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屆:《普賢菩薩行願品》開示(妙峰法師)

  《普賢菩薩行願品》開示

  妙峰法師

  

  誦經主要是爲了讓我們的心甯靜下來,在誦經時我們的心應盡量不要有雜念。曆史上有很多修學佛法的人把《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爲日課每天讀誦,誦持經典也是一種修行的方法,像大家熟悉的本煥老和尚每天就誦持《普賢菩薩行願品》十二遍以上。

  誦持《普賢菩薩行願品》的功德是很大的,其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動力,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佛教的人生觀、世界觀、財富觀。所有衆生都會有生有死的,每一個人都要面對臨終的那一刹那,我們的身體將要四大分家,地、水、火、風各歸其位,將要向家屬親人告別。在臨命終時,無論你多有權勢或是富貴、還是很貧窮,都是一律平等,你擁有的一切物質財富都不會隨你而去。我們這一生是隨因緣而來,如果我們一生能誦持《普賢菩薩行願品》,那麼這種善業就會引導我們去極樂世界,相反,我們就會隨著自己所造的業走向該去的世界,我們的歸屬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決定的,也就是“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誦持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是爲了我們聚集清淨的業,讓這清淨的業引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目的是成就無上佛道。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裏,善財童子到處參學善知識,共五十叁參,參到了普賢菩薩這裏,普賢菩薩就告訴善財童子和諸大菩薩,要學習、成就諸佛如來殊勝功德,就必須修十種廣大行願。今天在座的各位來參加夏令營學習佛法,誦持《普賢菩薩行願品》 ,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我們要了解佛法,就要隨佛學修,要想將來成佛,也可以從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入手。

  (二)

  《普賢菩薩行願品》經題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 ,“經”的含義帶有貫穿、攝持的意思,佛經是佛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人說的法。“華嚴 ” 是一種萬德莊嚴的比喻,指菩薩在因地修六度萬行來莊嚴他的法身,法身是每個衆生與佛一樣平等的佛性,也就是我們生命的實體,以種種的行願、功德莊嚴成就的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相好。“大方廣”是該部經典要解釋的內涵,比喻它的量是廣、體是大,法身遍滿法界而無相,在虛空裏有衆生生存的星球是很多的,而我們的心是沒有離開這個虛空的,學佛是要達到與之相應,最終得到解脫。我們平常講的心念是依心而起的幻覺,它不是我們生命的真相,可以說我們平常對真心是沒有一點的感覺與體驗。普賢菩薩與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同稱華嚴叁聖,在娑婆世界裏,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輔佐釋迦牟尼佛來教化衆生。“願”就是一種理想,“行”就是照著理想去實踐,普賢菩薩的行願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我們之所以要修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目的在于要解脫我們的生命,從叁界輪回中求得解脫,要解脫就必須成佛,要具備成佛的能力就要修十大行願。行與願必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有行無願,則沒有方向;有願無行,則只是空想。“不思議解脫境界”指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境界,包括認識與修養,學佛的人所達到的目的也可以說是他的一個境界。從人、聲聞、緣覺、菩薩到佛有著不同的境界,比如聲聞乘的境界要比我們高得多,他不再有煩惱、貪嗔癡與生死的輪回,已脫離了叁界,但他不管別人;而菩薩解脫以後不會安住那裏,他知道絕大多數衆生還在叁界火宅裏不知危險,或在遭受煎熬,于是,他要幫助每一位衆生去知道真相,趕緊跳離火宅而不受輪回之苦。菩薩、羅漢都知道叁界是如夢如幻,沒有一點真實可得,也沒有什麼可恐怖,就像禅宗大德講的“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因此,他們都不再執著,菩薩更是對來娑婆世界不覺得恐怖,所以菩薩是不思議解脫的境界。

  什麼是解脫?四祖去見叁祖時,請叁祖爲他解脫,叁祖問誰把你捆住了,四祖一想沒有人把我捆住,當下就開悟了。我們總覺得有煩惱在糾纏著,當我們修學佛法以後去好好觀察時,就會發現它是了不可得,煩惱來自于我們的執著,由于有我執就産生了喜怒哀樂等等感受。其實,煩惱是無自性的,所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要解脫就是要把我們的煩惱認識得清清楚楚,修行也就是一個認識的過程。《普賢菩薩行願品》不僅教我們解脫生死,而且要我們去幫助他人解脫生死。

  在十大願王裏,一者禮敬諸佛,諸佛包括過去已經修成的佛,像釋迦牟尼佛就已滅度了;現在佛,像阿彌陀佛還沒有滅度,正在極樂世界說法;未來佛,指的是所有衆生。在《法華經》裏,有一位常不輕菩薩能夠持之以恒地禮敬衆生,對任何衆生他都不輕視,見到每位衆生都頂禮並講你們都是未來的佛,常不輕菩薩通過這樣的修行,內心得到了徹底的淨化,這位常不輕菩薩就是在因地修行的釋迦牟尼佛的一世。我們一般人看到順眼的人還無所謂,當看到討厭的人煩惱就會生起,這與菩薩們的心就差得太遠。當代社會人的感情比較冷漠,鄰居之間少有來往,人與人之間相處也很難融洽,爲了利益大家只顧自己,因此,學習佛法將對我們的人生會大有益處。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子女要對父母孝順,同事與領導之間這些關系都要處理好。

