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四屆:在生活中落實包容的精神(淨慧法師)

  在生活中落實包容的精神

  淨慧老和尚

  (2006年7月23日晚于柏林禅寺觀音殿前)

  

  淨慧老和尚:先拿來茶葉泡給大家喝。我們靜坐五分鍾,把習氣安定下來。

  涼風在吹,我們每個人的心地此時此刻一片清涼。今年夏令營的氣候環境給我們幫了大忙。這幾天特別的涼爽,使得我們每個人在這炎熱的伏天在火爐的石家莊依舊可以感覺到清涼自在。一方面是由于我們大家對寺院生活的追求,對禅悅人生的追求;另外一方面,氣候環節成就了我們。這些使我們能夠過上七天清涼自在的生活。所以我們要感恩大自然。

  今年夏令營的主題是生活在包容的世界裏。我們不僅要認識這個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指導我們的一切活動。對待每一個人,對待每一件事,都要體現這種包容的精神。包容的精神從哪裏來呢?包容的精神還是要從感恩來。沒有感恩的心態,沒有感恩的理念,我們要對各種不同意見、不同想法的人有包容的心態很不容易。如果說我們把認識的、不認識的、有利于我的、有害于我的等等人都看作是有恩于我、幫助我、有益于我進步的,對所有的人都心懷感恩之情。我想包容也就在其中。

  我們來自全國各地,雖然都是年輕人,年輕人也有自己的經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想法。我想不管有什麼想法都可以。但是,有一個想法不能沒有。大家說,那是一個什麼想法?(營員答:“感恩”)對!不能沒有感恩的想法。因爲我們仔細想一想,有的同學來到人間有十幾年,有的有二十幾年,有的有叁十年,我們這叁十年當中所承受的恩惠可以說是無窮無盡。有些同學有種想法,我的一切成就都是靠我努力而來,有這種自信心當然也是可以的。但是,這樣是不全面的。我們一定要努力來成就我們的人生。但是,我們的努力離不開國家的保護,離不開社會的成就,離不開師長的教育,離不開父母對我們的關愛,也離不開整個大自然、整個宇宙。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面對我們自身以外的一切人和事物。我們還要感恩天地萬物,這樣我們才真正有一種包容的心。

  這個世界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從大的來說國家的製度各不相同,價值觀念各不相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民族習慣各不相同。要使這些不同的製度、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和民俗習慣,在同一個環境彼此接納、彼此認同、彼此歡喜、彼此成就,我們的世界就會變成一個真正和平的世界、和諧的世界。如果說,非要從不同的價值觀念當中找出對立面,強調對立面,突出對立面,那我們就只能在對立與沖突中生活,在恐怖當中生活。大到世界如此,小到一個家庭,或者同學之間,也是如此。如果說不感恩不包容的話,時刻會有對立和沖突,有沖突有對立就有煩惱,沖突和對立也是煩惱形成的。所以,佛告訴我們要“上報四重恩、下濟叁塗苦”,要我們知恩報恩。所以,這次的夏令營雖然這個主題思想確立了,但是我們一定要在這七天的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有種包容的氣氛。我們寺院和營員之間、老師和同學之間、僧俗之間,一定要互相的感恩,一定要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包容,一是來自感恩,一是來自相互的尊重。大家彼此都有誠意,彼此都相互尊重,自然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包容的氣氛。我講這段話,倒不是說有什麼不包容的地方。但是,這種不包容的想法,在我們做事的人的頭腦中經常會有。原因主要是強調了某一面,或忽視了另外一面。因爲包容的精神是要照顧到方方面面,那才叫作包容。強調了某一面,忽視了某一面,這種包容還是不圓滿的、不究竟的。佛法的精神有人把它總結爲“和”的宗教,這個總結是抓住了佛教的本質。所謂和,和平、和合、和氣、和藹、和諧,能不能把涅槃的境界看作是我們內心和平的境界呢?因爲內心沒有對立面了,沒有沖突了,煩惱永斷,諸漏已盡,心地清涼,就是內心的和平世界。內心的和平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境界就是諸苦永盡嘛!諸漏永盡,功德圓滿!那就是和平的境相。所以有了內心的和平,才會有外在的和平。所以僧團是一個六和敬的團體,我們的營員來到僧團生活,也要體會和合共住的精神。也希望你們能夠把僧團的這種和合的精神帶到學校,帶到家庭,帶到社會,將來你們主持工作或負責某一個部門的時候,也能夠創造這種和平、和合、和諧的精神,使我們的社會多一些溫暖,使我們的人間多一份包容,少一點猜疑,少一點對立和沖突。

