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一屆:明月清風趙州茶(中子)

  明月清風趙州茶

  中子

  

  趙州茶的味道還在嘴邊萦繞,可那時候的明月清風卻不再了。

  每當翻看那些照片,每當想起那些難以忘懷的人們,我都會生起一種莫明的感動。那七天的生活,正如佛所說:“如夢如露又如電”,但生活在那裏的人卻使瞬間化作永恒,深深地紮根在每一個人的腦海最深處,遠不是時間所能左右的。我相信,感動的決不僅僅是我一個人。

  沒有趙州和尚,“祖庭”也未必能爲“祖庭”;沒有那庭前的柏樹子,沒有那濃淡相宜的綠茶的滋潤,也許那潇灑脫俗的意蘊禅風也會淡然索味。同樣的,沒有禅寺裏那些充滿慈悲和睿智的修行人,恐怕時至今日,那座千年古刹也只能是破敗的一處古迹,或是被飾以黃金供奉的一座神龛,收取著遊人的叁五銀元,任憑遊人各自嗟歎遊蕩。其實,我想說的,正是這些可敬可愛的修行人們,是他們早經暮課的勤勉身影,是他們機辨滔絕的灑脫禅風,是他們精勤不倦地開壇講法,是他們任勞任怨地廣布佛田,才又一次振興這座千年古刹(也許現在還不能說振興,但我想振興之機不遠矣)。

  我和法師們的接觸也不多,也只是源于夏令營的坐禅、開示、普茶、行腳這些活動之中,在耳聞目睹了上淨下慧老和尚、明海大和尚、明奘師父、明影師父、大癡法師等衆多師父的言行舉止,一步一步地加深了對他們的了解,一步一步地走進禅,嘗試著領悟生活中的禅。他們各有各的生活經曆,他們各有各的出家淵源,他們各有各自曾經的辛酸苦辣(或許出家之後仍是)。來自不同世界的他們,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僧團),爲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每日精勤不息。或許在世人的眼中,他們是“苦”的 ,是不可理解的,畢竟紅塵中有太多大誘惑,他們怎麼能一刀切斷這種種誘人的誘惑,而在一個孤苦清冷的世界裏度過余生呢?他們怎麼能抛妻棄子,抛棄社會的責任而“獨善其身”呢?他們怎麼能 …… 社會有太多的不能,有太多的束縛,他們都付之一笑,一笑寥寥空萬古,江山暮時,梅花雪月交光處,菩提心一片。

  其實,這是一首歌的歌詞,它叫《楞嚴一笑》,是法常和尚的辭世偈。初聽,覺得有些悲傷,但我錯了,它應該是從容不迫的,是莊嚴的。雖然我不清楚也不了解法常和尚的生平經曆,但從這首偈子,這首美麗的歌,我卻分明感受到一種慈悲與安詳。他說“此事楞嚴常布露”,可是,人們往往沈迷于俗世的貪、嗔、癡中,如何能了知菩薩的一片慈心?但我想,那些法師們,那些大德們,他們一定知道,楞嚴布露的是什麼。如果不是,他們怎麼能那麼莊嚴地面對衆生,那麼從容地面對銀漢橫天,飛鴻漸離?他們並不是生活的逃避者,相反,他們最敢于面對自己與他人的生命,敢于直面紛繁無常的人生。他們,是生命的強者!

  我很敬佩這裏的每一位法師,他們似乎天生就具有一種魔力,他們的一言一行無不充滿一種神奇的氣質,讓人不得不肅然起敬,不得不升起一種歡喜心。每一句話從他們口中說出,都透著一股玄機,你不能不被吸引。也許,那樣的話,很多人都會說,但只有他們能說出那種獨特的味道,就像那飄香了千年的趙州茶的味道,那麼的清香潔淨。因爲,他們的話不是說出來的,而是所思所行而來的。他們不同的風格,無不浸透了一個與衆不同的生命,帶著不可思意的魔力。上淨下慧老和尚,充滿了慈悲,充滿了慈悲,充滿了智慧。他從小跟隨在虛雲禅師身邊,承襲了一襲悠古灑脫的禅風,語意言辭,無不是人生磨砺的寶石;明海大和尚,無論是說話行路還是沈默,都充滿一種優雅的書卷氣。他出家以前是研究人生的哲學,而今,走進了生命的哲學,殊途而歸,卻透露著一股讀書的書香之氣;明奘師,是各種活動的牽線架橋者,主持著大大小小的活動,無論是嬉笑閑談都自成一格,其風趣幽默,多一份則過,少一分則缺,絕無人能模仿。他的每一句話浸透著生活的智慧,雖然病纏弱體,但神儒之氣盈滿全身;明影師,其貌不揚,其言不多,總是帶著一股憨憨的味道,但與之深入交談,卻驚奇地發現,他的思想是如此地豐富,他的人生是如此的多彩 …….

  我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每一位法師,都是一篇精彩的文章,都是一塊絕倫的美玉。這麼多賢才異士彙聚一堂,祖庭能不鮮活起來嗎?《大學》裏有這樣一句話:“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 ”正是在這些高僧大德的光輝照耀下,才有這樣一片淨土,才使這一片土地煥發這樣美麗的光芒!

