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是要以一个接受、不抵触、放下过去的成见的态度。“信为道源功德母”,修学佛法要从信上入手,信使我们走向对佛法的体证、体验,信的力量可以使我们战胜疑虑、懈怠而得以真正地解脱。每个人的知见都很多,学习佛法就要放下自己的知见,去思维、观察事物的真相。听闻佛法还要身心专注,使自己种下较强力量的种子。
第七愿是请佛住世,佛在灭度时一定要有人请佛留住世间,佛灭度也是为了度化那些因容易亲近佛而不精进的众生,请佛住世可以进一步引申到对那些高僧大德、善知识们,我们也要经常向他们请安、请他们多住世间。
第八愿是常随佛学,佛法的传播是来之不易的,佛的功德大于须弥,我们要学习佛的伟大精神。在经典里有很多地方,描述了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为法舍身的事例,历史上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是这么做的,说明剥骨为笔、刺血为墨不是虚假的。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书写经典依旧有其功德,大家以后可以去试试抄经。
第九愿是恒顺众生,经文里列举了所有生命形态的很多种类的众生。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但由于我们对它不认识,以致我们迷惑、颠倒、流转轮回。其实,依靠我们心在活动的那些识,都是虚妄的,就像我们昨晚道别的场景与话语,无论是多么感人,但都不可得。诸佛如来到世间度众生,是随缘不变无所障碍的,是很自在的;不像我们受着业力束缚,没有办法自在。各类众生都是一种假名,其形状、相貌、寿量、威仪、吃住等事相上差别都是很大的。修菩萨道就是随顺所有众生,令众生欢喜,即令诸佛如来欢喜,因为佛来世间是为了度众生,我们来帮助众生,就是替佛分忧,荷担如来家业,佛当然高兴欢喜。马祖讲“即心即佛”,这个心不是妄想、分别的心,而是那个不生不灭、无形无相的那个心,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大悲心是因众生而起,因大悲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觉。经文里对离开了众生就没有办发修行是讲得非常清楚的,大乘佛法是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但当我们还不具备度众生的条件时,有必要去静修,该住山的时候就住山。
第十愿是普皆回向,对前九条所做的功德都要回向。回向先是回迷向悟,我们修学的目的是觉悟人生,我们要把修学的功德回迷向悟,把所做的一切善事回向自己开智慧。其二是回自向他,人一般是自私的,不愿意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他人,这是不懂得功德的内涵,功德回向的对象越多,功德就越大。当我们的功德回向给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心量也就会扩大到无量无边,我们的本心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这是修学佛法的一个善巧理念,整个修行就是回归自心的过程。还要回因向果,我们所修为因,根据我们心量大小的程度,将会感应不同的果,所以我们要把因回向到无上的佛道,才会成为圆满的果报,而不要把拜佛的功德去乞求发财、保健康等上,心有所求,修的业即使满了愿,那也是有漏福报,这种人天果报总有用尽的时候,因此我们要把很小的因回向到无上的菩提正果。再就是回事向理,大家对理事之间是很难把握的,我们布施了那些很困难的人,如果你掂记着以后的回报,那么这种果报便落入了有漏;相反,你帮助完了就放下,一点都没有执著,就可以达到三轮体空。所以,我们在做一切功德时,要放下分别、妄想、执著的种种事相,放下自我,而与空性的实相相应,理就是本来如此的道理,无所得是人生世界的本来面目。
对《普贤菩萨行愿品》的讲解就到这里,真正需要的是大家在平常生活中去体验。
课堂提问
问:我们开始学习佛法,应该早晚读什么样的经典?
