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是要以一個接受、不抵觸、放下過去的成見的態度。“信爲道源功德母”,修學佛法要從信上入手,信使我們走向對佛法的體證、體驗,信的力量可以使我們戰勝疑慮、懈怠而得以真正地解脫。每個人的知見都很多,學習佛法就要放下自己的知見,去思維、觀察事物的真相。聽聞佛法還要身心專注,使自己種下較強力量的種子。
第七願是請佛住世,佛在滅度時一定要有人請佛留住世間,佛滅度也是爲了度化那些因容易親近佛而不精進的衆生,請佛住世可以進一步引申到對那些高僧大德、善知識們,我們也要經常向他們請安、請他們多住世間。
第八願是常隨佛學,佛法的傳播是來之不易的,佛的功德大于須彌,我們要學習佛的偉大精神。在經典裏有很多地方,描述了佛陀在因地修行時爲法舍身的事例,曆史上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是這麼做的,說明剝骨爲筆、刺血爲墨不是虛假的。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書寫經典依舊有其功德,大家以後可以去試試抄經。
第九願是恒順衆生,經文裏列舉了所有生命形態的很多種類的衆生。衆生平等,皆有佛性,但由于我們對它不認識,以致我們迷惑、顛倒、流轉輪回。其實,依靠我們心在活動的那些識,都是虛妄的,就像我們昨晚道別的場景與話語,無論是多麼感人,但都不可得。諸佛如來到世間度衆生,是隨緣不變無所障礙的,是很自在的;不像我們受著業力束縛,沒有辦法自在。各類衆生都是一種假名,其形狀、相貌、壽量、威儀、吃住等事相上差別都是很大的。修菩薩道就是隨順所有衆生,令衆生歡喜,即令諸佛如來歡喜,因爲佛來世間是爲了度衆生,我們來幫助衆生,就是替佛分憂,荷擔如來家業,佛當然高興歡喜。馬祖講“即心即佛”,這個心不是妄想、分別的心,而是那個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的那個心,諸佛如來以大悲心爲體故,大悲心是因衆生而起,因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經文裏對離開了衆生就沒有辦發修行是講得非常清楚的,大乘佛法是在利他當中完成自利,但當我們還不具備度衆生的條件時,有必要去靜修,該住山的時候就住山。
第十願是普皆回向,對前九條所做的功德都要回向。回向先是回迷向悟,我們修學的目的是覺悟人生,我們要把修學的功德回迷向悟,把所做的一切善事回向自己開智慧。其二是回自向他,人一般是自私的,不願意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回向給他人,這是不懂得功德的內涵,功德回向的對象越多,功德就越大。當我們的功德回向給無量無邊的衆生,我們心量也就會擴大到無量無邊,我們的本心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法界”,這是修學佛法的一個善巧理念,整個修行就是回歸自心的過程。還要回因向果,我們所修爲因,根據我們心量大小的程度,將會感應不同的果,所以我們要把因回向到無上的佛道,才會成爲圓滿的果報,而不要把拜佛的功德去乞求發財、保健康等上,心有所求,修的業即使滿了願,那也是有漏福報,這種人天果報總有用盡的時候,因此我們要把很小的因回向到無上的菩提正果。再就是回事向理,大家對理事之間是很難把握的,我們布施了那些很困難的人,如果你掂記著以後的回報,那麼這種果報便落入了有漏;相反,你幫助完了就放下,一點都沒有執著,就可以達到叁輪體空。所以,我們在做一切功德時,要放下分別、妄想、執著的種種事相,放下自我,而與空性的實相相應,理就是本來如此的道理,無所得是人生世界的本來面目。
對《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解就到這裏,真正需要的是大家在平常生活中去體驗。
課堂提問
問:我們開始學習佛法,應該早晚讀什麼樣的經典?
