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不僅有外延,還能內在地製造妄想。所以,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方法,就算是關在房間裏,他還是會不停打妄想。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需要修定。定就是把你的心安住在一個善的所緣境上。如果我們能夠把心定在一點上,我們就不會有妄想。我們做了很多的事情有負面的作用,所以,修行要選擇一個善的所緣,不要有負面的。有的人談戀愛,他也談得很專注的,進入戀愛叁昧。可是戀愛叁昧是一個産生煩惱的所緣境啊!他還是在培養一種不善的情緒啊!那不是一個好的所緣,所以修定要選擇一個沒有負面的所緣境。讓心得到安住,我們的內心的環境就會清淨。這個時候我們要見性,就變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們講禅宗的見性、參禅,什麼是參啊
參就是尋找!尋找什麼
如果說這個環境非常的複雜,你要找個東西就很難。像如果這裏有一萬個人,而且這些人還在不停地動,我要找一個人,這很難。我現在怎麼樣才能在這一萬個人中找到一個人呢
首先,可以讓這些人不要亂動,把他們定住。還有一個辦法,把一萬個人簡化爲叁個人。或者說,我讓這之中的不相關的9997個人全躺下來,只有叁個人站著,我再找這個人會容易得多。這種戒與定的修行,其實就是在作一個心靈環境簡化的工作。當心靈環境簡化了,再作空性的觀修,馬上就會進入空性了。所以,空性見就代表我們生命中的力量。
除了戒和定之外,我們要學習經教,要有正見。比如說,《阿含經》裏面講的無常的正見、無我的正見,唯識中講的唯識的中道見,中觀中講的緣起性空的正見。我們有了正見之後,我們才知道我們要找的是什麼,我們不需要的是什麼。首先,我們要能夠分得清楚,什麼是和什麼不是。就像你們到火車站去接一個人,如果說你根本不知道這個人長的什麼樣子,你怎麼去接啊
至少你要有個照片,你才知道你要接的是誰。所以這個正見就像這張照片一樣。我們在做觀修的時候,我們需要有這樣的一個模本。正見可以幫助我們判斷,還要有一個好的老師,他能夠帶領你怎麼樣去認識自己的內心,一步一步地走。
我們認識到大乘菩薩道的修行能夠幫助我們成佛,我們要針大乘菩薩道的方法生起信心,這就是皈依。佛就是大乘菩薩道的榜樣,說明這個大乘的菩薩道是可行的。我們今天如果按這個咱去走,過去無量無邊的諸佛都沿著這條路走向無上菩提了,我們一樣也可以抵達。我們要有這個目標,對這個目標生起信心。
法,就是大乘佛法,它可以幫助我們具備成佛的品質,我們要對這個方法生起信心。我們現在有了方法,有了榜樣,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完成呢
我們很可能根本就做不起來。因爲世界上的教育都需要有老師,同樣的我們要學佛更需要有老師。所以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我們需要對僧中的善知識生起信心,生起皈依之心,所以要皈依僧。皈依就是一種宣誓一一我要以大乘的佛法僧叁寶作爲我生命的歸宿,作爲我生命的依賴。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盡管有種種法門,簡單地說就是關于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大小乘的區別,就在于有沒有發菩提心。我們發出離心,就是要出離輪回。如果你不想出離輪回,沒有意識到輪回的過患,那麼你的學佛是不會有深度的,你的學佛是不會真切的。如果你只能讓自己出離輪回,這僅僅是聲聞乘的發心。菩薩的出離心就是要把這個出離心擴大到一切衆生的身上——當我想到出離的時候,我同時也想到在六道中有無量無邊的衆生都在輪回中受苦,我不忍心自己出離,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我要帶著他們一起出離啊!聲聞出離的所緣對象就是自己一個人,而菩薩的出離心的對象是一切衆生,這種出離心可以成就我們的慈悲。
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多少都會有悲憫之心。悲就是拔苦。這就是慈悲之心。我們每一個人多少都有這種心。我們這個心到底有多大呢
修慈悲就是從學會怎樣去理解別人開始,我們對別人的理解可以到什麼程度
我們對別人的同情又能到什麼程度
我們問問自己,在自己的心裏裝了幾個人
有些人可能只裝一個人,有些人可能裝了一個家庭,有些人可能還能多裝兩個,這說明什麼道理啊
我們的同情心、慈悲心是很有限的。我們看看觀音菩薩的慈悲心,是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一切衆生他都無條件地幫助,沒有親疏分別;同體——觀音菩薩把一切衆生看作是一體的,因爲觀音菩薩已經體悟到衆生與十方諸佛在生命的某一個層面是相同的。因爲他已經體會到這種一體要對這個方法生起信心。我們現在有了方法,有了榜樣,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完成呢
我們很可能根本就做不起來。因爲世界上的教育都需要有老師,同樣的我們要學佛更需要有老師。所以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我們需要對僧中的善知識生起信心,生起皈依之心,所以要皈依僧。皈依就是一種宣誓一一我要以大乘的佛法僧叁寶作爲我生命的歸宿,作爲我生命的依賴。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盡管有種種法門,簡單地說就是關于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大小乘的區別,就在于有沒有發菩提心。我們發出離心,就是要出離輪回。如果你不想出離輪回,沒有意識到輪回的過患,那麼你的學佛是不會有深度的,你的學佛是不會真切的。如果你只能讓自己出離輪回,這僅僅是聲聞乘的發心。菩薩的出離心就是要把這個出離心擴大到一切衆生的身上——當我想到出離的時候,我同時也想到在六道中有無量無邊的衆生都在輪回中受苦,我不忍心自己出離,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我要帶著他們一起出離啊!聲聞出離的所緣對象就是自己一個人,而菩薩的出離心的對象是一切衆生,這種出離心可以成就我們的慈悲。
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多少都會有悲憫之心。悲就是拔苦。這就是慈悲之心。我們每一個人多少都有這種心。我們這個心到底有多大呢
修慈悲就是從學會怎樣去理解別人開始,我們對別人的理解可以到什麼程度
我們對別人的同情又能到什麼程度
我們問問自己,在自己的心裏裝了幾個人
有些人可能只裝一個人,有些人可能裝了一個家庭,有些人可能還能多裝兩個,這說明什麼道理啊
我們的同情心、慈悲心是很有限的。我們看看觀音菩薩的慈悲心,是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一切衆生他都無條件地幫助,沒有親疏分別;同體——觀音菩薩把一切衆生看作是一體的,因爲觀音菩薩已經體悟到衆生與十方諸佛在生命的某一個層面是相同的。因爲他已經體會到這種一體的層面,所以他很自然地就能發起這種同體大悲之心。
慈悲心的修行,就是要擴大心量,擴大同情心。這個過程要通過修行,修菩提心。菩提心有兩種,第一種就是願菩提心,是利益一切衆生的願望。要幫助一切衆生走出輪回,要給予一切衆生快樂。菩提心不是一種說法,真正的菩提心要把它變成一種發自內心的願望,我們就會對一切衆生升起慈悲心。現在我們對衆生的慈悲心之所以做不到,因爲我們沒有這樣的心。我說要慈悲衆生,可是我對衆生不感興趣啊!所以我們要修菩提心,甚至還要修空性見,把我們這種由無明、我執所形成的種種不平等的、好惡情緒的心一點點地敲掉。如果把這些心都敲掉了,你的慈悲心就升起了,你自然就成觀音菩薩了。你對一切衆生都升起菩提心,你的慈悲心就圓滿了,成熟了,你就可以與叁世諸佛平起平坐了。(完)
《十四屆:佛法的要領與修行次第(濟群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