答:这是常见的一些问题,有人说早上不可以读此经、晚上不可以读那经,其实不是这样的,佛法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开始读经最好是读原经,如《普贤菩萨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药师经》、《法华经》等,对读不懂的经典,也要多多地读,要相信三宝的加持力量,慢慢地就会明白些。我们念的时候只管念,而不要分别,自己的力量不够,就会得到法的加持,久而久之,我们的智慧将会增加。我本人没什么文化,只读完小学5 年级,13岁参加劳动,16岁去当兵,转业后就出了家。我非常感恩三宝,因为当初出家时,我深感自己不认识繁体字,更不懂经意,那时遇到的善知识又少,就向佛菩萨那里去乞求,无数遍地去念经、持咒,而不问念的结果,确实得到了很多的感受,我深知佛法是真实不虚的。大家的机缘很好,不仅有很高的知识,而且还有条件亲近善知识,一定会在读佛经的时候有更大的受益。目前,有关经典的注解较多,鱼目混珠的现象不少,有些文章读后更让人迷惑,对初学者难以辨别,这种辨别能力来自于对原经的学习。所以,大家应读原始的经典,什么经典都行,看自己对哪些经典喜欢。
问:法师您本人是否诵持《普贤菩萨行愿品》?您对一门深入和广学博闻是如何看待的?
答:《大乘起信论》讲,会有一类众生以佛的经典而得开悟,会有一类众生以菩萨的论典而得开悟,会有一类众生以广闻而得开悟。这说明每个人是应该一门深入,还是广学博闻,那是不一定的,比如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就开悟了,这要各随因缘。我开始是较多专一持“往生咒”,曾得到过很大的受用,对
普贤菩萨行愿品
,我专一地诵过几年,在福建办培训班的时候,我要求学员每天晚上休息前都要诵《普贤菩萨行愿品》。
问:网上问只念“阿弥陀佛”,不读经典可不可以?
答:当然可以,问题是太难了,别小看“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别的都不要,只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够了,这话最早是莲池大师讲的,他那时拿着一个木鱼在田间路上念佛号,身后就会跟着下雨,有着这样的境界。所以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没有最上上的善根,专念下去是很难做得到,这样的现象太多了,很多人嫌麻烦,以为念佛简单。因此,只念“阿弥陀佛”是可以的,关键是自己能否长久地坚持下去,并达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一般修学净土的,也应读诵一些经典。
问:人的生命形态有六道,为什么只有在人道才能修行成功?
答:如果对狗讲佛法,比如说你要它发菩提心,你要它觉悟人生,它恐怕是不懂的,就更别说它会修行了。至于经典里讲那些大菩萨会去地狱、饿鬼、畜牲道度化众生,那是他们有可以契机的境界,不是我们这些凡夫所能做得到的。有关这方面的讲解,大家可以从《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暇满人生部分得到详细的内容。
问:法师多次提到《菩提道次第广论》,我是从听日常法师讲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录音带后,受到了很大的法益,请法师能否介绍一下学佛的道次第?
答:《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中兴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大师所著的修学显、密二乘共同的道次第,他把道次第分为下士道、中士道与上士道,之前还有一个道前基础。在没有接收佛法之前,道前基础教你如何进门,每一个道次第都非常明确,概念也非常清晰,如理如量地告诉了我们如何一步一步地修学。这本书是法尊法师在去藏地留学后,把它翻译成汉文,本来法尊法师是要弘扬这部论,但被文革给耽搁了。台湾日常法师对这部论进行了讲解,他第一次来大陆是我请的,我听过他的录音带,我不仅自己学,还到处讲过广论、略论的一些大意,并组织过一些法师之间的研讨。这部论确实是非常的好,但有人有些偏激,认为汉传佛教入门没有基础、次第不够明显,必须要学道次第。其实,汉传佛教也许对学习佛法的次第比菩提道次第还有更清楚、更微细的地方,问题是两者之间有一个差距,有的人更喜欢《菩提道次第广论》。汉传佛教的一个特点是先明理,然后因理起行、因理摄行。藏传佛教开始是不讲缘起性空、众生平等这些理论的,依止善知识时,要有严格的规矩,修到最后才讲道理,这样下手比较容易,因为一般人难以一下子明白那些高深的理论,从事相上去理解比较容易。整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的就是缘起性空,一切次第是沿着清净的缘起去修,最后在中观正见里告诉你缘起是空性的,一切是无所得的等等。我想大家有因缘,不妨去读一读,这部论的中文文体,既不是古文体,也不是现代文体,可能读起来有些困难。
这次对《普贤菩萨行愿品》的串讲就到此,谢谢大家!
《十届:《普贤菩萨行愿品》开示(妙峰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