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慈愛和內心的安詳。通過法師帶領營員們進行坐禅實修,也了解了生活禅的勃勃生機。
坐禅,乍聽起來,有些玄妙,更有些神秘和遙遠。其實當你真正做起來才發現它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坐禅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培養在工作中的專注和智慧。在一天的各種活動之後,學員們對坐禅的興趣開始濃厚起來。伴著夜幕下點點閃爍的星光和身邊的青翠古柏,坐在寬大的墊子上,按著寺院法師的指點,結跏趺坐,調身、調息、調心……靜觀自己身心的各種微妙變化,看著內心的各種念頭生起、滅去,雜念逐漸澄清下來,內心深處的清靜與安詳在悄悄地滋長。從佛法角度講,坐禅可以開發慧,可以調節精神,強健身體。當然,對女性美容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許多女營員對此喜愛有加。無論如何,通過幾日親自坐禅,使營員們對禅學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獲得了一種使身心健康自在的好方法。
佛學演講:開啓智慧之門
本屆夏令營爲營員們組織了多場結合當代社會生活,從佛教的角度解決日常工作、生活中普遍問題的精彩演講,讓營員們感受到佛法鮮活的生命力,以及人間佛教人文關懷的魅力。
在21世紀的今天,累,成爲人們的口頭禅,生活之累、工作之累、人際關系之累,人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市場競爭和生存壓力。更多的沖突和矛盾發生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家庭之間,人們需要更多心靈的溝通和撫慰,來獲得人際關系的和諧,自身工作事業的成功,以及每個家庭的幸福美滿。據有關資料顯示,21世紀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不是心腦血管疾病,而是困擾人們的各種心理疾患,因此,佛法的智慧猶如清風細雨,在潛移默化中,化解著人們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來自上海複旦大學宗教研究所的王雷泉教授就佛教的信仰內核、社會層圈、文化層圈叁個層面,用一個蘋果的理論闡述了佛教是以怎樣的方式和社會發生緊密聯系的。而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的吳言聲博士在其精彩演講中,以趙州公案爲例,用“平常心是道”對現在的“將信仰落實于生活,將修行落實于當下,將佛法落實于世間,將個人融化于大衆”的生活禅理念,進行了生動有趣的诠釋。另外,一些國內較大寺院的法師們以他們的親身實踐,向營員們做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演講。其中,四川文殊院宗性法師的《用佛法的智慧透視生活》,以及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妙華法師的《禅與心腦的體驗》,從心理學的角度,用生活中的常見實例,揭示了禅于人們心理的密切關系,受到廣大營員的歡迎。
除此之外,幾日晚間在古柏下的“柏林夜話”,讓營員體悟到了趙州茶的禅機、禅門公案的非凡智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首生活禅曲,讓營員們感受到了心靈安住當下的喜悅。
奉獻人生:回歸現實生活
光陰荏苒,七日的夏令營生活轉眼就結束了。通過7天的修學,營員們深深理解了該寺方丈對生活禅的解釋,就是在生活中參禅,即將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實現向上、向善的內涵,積極地投入人生。淨慧法師在開示營員們時表示,生活的天地是廣闊的,生活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即包括社會生活、家庭生活、情感生活,也包括道德生活,在日常的生活中,應該過一種自利利他的道德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他人有愛心,有感恩的心,關懷的心,但又不懷有任何要求回報的目的,這就是佛法的精神,如果社會上人人都這樣想這樣做,社會上的各種問題就會很好地得到解決,大家就會生活在一種祥和的環境中。
另有法師認爲,在現代社會,環保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今天的社會是以經濟爲中心的社會,是一個強調經濟發展的社會,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對自然環境的忽視造成的空氣汙染、沙塵暴等有目共睹。但是,外部環境的各種汙染是人們能夠看得到的,而各種不健康的心理疾患:焦慮、憂郁、煩惱、貪婪、自私等充斥著人們的內心,造成另一種心靈的汙染,使現代人的心靈長期處在一種不安和焦慮之中,它小到影響個人、家庭,大到造成社會上的賣淫、嫖娼、吸毒、販毒、搶劫等醜惡社會現象的發生,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團結。因此,生活禅的精神和智慧從某種角度來說,就像一把鑰匙,告訴人們怎樣智慧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提升人格,放下心靈重負和偏執,積極面對人生、奉獻人生,作一個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
有營員表示,七天的寺院生活,將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非常重要的一頁,它使自己更看清了人生的價值及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就像充了一次電,心胸變得更加豁達,也更自信。今後將會在社會工作、生活中,盡心、盡力、盡責。可以說,這也代表了衆多營員的心聲。
願禅的智慧更多地點化我們的生活,在滾滾紅塵中,願我們的內心獲得更多的清涼。
《十屆:盛夏,尋找另一種清涼(王小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