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叁屆:佛門的孝道(皎玺法師)

  佛門的孝道

  皎玺法師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師、各位的同學大家晚上好!

  談到孝順,這是一個非常古老而又有些陌生的話題。爲什麼說他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呢?因爲我們中國是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孝順是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爲榮的民族傳統。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父母而生,父母是我們每個人的生身之本。無論我們哪一個人對父母都是要盡孝道的,倘若我們爲人不孝,那這個人就跟禽獸沒什麼差別。我們這屆生活禅夏令營的主題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裏,那麼我要問每一個在座的同學,講到感恩我們要感的最大的恩德是誰?肯定同學們會說是我們的父母。在座的同學大家扪心自問,從我們出生到小孩,我們父母是怎樣撫養和關心我們,教育我們,以至于我們能夠成爲大學生,能夠讀上自己喜歡的科系,這一切的功勞都是來自我們的父母。古人常常講“百善孝爲先,萬惡淫爲首”。那麼我們作爲一個人孝順是我們第一個要作的。我們現在學生活禅,我們學佛,我們常常講,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看你學佛學的怎麼樣,參禅參的怎麼樣,最有權利檢驗我們,給我們最公正客觀的評價的就是家中的父母。我們常常講,每一個人的家裏都有兩尊佛,就是我們的父母大人。說到孝順,爲什麼說又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話題?因爲同學們天天在學校忙著學我們喜歡的課程、吸取知識,有沒有專門給你講作人的道理,怎麼樣來孝順我們的父母。父母在外面夜以繼日地操勞賺錢,提供大家需要的種種物質方便,我們有沒有想到父母是多麼的辛苦。你們在學校裏每天安安靜靜地學習,生活無憂無慮,這一切都是我們父母爲我們創造的。常常聽到這樣的抱怨,現在的孩子啊,不是孩子孝順父母,而是父母孝順孩子。所以啊,孝順是我們每一個人刻不容緩要做到的。

  孝順可以分爲世間孝和出世間孝。世間的孝順,一般的人幾乎都能做到。我們問同學,你們知道孝順嗎,你是怎麼孝順你的父母呢?可能大多數同學都是說,我現在好好的讀書,然後找到好工作,掙多多的錢,給父母花給父母享受。再深一點的,就會說我要事業有成,我要出人頭地,讓我的父母臉上有光,父母會很高興。那我們呢,也覺得對得起父母,這是說世間的孝。出世間的孝,我們就要勸我們的父母,諸惡莫做,衆善奉行。更進一步的呢,讓父母也來學佛,也能來體驗人生最高的享受。就像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一樣,能夠在生活禅夏令營中得到佛法無窮無盡的快樂。我們的父母當然希望每一位子女都幸福快樂。作爲子女,如果能回饋父母,讓父母離苦得樂得到佛法的利益,這就是出世間的孝。

  我們常講,可憐天下父母心。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儒家,孔子是怎麼定義孝的呢,他說到:生侍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就是說當我們的父母活著的時候,我們要好好孝順,父母死了呢,我們也要做到我們應該做到的禮節。好比埋葬要合于禮法,等到父母的忌日都要祭祀,這樣就做到孝了。孔子又說:是爲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盡,何以別乎?就是說我們對父母一定要恭敬。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做子女的,對父母說話都是沒有禮貌,惡聲惡口,大喊大叫,父母只能忍氣吞聲,這就沒有做到孝。你就是對父母提供再好的條件,精神上也要他快樂;你對他如果不恭敬是不對的。

  佛門裏常常把孝順分爲叁種:小孝,中孝,大孝。小孝就是我們前面講的世間的第一種孝。就是給父母以物質上的照顧,讓父母衣食無憂。中孝就是光宗耀祖,以後大家要成爲大科學家,大企業家,各方面的人才,爲國爭光,爲父母臉上增光,這是中孝。還有一種是大孝,是佛門的大孝,就是出家。佛曾經說過《出家功德經》,在經裏佛告訴我們,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可以二十劫免墮叁惡道。其他還說到我們即使造一座塔,我們看柏林寺的塔,有七層高,很莊嚴,佛在經裏給我們講,你造一個塔,把它建象忉利天那樣高的功德,不如一日一夜出家的功德。佛以前給我們授記過,佛本來的壽命,是活到一百歲,但佛早入滅二十年,有的說是七十九歲,有的說是八十歲入滅了。那麼佛就把這二十年的福報留給我們後世的出家衆。我們今天在外面托缽行腳,雖然很辛苦,但是,是不是很法喜很激動,我們真正能感受到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中,我們都會生起一種感恩的心,所以啊,我們這些出家人就是大孝。

  我們古代的祖先造字,用的是象形文字,我們看這個家字,上面是一個寶蓋頭,就好比一個房子,下半部分就是古字的豕,解釋就是小豬,就是關在房間裏面的小豬。出家,我們常常講寬廣猶如虛空,在家護財猶如牢獄。佛在《法華經》裏把我們的家比作叁界火宅,所以這個家呢,我們每個人都有體會。像現在的炎熱天氣,我們來到外面就涼風習習很舒服,一來到房間裏就很悶熱,這是大家都能感覺到。所以佛門裏稱出家是佛大孝。說到孝順有很多人對佛教有誤會,不光是我們現在誤會,就是佛陀在世時也有外道專門向阿難責問,說,你們說你們的佛陀怎麼樣了不起,但是你看他出生一個才七天,他母親就命終了;他的父親淨飯王因爲他出家傷心過度昏倒在地,過了七天才醒過來。他丟下他的太太和兒子跑去出家,這樣的人你說能是孝順的人嗎?阿難聽了以後也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就跑到佛的面前請教佛。佛因爲這個因緣說了七卷的報恩經,經中講了佛過去生是怎麼樣來生生世世報父母恩的。我們不讀佛經,不會知道佛是一個大孝的佛。佛陀的孝就是把我們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來比也不能跟他比。因爲佛陀總難行能行人所不能行的孝行,在一般平常人是做不到的。