  是的,七天的生活應該是平淡的,除了坐禅,就是普茶,只有一天的行腳,也只有一次的傳燈,但每天都是那麼的充實。但是我卻非常非常喜歡這裏的生活,真的。那麼的有序,那麼的純淨,那麼的簡單。其實,平時的我們都太過功利,整天的生活在爾虞我詐之中,生活在燈紅酒綠之中,生活在城市汙濁的空氣裏,根本不知道什麼才是生活。我們喜歡各種各種的物質充斥我們的生活,我們喜歡榮華,我們喜歡富貴,我們喜歡一切複雜的東西,卻忘了,簡單清淨才是真正的生活。所謂“清福”,沒有清,如何是福?無論是誰,看到初生的嬰兒都會心懷喜悅;無論是誰,看到綻放的花兒,都會露出美麗的微笑;無論是誰,看到潔淨的藍天白雲,都會心懷廣闊。因爲,它們都是簡單而純潔的。我愛及了這樣的生活,你不必擔心學業的負擔,不必擔心親朋鄰裏的關系緊張,不必擔心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必擔心一切一切,因爲我們活在當下。當下是美麗的,是不動的,即使之前是那麼的緊張,但現在什麼也不是了;即使將來有種種的恐懼于不安,但那是將來的事情,現在什麼也不存在。這樣的生活多麼的美!我們平時生活中,總是感覺那麼的痛苦,是因爲背負了太多的過去與將來。人生就是一場美妙的旅行,你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但你卻可以看到現在,看到身邊的奇異風景。爲什麼要帶著這麼多的包袱取旅行呢?在這裏,我學會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放下。放下吧,你會得到更多 !

  每天,在閑暇的時候,我會看看夏令營發的書,有關于佛經義理的,有關于禅門公案的。我看不懂,也不明白這樣的公案背後到底蘊藏著什麼。後來,我終于明白,這些都不是讓你看的,需要的只是用心去品味。把一個一個字按順序串起來,那就是一部天書,但若去品味,你會嘗到很多味道。雖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卻知道,那是酸的,甜的,苦的,亦或是辣的。第一次明白,讀書的滋味。“好讀書,不求甚解。”爲什麼非得知道每一個字的意思,爲什麼非得把每一個人的來曆弄得一清二楚?寫書的人,早已不在(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他的心早已是過去的),書中的字,也只是過去某時某刻的一個符號而已,它只是傳遞著一種信息,一種心情,一種智慧,應該用自己的心去爲它注入一股活水啊!用心去體味,用心去觸摸,不要“思維”太多。思考的過程,本來就在漸漸失去。也許,那些大德們,就是在這樣一種半明半昧的狀態中,放下一切,徹見人生的真谛——“原來如此!”于是,他們哈哈大笑,空給後人留下一個千古不破的謎團。一個個的無頭公案,在他們眼裏,卻是如此的簡單,但是,凡夫又如何能理解?

  喜歡閑讀書,讀閑書,也喜歡四處走動。在紅牆的阻隔之下,寺院內外是俨然不同的兩個世界。紅牆琉璃瓦之外,是喧囂忙碌的紅塵;裏面,是清幽平靜的禅院生活,即簡單又充實。並不是這裏面的環境有多久的好,只因境由心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

  特別喜歡那座披著滄桑風塵的趙州石塔。人們都說,合掌右繞塔叁圈,會獲得很大的福報。在閑時,也會時常與那些善男信女一樣,雙手合十,靜靜地繞塔,靜靜地走。並不爲了什麼,而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情緒,沒有理由的理由。

  在向著巍峨古樸的石塔頂禮額拜之後,就靜靜地走啊,走啊,才叁圈的長度,仿佛走了千年。有時候心裏什麼都不想,有時候又胡思亂想。但冥冥之中,總感覺身邊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默默地注視著,護佑著。是趙州從稔老禅師麼?經曆了千年的淒風冷月,他還是那麼的從容安祥自若,讓每一位親近他的人,都默默的受著他的恩澤。參塔、拜塔、繞塔,也許你還是你,沒有什麼改變。殊不知,放下的那一瞬間,已經得到。當你放下身子,放下一切,來到這裏,已經得到一種護佑,又有多少人能了解?其實,得與失往往就在一瞬之間。

  趙州的古風啊,還在悠悠地吹拂。那庭前的柏樹子啊,明年是否還依然青綠

   很多人,很多事,都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爲人們所淡忘,但頭頂那輪明月卻還是一如其舊,那輪光芒,還是那麼的素潔美麗。多少年了,人們還在傳頌著那位神奇的和尚;多少年了,人們還在品味著那杯似乎永遠不會淡味的趙州古茶;多少年了,祖庭的古塔還是那麼靜靜地冥坐。我想,也許,這些故事會一代一代地傳頌下去,一如柏林禅寺的晨鍾暮鼓,直至永遠永遠 ……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