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還有一部經叫《大乘本生清淨觀經》,經中講父親就是慈恩,母親就是悲恩。母親的悲恩是佛住世一劫都說不盡的。《善生經》、《觀佛像海經》都講到報父母恩,《梵網經》中更講孝順父母。我們熟悉的《地藏經》就講,願我父母永脫地獄。《大方便佛報恩經》也告訴我們,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難行苦行孝養父母,身體血肉供養父母,行事如是。經典太多了,不勝枚舉,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佛教是最注重發揚孝道的。因爲佛本身就是一位大徹大悟的覺者,他表達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對做人道理更是明白,真正做到了大孝、極孝,同時又不遺余力的提倡知恩報恩。
說到報恩,爲什麼說出家是大孝呢?因爲我們出家了,不是報了現生的一世父母的恩,而是要報生生世世父母的恩。報恩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把父母度出叁界,讓他們離苦得樂,所以說佛教講的孝道才是世上極至的孝,它比世間的孝更極偉大。報恩又輕重分全之別,把報今生父母的恩作爲輕,報過去多生父母的恩爲重,報一生父母恩爲分,報多生父母恩爲全。農曆的七月十五,每個寺院都會舉行盂蘭盆法會。盂蘭盆法會,也是起源于一個報母親恩的故事。不僅佛是一個大孝的聖者,佛的弟子同樣也是大孝的聖者,《盂蘭盆經》就是講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爲報他父母的恩。他出家以後精進用功修道,很快就得了神通。他用天眼觀察他的父親在天道裏享福,他的母親在惡鬼道裏受苦。做鬼很苦的,肚大如鼓,喉嚨細的像一根針,想吃的東西到他嘴邊就化爲煙了。目犍連見到母親那個慘狀,馬上就用出家人吃飯的缽,盛了滿滿一缽飯,給他的母親吃。他的母親呢,一手抓住缽,一手把缽蓋起來不讓他人看見,這就說明她悭貪的習性非常嚴重,心量太小,飯還沒到嘴邊就化爲火炭,就燒起來,冒煙了吃不到。目犍連看到這樣的慘狀非常痛苦,就到佛陀那裏求佛陀來救他的母親。佛陀就對他講,這個非佛一個人的力量能救得了的。佛陀告訴目犍連等到七月十五的時候,出家人經過叁個月的結夏安居,就在這一天用各種最好的飲食供佛及僧。借著這個功德,目犍連的母親超升了。佛還說,用這個盂蘭盆供的功德,能夠超度我們七世以前乃至無量劫的父母。盂蘭盆法會間一般都稱作鬼節。一般的人大肆的殺生來祭祀祖先,這樣反而度不了你的祖先更造了殺業。我們應該放生戒殺長養慈悲心,到佛門做種種的功德回向給我們的祖先,這樣我們才是真正做到了孝順。
最後奉勸大家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佛法是最講孝道的,即從孝順父母開始。
明海法師:感謝兩位法師從五臺山爲我們送來美味佛法食糧,由于時間有限,她們今晚要去石家莊,明天返回,所以由我代大家提問好不好?
第一, 兩位法師出家前是否已經是居士學佛多年呢?
皎玺師:我在出家前做了七八年居士,我是上海人,在上海佛教居士林幹活,我自己工作是政府機關做英文翻譯的。
善學師:感謝大和尚給我這個機會,我在家也是佛教徒,大學畢業後工作了幾年,也是在政府部門。
海師:請問兩位法師,在家學佛和出家學佛對本人體會有何不一樣呢?
善學師:我在家感覺自己是業余者,出家是一門深入,專攻佛法。
皎玺師:我出家後最大感受時,在家象是火上蓮花,出家象是水中蓮花,其實我工作也很簡單輕松,出家後就更能全身心投入。
海師:在座女營員很多,也許有心理萌動,看出家這麼大功德,但實踐中很多不能說,頭發剃光了,自己喜歡衣服又不能穿,而且還不能化妝,這點放不下,還有,在家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冰激淩,零食,出家就不能吃零食啦,也放不下,在家很苦惱時,可以跑到父母朋友同事那裏訴說,出家似乎一穿上衣服就成聖賢了,再遇到這個問題怎麼辦呢?
皎玺師:我們也觀察到了,女營員看男營員出家非常羨慕,就恨自己不是男生,女衆確實有局限和障礙,佛在經典裏給我們講,叁世諸佛從來沒有讓女衆出家過,只有在釋迦佛時,他的姨媽要求隨佛出家,叁次苦苦哀求,佛都不同意。最後阿難問女衆能不能證阿羅漢,佛說可以,故阿難就說,那女衆爲什麼不能出家,佛默然同意了。但是佛在經典裏也說,女衆出家令正法早滅五百年,本來正法1000年,像法1000年,末法10000 年,由于女衆,而正法早滅 500 年,這時佛定八敬法,女衆要尊敬比丘的八條法則,這樣就能保證正法還能 1000 年。男衆可以七次舍戒,女衆想出家只能這一次,一定要考慮好,舍了就別想再出家,看到男衆穿海青很羨慕,普壽寺有五六百出家人,假如大家要出家,想要體驗出家生活到底怎麼樣,到底怎麼修行,爲什麼年輕人放棄自己優越的生活,跑到五臺山艱苦條件裏面生活,大家如果對這感興趣,我們寺廟最近開了居士班,專門解決你的問題,大家不妨一試。不過要求比較高,年齡是 25 歲以下,學曆高中以上。
現在就這樣,發心出 家的 居士都有 150 多個,整整一棟五層樓都住滿了,我給大家提供一個信息,有機會可以體驗一下,但是女衆不能剃頭。
海師:現在臺灣女衆出家很多,女衆出家與男衆比例大概是 7 : 3 ,大陸也是學佛女衆多,不知道出家具體怎樣比例,不知道兩位法師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皎玺師:這種情況有人說這是佛法衰相,但是有人不贊成這種看法,覺得女衆出家修行成就更高,因爲女衆各方面生活體驗和信心、慈悲心勝一點,對佛法和生活的體驗更細,遇到佛法以後,更能體驗佛法的好處,嘗到佛法殊勝利益,所以我個人認爲,不要分別男衆女衆,只要個人出家,非道弘人,人能弘道,佛法還是有希望。
《十叁屆:佛門的孝道(皎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