答:這是常見的一些問題,有人說早上不可以讀此經、晚上不可以讀那經,其實不是這樣的,佛法是不受時空限製的。開始讀經最好是讀原經,如《普賢菩薩行願品》、《金剛經》、《地藏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藥師經》、《法華經》等,對讀不懂的經典,也要多多地讀,要相信叁寶的加持力量,慢慢地就會明白些。我們念的時候只管念,而不要分別,自己的力量不夠,就會得到法的加持,久而久之,我們的智慧將會增加。我本人沒什麼文化,只讀完小學5 年級,13歲參加勞動,16歲去當兵,轉業後就出了家。我非常感恩叁寶,因爲當初出家時,我深感自己不認識繁體字,更不懂經意,那時遇到的善知識又少,就向佛菩薩那裏去乞求,無數遍地去念經、持咒,而不問念的結果,確實得到了很多的感受,我深知佛法是真實不虛的。大家的機緣很好,不僅有很高的知識,而且還有條件親近善知識,一定會在讀佛經的時候有更大的受益。目前,有關經典的注解較多,魚目混珠的現象不少,有些文章讀後更讓人迷惑,對初學者難以辨別,這種辨別能力來自于對原經的學習。所以,大家應讀原始的經典,什麼經典都行,看自己對哪些經典喜歡。
問:法師您本人是否誦持《普賢菩薩行願品》?您對一門深入和廣學博聞是如何看待的?
答:《大乘起信論》講,會有一類衆生以佛的經典而得開悟,會有一類衆生以菩薩的論典而得開悟,會有一類衆生以廣聞而得開悟。這說明每個人是應該一門深入,還是廣學博聞,那是不一定的,比如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就開悟了,這要各隨因緣。我開始是較多專一持“往生咒”,曾得到過很大的受用,對
普賢菩薩行願品
,我專一地誦過幾年,在福建辦培訓班的時候,我要求學員每天晚上休息前都要誦《普賢菩薩行願品》。
問:網上問只念“阿彌陀佛”,不讀經典可不可以?
答:當然可以,問題是太難了,別小看“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別的都不要,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夠了,這話最早是蓮池大師講的,他那時拿著一個木魚在田間路上念佛號,身後就會跟著下雨,有著這樣的境界。所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沒有最上上的善根,專念下去是很難做得到,這樣的現象太多了,很多人嫌麻煩,以爲念佛簡單。因此,只念“阿彌陀佛”是可以的,關鍵是自己能否長久地堅持下去,並達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一般修學淨土的,也應讀誦一些經典。
問:人的生命形態有六道,爲什麼只有在人道才能修行成功?
答:如果對狗講佛法,比如說你要它發菩提心,你要它覺悟人生,它恐怕是不懂的,就更別說它會修行了。至于經典裏講那些大菩薩會去地獄、餓鬼、畜牲道度化衆生,那是他們有可以契機的境界,不是我們這些凡夫所能做得到的。有關這方面的講解,大家可以從《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暇滿人生部分得到詳細的內容。
問:法師多次提到《菩提道次第廣論》,我是從聽日常法師講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錄音帶後,受到了很大的法益,請法師能否介紹一下學佛的道次第?
答:《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中興藏傳佛教的宗喀巴大師所著的修學顯、密二乘共同的道次第,他把道次第分爲下士道、中士道與上士道,之前還有一個道前基礎。在沒有接收佛法之前,道前基礎教你如何進門,每一個道次第都非常明確,概念也非常清晰,如理如量地告訴了我們如何一步一步地修學。這本書是法尊法師在去藏地留學後,把它翻譯成漢文,本來法尊法師是要弘揚這部論,但被文革給耽擱了。臺灣日常法師對這部論進行了講解,他第一次來大陸是我請的,我聽過他的錄音帶,我不僅自己學,還到處講過廣論、略論的一些大意,並組織過一些法師之間的研討。這部論確實是非常的好,但有人有些偏激,認爲漢傳佛教入門沒有基礎、次第不夠明顯,必須要學道次第。其實,漢傳佛教也許對學習佛法的次第比菩提道次第還有更清楚、更微細的地方,問題是兩者之間有一個差距,有的人更喜歡《菩提道次第廣論》。漢傳佛教的一個特點是先明理,然後因理起行、因理攝行。藏傳佛教開始是不講緣起性空、衆生平等這些理論的,依止善知識時,要有嚴格的規矩,修到最後才講道理,這樣下手比較容易,因爲一般人難以一下子明白那些高深的理論,從事相上去理解比較容易。整個《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就是緣起性空,一切次第是沿著清淨的緣起去修,最後在中觀正見裏告訴你緣起是空性的,一切是無所得的等等。我想大家有因緣,不妨去讀一讀,這部論的中文文體,既不是古文體,也不是現代文體,可能讀起來有些困難。
這次對《普賢菩薩行願品》的串講就到此,謝謝大家!
《十屆:《普賢菩薩行願品》開示(妙峰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