  僧團的和合精神從六個方面講,就是身、口、意,身和同居,口和無诤,意和同悅;還有叁條,是戒、見、利,戒可以理解爲道德的原則,理解爲遵守規章製度,理解爲奉行一個道德的底線,叫戒和同修。還有一條叫見解和,見和同解。大家在見解和想法上要彼此溝通,求得不同意見的彼此尊重。求同存異,所以叫見和同解。最後一條是關于經濟和利益的問題,僧團的利益很簡單。在佛陀的時代,僧團的利益最基本的就是每天化飯吃,還有就是每一個和尚有叁衣。第叁,每個和尚有其它簡單的生活用品。即使是這麼簡單的生活資源,佛陀也強調利和同均,大家在利益的分配上基本保持平衡,不致出現太大的懸殊而使得僧團的不和,懸殊太大就會導致社會上的關系緊張與不和諧,所以佛教的六和精神對僧團管理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它也可以引申到社會生活當中,國家宗教局的葉小文局長爲了發揚佛教和合的精神,發揚中華民族一團和氣的精神,他提出了一個新六和。大致內容就是講個人、家庭、社會和國家都要以和爲貴,所謂一團和氣。我想這個和的落實是一個長期努力的過程。有人提這個精神,說一團和氣很重要,總比那個天天鬥、月月鬥、年年鬥要好得多。這也是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進步的一個極爲重要的標志。正因爲“和”對我們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極爲重要,所以我們國家才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和諧”這個詞在天臺智者大師的文章裏叫“動靜結合”,動和靜要和諧。智者大師的書到現在有一千四百年的曆史,也就是說佛教的大師在一千四百年前就提出了和諧的理念。有和諧就有包容,有包容就有和諧,這兩個是互爲因果、相互增上的因素。

  所以,在今天晚上的活動開始的時候,我就接著在開幕式上講話的內容強調一下我們這一屆生活禅夏令營的主題。“生活在包容的世界裏”。希望各位真正在生活中落實這個理念,並且形成一種氛圍。大家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就能夠把這種包容的理念帶回家去,帶回學校去,帶回生活中去。下面有二十分鍾的時間大家提問,和大家交流。男衆叁個問題,女衆叁個問題。

  營員:佛教裏面講一切皆空,一切都是因緣而起,緣起性空。但是禅宗裏面又說人人有佛性,自性乃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前面一句說一切事物沒有自性,後一句卻說自性乃佛性,怎麼理解?

  淨慧老和尚:佛性也沒有自性,因爲一切無自性,你也不要執著佛性是有自性的,佛性亦無自性,也是緣起而性空,因爲佛種出緣起嘛。世間沒有一法不是從此中出生,我們的佛性不會自自然然的顯露出來。我們的佛性要能夠成熟,要能見解,它也是要仗因托緣,所謂法不孤起嘛。仗因發生,一切事物都是仗因托緣而有的,沒有一件事是孤立的,所以佛性也不是孤立的。從這個意義來理解,佛說的一切法你就覺得不矛盾了。如果你們要把所謂的佛性、涅槃看作是獨一無二的,那就矛盾了,因爲佛教是說沒有一件事物是孤立的。既然沒有一件事物是孤立的,佛性也好,涅槃也好,真如也好,都不是孤立的。(鼓掌)

  營員:如果一個人不懂佛教,也沒有皈依叁寶,但是他很正直,而且很有愛心,比如從事慈善事業,這樣的人是否在行菩薩道?我之所以提這個問題,因爲我認爲信仰對中國人很重要。後來我又想,如果一個人不信仰任何東西,但是他有一顆愛心,這是不是就足夠了?謝謝!

  淨慧老和尚:所謂的信仰和愛心,這兩件事有聯系,也沒有聯系,因爲愛心往往出自人的一種天性。比如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良知,每個人都具有慈悲心、愛心,這個愛心的形成,佛教認爲是從兩個方面而來:一是他熟識的善根成就,二是他當時受到比較好的家庭影響,受到比較好的社會影響和老師的教育。這樣形成了他的一種愛心,一種同情心,但是這種愛心從佛教的觀點講,即使是他做許多的善事,它也是一種有漏的善法。什麼是有漏,什麼是無漏呢?所謂有漏的善法,可以這樣理解:我們在做一些善事的時候會有種種的分別心,會有種種的執著心。比如說,首先從愛心的主體來說,我在獻愛心,這在佛教來講是一種執著,這是一種有漏的善心。第二,我今天捐了許多錢,十萬八萬二十萬一千萬,在報紙上一公布,在電視上露個面,佛教認爲這也是一種有漏善法的表現。說我這一萬塊錢,十萬塊錢,能幫助多少人,使他們學業成就,生活得到解決,克服了什麼困難,這也是一種有漏的善法。那麼這叁個東西加在一起,佛教叫叁輪,所謂施者,受者和施物這叁者。如果你執著,著相,就是有漏善法。佛教的精神,是菩薩精神,你做就做,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盡其所有盡其所能去做,不分別不執著,不要人表彰,即使你施了錢,別人還打你兩個耳光,你也“阿彌陀佛”,感恩感恩,那就叫無漏善法,因爲它沒有執著,叁輪體空,它所感的果報,是解脫之因。有漏善法是人天果報,不是解脫之因。所以有信仰和沒有信仰,有這種緣起性空的理論做指導和沒有緣起性空的理論做指導,所行的善法的性質不同,心態不同,最後所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我們鼓勵社會所有的人既要做無漏的善法,也要做有漏善法,不是每個人都能以無漏善法去要求他,行有漏善也是好事。佛教也同樣鼓勵那些有才藝的人爲了追求人間福報,多做善事,所以只要做善事都是好事,佛教都是鼓勵的,不過佛教同時也鼓勵做善事,不著相不求回報,所謂施不望報,是爲大施。