  (叁)

  昨天已講了十大願王的第一大願,就是要我們在修學佛法時要清淨我們的身口意叁業,通過禮敬叁世諸佛,讓我們的身心始終堅持在清淨當中,使我們本有的佛性得以顯示出來。我們平常的心是染汙的,無論是善念,還是惡念,都是一種染業,是一種輪轉叁界、流轉六道的業。通過這樣的方法,使我們的身口意叁業得到淨化,讓我們覺悟到本有的佛性。我們禮敬叁世諸佛,特別是未來諸佛,因爲在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尊重別人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尤其是對那些所謂不如自己的人,別說去尊重,能做到不輕視、不傲慢就不錯。從生命的本質看,衆生是平等,十方法界衆生都是平等的,沒有高貴、貧窮之分,因此,佛教不允許殺生,這與禮敬諸佛有同樣的意義。我們把禮敬諸佛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就是要多尊重別人、多包容別人,要多開發自己的佛性,讓我們的生命得到徹底地解脫。

  第二大願是稱贊如來,在寺廟裏作活動或誦經時,都要稱贊佛、菩薩的功德,這個功德從身口意上得到體現,比如稱阿彌陀佛身金色。佛的相好是從無始劫以來一直修出的莊嚴,在經典裏,對叁十二相是如何修出的都有說明,比如佛的牙齒有四十顆,佛的舌頭很長。從口業上講,佛不說無意義的話,佛講的每一句話都對人有益的。從意業上講,佛的心是徹底清淨的,沒有我們這麼多雜念、妄想。佛圓滿叁種功德以後,剩下只有利益衆生,

   梵網經

   講,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已經有八千次,用種種不同的方式來利益衆生。一般人開始學佛,可能對禮敬、贊歎佛菩薩不太經意,所積累的功德也就少,當我們領會了內涵以後,就會覺得所做的一切都是淨化我們的身口意,是集聚叁業的資糧。現代人都很我慢,通過禮敬、贊歎,能把這種習氣降伏下來。佛是沒有這種喜歡禮敬、贊歎的分別心,我們也應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別人的禮敬與贊歎。

  第叁大願是廣修供養,這種供養不是要拿出很多的東西,而主要是法的供養。平常我們看到很多信徒拿著鮮花、水果去供養佛,要達到心的清淨,我們就必須無所求,心量是廣大無邊的,供養一尊佛的同時,我們要想到無量無邊的諸佛。法的供養包括很多,聽聞佛法以後,我們要如理思維、法隨法行,要利益衆生,要代衆生受苦。有人會問能代別人的業嗎?這要從發願的心態轉換過程來理解,別人的業可能替代不了,而你自身的功德卻得以增長。

  (四)

  誦經時不要看標點,要保持較均勻的節奏,誦經的效果不在快慢,主要是我們的心有沒有清淨。第四大願是忏悔業障,世俗認爲命運是不可抗拒和改變的,佛教講業力、業果,由業因感下的果報,業因成熟後的業果是沒辦法改變的,人跟人的差別很大,是由于每個人的因業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從現在著手,把握自己的叁業。因果論是佛教非常重要的觀點,有幾句話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很好地說明了叁世因果關系。力量最大的莫過于業力,但業也是由心造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帶來一種業,業有善業與惡業,它是非常微細的。我們所面臨的一切是過去已成熟的業所感的,但還有很多沒有成熟的業,潛藏在我們的第八識裏,因此必須要忏悔。通過忏悔,使業種子的緣發生改變,使重的果報減輕,或使一些果報不再現前,就好像一顆稻種,如果切斷它的水、肥等生産條件,它就生長不出來。一切業由心生,要想忏悔也得從根本上入手,從心上下功夫,修任何方法,也都是把心給清淨下來,這樣才能達到忏悔的效果。業是沒有形相的,只有功能作用,唯識宗對業果的關系講得非常清楚,大家不妨去看看這方面的典籍,如《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了解了因果,就了解了整個生死輪回。

  第五願是隨喜功德,當我們看到所有衆生做的好事,我們都要隨喜,而不要在內心生起嫉妒。一般人很嫉妒別人,特別是在同事、同學之間,常常由于嫉妒引發許許多多的矛盾,甚至産生不少人間悲劇。所以,隨喜功德很不容易,這也要通過對佛法的學習,提高自己的認識與境界,通過修行,使我們的內心發生徹底地改變。

  (五)

  今天特別安排這個時間,把前四次沒有講完的部分,作一綜合性的補講。《普賢菩薩行願品》的第六願是請轉*輪,據記載,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剛成道時,是大梵天王和帝釋天向佛陀請的法,由于佛法是很珍貴的,所以非請莫說。當時的人還不知道請法,大梵天王和帝釋天因壽命很長而知道請法的因緣,由于他們的啓請,佛法得以在人間傳播。聽聞佛法應有一個好的態度,具體的要求、儀軌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得非常清楚,大家有興趣可以去學習有關書及錄音帶。總…

《十屆:《普賢菩薩行願品》開示(妙峰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