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屆:明奘法師禅修開示(明奘法師)

  明奘法師禅修開示

  (2004年7月22日)

  

  今天上午的禅修,由我和大家一起進行覺知力的訓練。我們大家想想看,覺知力的訓練應該從哪裏入手呢?。

  現在我們把手表、念珠都摘下來,身上所有讓你覺得有負重的地方,有壓迫的東西,都可以摘下來。請大家把眼睛閉上,讓自己的身體,處在一種最放松最自然的狀態。輕輕地閉上眼睛,但是不要閉緊。雙手不用結印,自然地放在腹前。豎直脊柱,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嘴唇以上、鼻孔以下這個非常狹窄的區域,氣息在經過這裏時,會産生一個微弱的接觸。我們把注意力平靜而單純地放在這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內,同時保持著高度的 覺知 。

  呼吸沒有好壞,也沒有善惡。上一個呼吸和下一個呼吸,長的呼吸和短的呼吸,只是從生命的開始到結束,與我們息息相關、時時陪伴的朋友。平靜、自然、流暢,不要刻意地去製造一個平靜的呼吸,只是覺知在這個嘴唇以上、鼻孔以下的狹窄區域裏,一吸一呼産生的接觸和磨擦。不要給呼吸添加任何想像的東西,遠離想象、遠離幻想就是高度的覺知力。我們的身體可能會産生很多感覺,但不要讓這個感覺拉走你的注意力。

  這一次禅坐,你的心注意的對象只是由于呼吸進出産生的這個接觸和摩擦力,不要讓身體的任何地方形成緊張和僵硬,脊柱保持挺直放松。我們可以用警覺兩個字來形容覺知力,高度的警覺就是專注。當我們把心放在嘴唇以上鼻孔以下這個地方的時候,會有熱、脹、刺痛,甚至麻木的感覺,有些人還會有像電流流過的感覺。所有感覺是都是無常的,是生滅的,它不會長久。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高度的警覺,知道有一息進來,又有一息出去,有一息很滯澀,有一息又很恬淡、很平靜。

  如果你的心非常地煩躁,無法注意呼吸,那就閉著眼睛站起來,站在原來的位置上不要動,站著一樣可以訓練。不耐煩是自然的反應,你會想逃離,會厭倦。這都沒有關系,你可以觀察這個厭倦和不耐煩是怎麼生起來的,是由生理引起的還是僅僅由心理引起的?用自己的覺知力去照顧、去安慰這個厭倦和不耐煩。如果你的心已經開始去浮想聯翩了,已經開始想到寺院外熟悉的生活,開始想聽聽院門外的流行歌曲,你就刻意地加重兩叁次呼吸,把呼吸把心輕輕地放在那個地方,讓自己能夠覺知到這個地方産生的接觸和磨擦。沒有方法,沒有手段,不神秘也不玄妙,就是那麼單純地知道你的心已經飛走了,再輕輕地把它拉回來。當身體的某些部位有些緊張,或有些不舒服的時候,你可以把覺知力保持在那個地方,停留幾秒鍾,然後放松它,輕輕地動一下,但是動的幅度以不讓你的心離開覺知爲前提,以不影響你身邊人的禅修爲前提。我們一生中難得有這樣的時間,把雙眼合起來,跟著佛陀,跟著覺者,跟著無窮盡的智慧一起共度。

  禅修的另一個要點是學會接納。我們的心因爲舊有的習慣,總是像一個電視劇的編劇,不停地上演著各種故事,所以我們要學會接納,就是接納自己已經養成躁動習慣的心。不要怨恨這個心猿意馬的心,它就是這樣的,總是在回憶過去,或者想象未來,就是不願意安住在此時此地。

  吸進來,很平靜;呼出去,很安祥;吸進來,很恬淡;呼出去,很灑脫。沒有期盼,沒有目標,沒有想象,沒有幻想,沒有錯覺,只是用我們自己的心去覺知自己的呼吸。如果感到熱,你就觀察這個熱。當我們的覺知只是放在呼吸上,生理的躁動可以成爲另外一個與我共存而又不影響我的平靜的感受。它只是一個單純的事物或現象。熱、酸、脹、痛、緊張、壓迫、拘束都沒有什麼不同,它們只是一種感受,當我們離開這裏的時候,這種感受就煙消雲散了。接納你的心已經離開這個呼吸的覺知,不要被習氣所牽領,再升起怨恨、詛咒甚至是沮喪,不要再製造麻煩,接納我們的心已經走失了這個現實,然後再輕輕地拉回來,拉到這個嘴唇以上、鼻孔以下這個狹窄的叁角形區域內,讓呼吸經過這裏,平靜、自然、流暢。

  現在將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右手的五個指尖,身體的坐姿、眼睛都保持原有的姿態。把右手慢慢地擡起,覺知到擡起,然後拉回到右肩膀,覺知指尖搭在右肩膀,停留一下再放下去。也可以配合著呼吸:吸氣,擡上來,搭在自己的右肩,停留一下,放下去,吐氣,放開。同時注意保持覺知,注意每一個指節放開的動作。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心跳和呼吸的頻率,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只是照顧好自己,反觀自己,不用去想其他的人,讓心逐步地平靜,在平靜中開發出原有的智慧 ,認知這個 生命的本來 ,認知這個世界 的實相 。動作不要太大,否則我們的覺知就會散失,動作也不要太微細,那樣心也會厭煩,所以要適中,這可以慢慢體會。