  在無量劫以前,印度有一個波羅奈國。那個時候有一個國王非常賢明,人們很愛戴他。國王有一個太子,叫須舍提,年紀才七歲。有一次國王底下有一個大臣叛逆想要殺國王,要篡王位。國王知道時那個叛賊已經快殺過來了,他只能帶著他的太太和兒子逃走。由于情況緊急,心慌意亂,他出了國門以後把路走錯了,沒走幾天呢,幹糧吃完了,路上又沒有水草,眼看著叁個人就要餓死了。這個時候國王就想,與其叁個人同時餓死,不如把王後殺了,吃她的肉,殺一救二,免得叁個人去死。他一動這個念頭就舉刀要殺王後的頭,那小太子一看父王面帶凶相馬上就問,父王你要幹什麼。父王一聽呢,悲從心來,淚從眼出,大聲號哭,他說我今天要殺你的母親,取她的血肉呢,讓我們兩個人能活下來,免得同歸于盡。太子一聽馬上就說父王,這不可以,從古到今沒有聽過兒子吃父母肉的,違于天命,這不可以,爲什麼不殺兒子讓父母活命呢?大王一聽兒子這話更加悲痛不已,說兒子是我的兩個眼睛,我怎能把自己的兩個眼睛挖出來呢?我甯可自己死,我也不吃兒子的肉。須舍提見父王不忍心殺自己,就提了一個建議,他說,你先不要殺死我,每天割叁斤肉,父母兩個吃兩斤肉,我吃一斤,這樣還可以活著,事情到了這個地步,父王也沒辦法,就硬著心腸每天割叁斤肉。這樣過了幾天,太子血也幹了,肉也枯了,就剩一點骨頭,距離鄰國還有一天多的路程。這個時候,太子雖命還沒絕,但是已經體力不支,昏倒在地。父母看了以後,抱著太子的身體,放聲大哭,說我們太殘忍了,竟然要吃兒子的血肉,現在就是我們的報應,要叁個人一起死在這裏,說完又大哭。這時候太子全身血肉都幹枯了,但是他還能說話,一聽父母這麼悲痛的哭聲,他內心更加痛苦,他望著父母就跟父親講,望父王再聽我最後一勸,只剩下一天的路程了,現在就是請父王把我骨頭縫裏一點點肉刮出來供養父母,然後父母還是可以到達鄰國。這時候父王心酸意冷,他想到這個實在太殘忍,人說老虎雖毒不食其子,心想我還是個堂堂的國王呢。但經不住太子的苦苦哀求,就只能照辦,他們吃了太子最後的那一點點血肉就又繼續趕路了。這個時候太子就撲到在地,遍體的血肉,那些蚊蟲螞蟻都過來吸他的血吃他的肉,痛苦不可言狀,這個時候太子的身體雖然痛苦,但他內心非常清涼,他就發了兩個大願。一個大願,讓我今生供養父母,讓父母得到天人愛護,一切吉祥身體安康;第二個大願,令我今生的血肉,施給蚊蟲螞蟻,願我來世得成佛道,用佛法的甘露布施衆生。他發這個大願,大地震動,忉利天的帝釋天王,被他感動了,化作一只大獅子就咆哮著飛奔而來。太子見到大獅子要來吃他,就說你要想吃就吃把,我布施給你。這時候帝釋就現原形對他說我不是獅子,我是帝釋天王,你難舍能舍,身體血肉供養父母,以這樣的功德,如果你願意生天作天王,馬上讓你生天。太子答道,我不願意生天作王,只想要成佛,成無上菩提度一切衆生。那個天王就說你真是愚癡啊,你看你要吃那樣的苦才能成就佛道,你能吃那樣多的苦嗎

   太子就做了一首偈子說:”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天王說,你這個願發的太感動了,願你當來成佛時第一個來度我。這個天王是誰呢

   我們知道佛成佛後最初度了五比丘,第一個度的是橋陳如,這是他的前身。太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的父王就是淨飯王,母親就是摩耶夫人。從這段故事可以了解到,佛陀的那種大孝是我們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

  除了《報恩經》以外,很多經論都給我們講孝順的重要性。一部叫做《父母恩重難報經》就爲我們講述了母親養育我們怎樣的辛苦。十月懷胎是怎樣痛苦;等到滿月生下我們的時候,如殺豬一樣,血流遍地,受如是苦;等到兒女生出來了,又要不怕勞苦,不怕缛熱,幹的地方給小孩睡,自己睡濕的地方;叁年之中,飲母白血;等到我們生病了,父母恨不得讓孩子的病生到自己身上,代我們生病,經中說到父母對我們是怎樣的關懷備至。佛在這部經裏,這講了我們如何才能報父母的恩。要報父母的恩,就要供養叁寶,受持五戒,布施修福,這樣才叫孝順,不作此行是地獄…

《十叁屆:佛門的孝道(皎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