  營員:尊敬的淨慧老法師,我想現前大衆的心情和我一樣的激動,我現前寫了一首小詩表達我們現前大衆的心情,來供養淨慧老和尚。

  贊淨慧老和尚開示:

  層層高聚法王城, 法筵似雨賦清涼。 殷勤乳哺獅子兒, 州師再現老婆禅。

  聽完老法師的開示之後,我覺得我沒有什麼問題了,我對佛法的問題都像是一片白雲消散在藍空中了。我想祝老法師長久住世,廣轉*輪,身體健康。這是我們大家的心願,是不是?

  營員:《壇經》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摩诃般若波羅蜜是大智慧到彼岸,解釋大時說,所謂大者,能容一切善法和惡法,我想問的是,如果我們心中有佛,我們心中的佛能容善法和惡法,那麼爲善和爲惡有什麼區別麼?

  淨慧老和尚:善法和惡法都是相,都是緣起而性空,那是性,在相上有區別,在性上沒有區別,但是一切法在相上落實,所以我們還是要行善法,做善事,如果不行善法,不做善事,忽略了事相上的差別,叫做惡取空,所以惡取空比執著有更危險。所以希望大家在理解佛法的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空,有有,要把這些基本的概念逐步的弄明白,這樣對我們修學佛法、理解佛法會有更大的幫助。(鼓掌)

  營員:我想在最後一個問題之前說一下我的感想可以嗎?其實好幾天前我就想說,但一直沒有機會。與柏林寺結緣是在叁年前,也是夏令營,也是在那個時候認識了老和尚,認識了明海師、明奘師、明影師。兩年前帶著禅學社來柏林寺的時候,老和尚很開心,對著大家說了很多,而且每講一句話就要問一句“你們聽懂了嗎?”,就怕同學們學不會,聽不懂。前幾天來的時候,老和尚在北京住院沒有回來。第二天,老和尚回來了,猛然間看見老和尚拿著拐棍,我心裏確實很傷感,也不知道這種傷感是什麼感覺,並且蓦然回首看到了奘師頭上有了白發,我也弄不清楚這種心理。寺院裏的廟宇依舊,幾千年的松柏依舊,但是現在的變化太大了。我沒有和老和尚直接接觸過,但是通過明海大和尚、明奘師、明影師,還有很多法師,他們確實給了我很多的啓示,使我在生活上有了很大改變,對我的人生産生了很大影響。我真心的希望大家在最後叁天好好珍惜這次機會,好好的學佛。我也真心希望老和尚、大和尚,以及所有的法師,身體健康,長久住世,轉妙*輪。(鼓掌)

  一位營員唱《燃燈歌》,送給老和尚、法師和所有的營員。

  營員:你對你的徒弟,有什麼秘密,可以透露嗎?

  淨慧老和尚:有一個公開的秘密,就是:充分的尊重每一個人自己的選擇。這是最好的教育的方式。如果你不知道每個人自己的選擇,強製別人做什麼事,那永遠都會失敗的。每一個人自覺自願的走到佛門中來,應該說他有自尊心,他有自愛心,他有自強自信的心。我們做老師的只要尊重他,自己以身作則的去做,他們就會慢慢地跟上來。這不是秘密!(鼓掌)

  我最後講兩句。剛才這位同學看到我拄一根拐杖,這個拐杖有時有一點用,有時候又沒什麼用,有時候確實能夠起到幫助的作用,有時候就是做個裝飾品而已。我在四祖寺住的時候,那個臺階很多很多,每天起碼要爬四五十個臺階,所以拄個拐杖有個幫助。在那裏有時腿有點疼,住在柏林寺實際上大可不必拄拐杖,但是習慣了,好像不拿這個東西風度就沒有了。(衆笑,鼓掌)

  奘師:老和尚在8月10號到16號黃梅四祖寺舉辦第叁屆禅文化夏令營,你們有興趣,可以去做義工。

  淨慧老和尚:歡迎大家去!雖然風景秀麗,不過天氣很熱。

  奘師:那裏除了老和尚歡迎我們,還有蚊子也歡迎我們!(衆笑)8月10號到16號第叁屆禅文化夏令營在湖北黃梅四祖寺舉行,坐火車到九江、武漢都可以,會有人接站。

  淨慧老和尚:到九江最好,因爲九江到四祖寺只有一個小時,如果到武漢的話,還有兩個半小時。最好你們選擇坐到九江的車。阿彌陀佛!

  奘師:感謝老和尚,我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送老和尚回寮歇息。

  (題目爲編者所加)

  

《十四屆:在生活中落實包容的精神(淨慧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