  感到特別厭煩的人,你就來觀察這個煩躁是從哪裏産生的,是因爲身體的原因,還是因爲心理的原因。生命中讓我們厭煩的事情,讓我們躁動的事情經常出現,我們不能選擇逃避,逃避的結果是下次類似的情境還會發生。佛法給予我們智慧,我們要靠智慧的力量去降服這些煩惱,降服所有的負面情緒,這樣才能有一個喜悅祥和的人生。

  (止靜)

  (開靜)

  慢慢地睜開雙眼,不要一下子張開。雙手搓得略久一點,然後按摩頭部、前胸、背部還有後腰,覺得酸痛的地方可以多停留幾秒鍾,然後按摩手臂。在整個按摩的過程中我們要保持清楚的覺知,所謂的覺知就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一個動作都要很清楚。

  (行禅)

  接下來訓練行走中的禅法,行走中的覺知力。行走的時候,雙手可以散開,前後自然地擺動,也可以搭在後邊。它分爲四個動作,首先擡腳,覺照腳離開地面的動作,然後平行地踏出,踩實,步子不要太大。我們平時走路的習慣是先擡腳跟,再擡腳尖,但是行禅的時候腳要平行地擡起。大家的動作不能太快,否則覺知力就會散失。把覺知力放在兩腳上,感覺腳的擡起,移動,觸地,踏實。讓呼吸保持自然的狀態。

  一般來說,腳尖先落地的人貪的習氣比較重,腳跟先落地的人則近于嗔性。我們要做生命的主宰,不再做習氣、習慣的奴隸,所以要充分地訓練發掘內在的自我。那個原本與佛一樣的生命,就在你的行走中去體驗、去發現、去尋找。禅不僅僅是機鋒棒喝,平常日用中的一舉手、一擡足,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微笑都是禅,所謂“行亦禅、動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躁動是禅,平靜也是禅,接受是禅,拒絕也是禅。

  做這個訓練最好是赤腳。平行地擡起,移動,平行地觸地,再踏實,體會這四個動作。沒有任何預期的目的,只是單純地覺知自己的行走,覺知每一只腳的動作,這就是生命的全部。這也是一種修止的練習。修止不單局限于打坐,它的方法有很多種,也可以說是無處不止,無處不定,無處不禅。我們的心經常是被分割成六種方式來認識對象——眼睛看事物,耳朵聽聲音,鼻子辨識味道,舌頭品嘗食物,身體産生各種各樣的感受,最後意念上還有想象,有回憶,有判斷,有邏輯思考。修止的時候,我們就是要把眼、耳、鼻、舌、身、意所執取的對象都放下。在修止的過程中,身體上會升起酸、脹等各種感覺,意識裏面也會充斥著回憶和想象,很難安靜下來,但是它們慢慢都會消失。現在讓我們的心專注在當下,沒有善惡,沒有目標,也沒有價值的判斷,讓它得到一種安甯,這是一種定的修法。在斯裏蘭卡和泰國等南傳佛教的國家,都是以這種修法爲主。這種修法的特點是先訓練我們的心,達到無我的安止,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得定”,然後再修習更深入地“觀”——觀察無我。我們今天只是體驗一下定的修習。

  這種教法曾經造就了無數的比丘成爲解脫的聖人。一個解脫的聖人具有許多美好的品質,他具有洞見萬事萬物的真相、不被假相所迷惑的觀察力;他能夠無條件地幫助他人、服務于人、不求任何回報;他給與他人純淨的、沒有染汙的關愛;他能夠接納一切,不分好壞。他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憤世嫉俗,能夠給別人帶來歡樂和希望。這些特質在我們每個人身上也都完全具備,但是卻被我們的習氣和煩惱遮蔽住了。我們往往以爲只有我的杯子才是好杯子,我的尺寸才是好尺寸,所以生命才充滿煩惱。大家來到柏林寺,就是來找尋自我和生命的意義,淨化我們生命中的煩惱和負擔。只有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心才能慢慢地靜下來,煩惱習氣才會漸漸轉化。這個工作不能指望佛菩薩替我們完成,你的心才是你自己的主人。

  我們經常認爲,生命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是由于他人的幹擾,其實所有的幹擾都是來源于自己的內心,但是我們習慣于把責任推給別人,習慣于把平靜的心分成喜歡與怨憎,分成了對立的兩個方面。我們現在可以享受一下這樣的感覺,不必去理會自己是聰明還是笨拙,只是將生命的全部投入到行走中,仿佛天地之間只有一個我,沒有喜愛,沒有憎惡,單純而平靜。

  我們的快樂建立在很多外在的條件上,比如說要有物質的保障、要有健康的身體、要有愉悅的心情。但是健康的人也會死亡,愉悅的心情也會變得痛苦,物質更是隨時可能失去。我們要在自己的內心中培養出純粹的甯靜的快樂,不再依賴任何生滅變化的外在條件。恐懼、躁動、憤怒、鄙夷、沖動、激情、貪婪,這一切的負面情緒,都會被我們內在的快樂所降服,所融化。一個不需任何條件就能隨時生活在快樂之中的人,就是一個覺醒的人。

  如果能夠完全地投入到當下所作的事情中,那麼無論是在答題的時候、面試的時候,還是複習功課的時候,你都能做到禅修。這樣你才能成爲自己生命的主人,才能夠讓生命得到提升。

  雙手、雙肩、脊柱要徹底地放松,緊張會很累,這樣心就會轉移到不愉快的事情上,如果又無法用自己的智慧除掉這些不愉快,你就會煩躁。我們每一個人內在同樣具有佛陀的品…

《十二屆:明奘法師禅修開示(明奘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