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練小周天,也沒有老師,就看書,但是上中專的時候出了一點偏差,怎麼呢?坐的時候有骷髅頭在心裏現出來,而且那骷髅頭會飛,又有老虎在那跑,自己莫名其妙地有恐懼感。但是因爲坐了兩叁年了,每天睡覺前就坐半小時,好像放不下這個工作,形成了習慣。當時學校有一位老師,看我面色不好就建議我停止打坐一段時間,我也感到這種狀態持續下去不妙,就不打坐了,這也是一種自我調整的方式吧。後來停止了一個月,用自己平常的生活來沖淡這種感受,後來再看到這種現象就沒有恐懼的感覺了。所以大家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妨用一下,假如自己有一段時間某種境界沒有辦法克服的時候,可以停上一段時間,緩解一下。但是我感覺到有了這種境界之後,自己的心比原來更成熟了一些。靜坐時出現各種各樣圖像叫幻視,我們的八識田就像海水一樣有各種一層一層暗流,這種感受大家在剛才打坐的時候肯定會有,妄想紛飛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圖像,像看電影一樣,各種各樣的境界,或者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這種境界出來以後怎麼辦呢?拉回來,提起正念數息。我們在打坐的過程中能夠把心拉回來,那麼我們現實生活中再遇到煩惱的時候,貪心、嗔心起來時,就能夠把心收攏住,這也是打坐的作用。這是我想講的幾點。當然自己學習打坐這麼多年,我感覺這種身心的變化是一點一點的積累起來的,並不是十天半個月就有一個飛躍,那是不可能的。而且這種身心的收攝乃至少打妄想,這都要靠好多年的功夫才能做到。所以學習打坐要發長遠心,要耐得住煩,不要以爲坐半小時一小時耽誤自己做事情,那是絕對不會的,這反而會提高我們自己的素質之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大家有什麼關于打坐的問題,可以作一個交流。
某營員:法師您好,我以前得過類風濕關節炎,這個會影響我以後打坐嗎?
明基師:得了類風濕,如果在醫院檢查基本正常之後可以打坐,而且打坐過程中隨著氣血的運行可以根本地消除病竈,所以打坐對治療你的類風濕有絕大的好處。它是要調動你自己本身的能量來治療這個地方。我在上初中的時候就學習打坐,後來因爲自己瞎搞,有一次坐的時候突然悶氣了,自己喘不上來氣,躺在那裏有兩分鍾,然後才緩過來。在這之後不久就得了胸膜炎,很痛,但當時有個感覺,只要堅持打坐還會好,堅持了一個月打坐,同時也吃藥,慢慢就不痛了,病就好了。所以靜坐的輕安可以幫助我們治療自己身體的病。
某營員:法師您好,我想問您個問題,佛教包括禅宗是最講究證悟的,講究這種空性是根本智慧。我們這幾天學習打坐,應該是屬于定的部分,佛教中慧的部分比如說“緣起性空,不生不滅”的道理如何在打坐和生活中拿來用呢?
明基師:佛教有叁無漏學:戒、定、慧。這個定呢是在中間,也可以說是承前啓後,就好像我們現在狀態,心裏頭雜亂無章的,那就談不上智慧。佛教的智慧是什麼概念呢?是抉擇意。抉擇是知道因果的取舍,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像你剛才講的“緣起性空”,這種智慧也是在有定力的狀態下才能升起。
某營員:明基法師您好,我想問您一個問題。我是初學打坐的人,這幾天禅坐我感覺很好,以後我也想繼續堅持打坐,但是除了靜坐以外,我也希望通過運動的方式來鍛煉身體,比如說跑跑步什麼的。我想請問這種動的方式與靜的方式會有什麼沖突或者說怎麼協調?請法師開示。
明基師:佛教用功有一種境界叫“動靜一如”,就是說我們在行動的時候和靜坐的時候是在一種狀態下,都是在一種禅定的狀態下。當然了,有些人在靜坐中比較得力,但在動中這種覺照的心就打失了。有的人在動中比較得力,在靜中妄想紛飛,收攝不住,這就跟每個人的根基有關系,也可能是和他宿世的修行有關。我們無論修什麼法門,行禅也好,行香也好(行香是坐四十五分鍾,然後繞佛行香,以後有機會參加禅七就會體會到),在這時我們首先要認同一點,我們無論行住坐臥都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我們怎樣用這個心?不同的方法,隨著煩惱走和保持覺照,會有不同的效果。念佛也好,數息也好,持咒也好,都是在讓我們保持一種清醒覺照。所以無論行住坐臥,我們都保持一種覺照,就是當下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都清楚明白。佛教有一句話,叫萬法唯心,所有的外面的山河大地,乃至于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內心世界都可以說是一法,一個念頭,把這個念頭全部融化在這種覺照裏。慢慢的就會把動和靜都融化在這種覺照裏。
某營員:法師您好,首先我覺得您剛才對打坐的說法,有些東西是比較深的而且是比較受益的。我想問一個問題,佛法的一個基本的目標是怎樣去除對虛假自我的執著,覺照應該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因爲覺照是智慧的發露。有時候在一些比較細致的情況下,覺照是比較清楚的,同時你也發現有一種自我,可能他已經比較細微但同時也是非常頑固。那在我們用功過程中是自然覺照,讓他在時機成熟時自己斷掉,還是說用一種引導思維把它除掉?請法師開示,謝謝。
明基師:佛經裏有一句話,叫“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營員:我知道這句話的出處,但我剛才的問題是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是順其自然還是自覺地去引導呢?
明基師:我們平時一緣到某種境界的時候,心裏就會起相應的念頭,比如貪心嗔心。隨著我們覺照力量一步步的加深,必然會跟它産生剝離。而且要肯定一點,煩惱是無常的,百分之百肯定會斷的,有了這樣的決心,就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覺照上,反過來煩惱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弱,他起來的次數就會越來越少,這就是此消彼長,這是一種方法。有的是專門做一種觀想來對治它,比如嗔恨心重的人就修慈悲觀,這是一種對治的方法,不知道解答了你的問題沒有?
明奘師:明基師在跟我們作禅修方面的交流,我感覺到有一種他個人身上的對立,明基師戴著眼睛長相很秀氣,但是他的解答呢卻頗有臨濟家風,是不是啊?(鼓掌)一棒子就把我們打得啞口無言了。所以呢有很多的問題,如果僅僅停留在言語的層面上去作交流探討,沒有實際的覺受體驗,那些慧,你體驗到的那些慧,包括緣起性空啊,生滅無常啊,都只是一念之間而已。那一念之間你是把握不住的,必須有定力來滋長它。所以戒爲保障,定爲資助,才能讓這種慧紮根,産生一種力量,只有這種力量才能把煩惱的種子連根拔起,這是你們的頓悟,漸修,成佛的方法。未來幾天法師還會與我們大家同起共坐,所以我們再次感謝法師。(熱烈鼓掌)
明基師:謝謝大家合作,讓我當了一次老師,今天的打坐到此爲止。(完)
《十一屆:坐禅開示(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