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不仅有外延,还能内在地制造妄想。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就算是关在房间里,他还是会不停打妄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修定。定就是把你的心安住在一个善的所缘境上。如果我们能够把心定在一点上,我们就不会有妄想。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有负面的作用,所以,修行要选择一个善的所缘,不要有负面的。有的人谈恋爱,他也谈得很专注的,进入恋爱三昧。可是恋爱三昧是一个产生烦恼的所缘境啊!他还是在培养一种不善的情绪啊!那不是一个好的所缘,所以修定要选择一个没有负面的所缘境。让心得到安住,我们的内心的环境就会清净。这个时候我们要见性,就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们讲禅宗的见性、参禅,什么是参啊
参就是寻找!寻找什么
如果说这个环境非常的复杂,你要找个东西就很难。像如果这里有一万个人,而且这些人还在不停地动,我要找一个人,这很难。我现在怎么样才能在这一万个人中找到一个人呢
首先,可以让这些人不要乱动,把他们定住。还有一个办法,把一万个人简化为三个人。或者说,我让这之中的不相关的9997个人全躺下来,只有三个人站着,我再找这个人会容易得多。这种戒与定的修行,其实就是在作一个心灵环境简化的工作。当心灵环境简化了,再作空性的观修,马上就会进入空性了。所以,空性见就代表我们生命中的力量。
除了戒和定之外,我们要学习经教,要有正见。比如说,《阿含经》里面讲的无常的正见、无我的正见,唯识中讲的唯识的中道见,中观中讲的缘起性空的正见。我们有了正见之后,我们才知道我们要找的是什么,我们不需要的是什么。首先,我们要能够分得清楚,什么是和什么不是。就像你们到火车站去接一个人,如果说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人长的什么样子,你怎么去接啊
至少你要有个照片,你才知道你要接的是谁。所以这个正见就像这张照片一样。我们在做观修的时候,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模本。正见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还要有一个好的老师,他能够带领你怎么样去认识自己的内心,一步一步地走。
我们认识到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能够帮助我们成佛,我们要针大乘菩萨道的方法生起信心,这就是皈依。佛就是大乘菩萨道的榜样,说明这个大乘的菩萨道是可行的。我们今天如果按这个咱去走,过去无量无边的诸佛都沿着这条路走向无上菩提了,我们一样也可以抵达。我们要有这个目标,对这个目标生起信心。
法,就是大乘佛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具备成佛的品质,我们要对这个方法生起信心。我们现在有了方法,有了榜样,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完成呢
我们很可能根本就做不起来。因为世界上的教育都需要有老师,同样的我们要学佛更需要有老师。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我们需要对僧中的善知识生起信心,生起皈依之心,所以要皈依僧。皈依就是一种宣誓一一我要以大乘的佛法僧三宝作为我生命的归宿,作为我生命的依赖。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尽管有种种法门,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大小乘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发菩提心。我们发出离心,就是要出离轮回。如果你不想出离轮回,没有意识到轮回的过患,那么你的学佛是不会有深度的,你的学佛是不会真切的。如果你只能让自己出离轮回,这仅仅是声闻乘的发心。菩萨的出离心就是要把这个出离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当我想到出离的时候,我同时也想到在六道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在轮回中受苦,我不忍心自己出离,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出离啊!声闻出离的所缘对象就是自己一个人,而菩萨的出离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这种出离心可以成就我们的慈悲。
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多少都会有悲悯之心。悲就是拔苦。这就是慈悲之心。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有这种心。我们这个心到底有多大呢
修慈悲就是从学会怎样去理解别人开始,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可以到什么程度
我们对别人的同情又能到什么程度
我们问问自己,在自己的心里装了几个人
有些人可能只装一个人,有些人可能装了一个家庭,有些人可能还能多装两个,这说明什么道理啊
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心是很有限的。我们看看观音菩萨的慈悲心,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一切众生他都无条件地帮助,没有亲疏分别;同体——观音菩萨把一切众生看作是一体的,因为观音菩萨已经体悟到众生与十方诸佛在生命的某一个层面是相同的。因为他已经体会到这种一体要对这个方法生起信心。我们现在有了方法,有了榜样,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完成呢
我们很可能根本就做不起来。因为世界上的教育都需要有老师,同样的我们要学佛更需要有老师。所以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我们需要对僧中的善知识生起信心,生起皈依之心,所以要皈依僧。皈依就是一种宣誓一一我要以大乘的佛法僧三宝作为我生命的归宿,作为我生命的依赖。
大乘菩萨道的修行尽管有种种法门,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慈悲和智慧的修行。大小乘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发菩提心。我们发出离心,就是要出离轮回。如果你不想出离轮回,没有意识到轮回的过患,那么你的学佛是不会有深度的,你的学佛是不会真切的。如果你只能让自己出离轮回,这仅仅是声闻乘的发心。菩萨的出离心就是要把这个出离心扩大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当我想到出离的时候,我同时也想到在六道中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在轮回中受苦,我不忍心自己出离,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我要带着他们一起出离啊!声闻出离的所缘对象就是自己一个人,而菩萨的出离心的对象是一切众生,这种出离心可以成就我们的慈悲。
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多少都会有悲悯之心。悲就是拔苦。这就是慈悲之心。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有这种心。我们这个心到底有多大呢
修慈悲就是从学会怎样去理解别人开始,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可以到什么程度
我们对别人的同情又能到什么程度
我们问问自己,在自己的心里装了几个人
有些人可能只装一个人,有些人可能装了一个家庭,有些人可能还能多装两个,这说明什么道理啊
我们的同情心、慈悲心是很有限的。我们看看观音菩萨的慈悲心,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一切众生他都无条件地帮助,没有亲疏分别;同体——观音菩萨把一切众生看作是一体的,因为观音菩萨已经体悟到众生与十方诸佛在生命的某一个层面是相同的。因为他已经体会到这种一体的层面,所以他很自然地就能发起这种同体大悲之心。
慈悲心的修行,就是要扩大心量,扩大同情心。这个过程要通过修行,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愿菩提心,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出轮回,要给予一切众生快乐。菩提心不是一种说法,真正的菩提心要把它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我们就会对一切众生升起慈悲心。现在我们对众生的慈悲心之所以做不到,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心。我说要慈悲众生,可是我对众生不感兴趣啊!所以我们要修菩提心,甚至还要修空性见,把我们这种由无明、我执所形成的种种不平等的、好恶情绪的心一点点地敲掉。如果把这些心都敲掉了,你的慈悲心就升起了,你自然就成观音菩萨了。你对一切众生都升起菩提心,你的慈悲心就圆满了,成熟了,你就可以与三世诸佛平起平坐了。(完)
《十四届:佛法的要领与修行次第(济群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