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四屆:我所認識的佛教(潘宗光)

  我所認識的佛教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潘宗光教授

  主持人:各位營員,上午好!本屆生活禅夏令營的第一場佛學講座即將開始,我們有幸請來了潘宗光教授莅臨演講。在昨天的開營儀式上,我已經爲大家介紹過,潘宗光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學的校長。擔任校長一職十五年來,長期致力于大學的發展。同時潘教授還積極參與香港的社會公益事業,曾經擔任香港立法局議員,現在還擔任著全國政協委員等社會職務。潘教授同時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修學佛法已經十余年了。在2000年的時候,他還特別的從香港趕來河北,在上淨下慧老和尚座下歸依叁寶。作爲一名科學家,作爲一名大學校長,潘教授除了自己身體力行佛法之余,他還積極的從事佛法的宣揚工作。他曾應邀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演講佛法,以一個科學家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風格,將科學與佛法相結合。今天他爲我們演講的題目是《我所認識的佛教》,下面我們就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一位科學家來爲我們演講!

  尊敬的明海方丈、尊敬的各位法師、尊敬的各位同學:

  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回到家裏,因爲柏林禅寺就是我的家。同時我也感到很榮幸有今天的機緣,站在這裏跟大家談談佛教。這個題目看來有點矛盾,因爲佛法講無我,不提倡我見,題目有“我”就好像與佛法不相應。不過,佛法可以透過很多方法演示出來,這次通過我來介紹給各位,所以就用了這個題目。其實,個人對佛教的認識也不算很深入,雖然不經不覺學佛已十多年了,但並沒有用上很多時間來鑽研佛經,故此也談不上對佛法有很深入的了解。這次用“我” 這個字來談佛教,意思就是和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體會和見解,並不代表佛法的全部,又或是某一派的觀點,如果有什麼地方講得不對,也只是個人意見,請大家體諒。

  曾經有人問我:“作爲科學家,也是大學校長,你爲什麼信奉佛教?”我想,要是我信基督教或是天主教的話,可能就沒有人提出這疑問。這反映了人們對佛教仍然不大了解,甚至認爲佛教是不科學的、是迷信的、是消極的。這類誤解依然很普遍,很多故事、電影裏的角色,一旦看不開就出家當和尚、當尼姑,令人們以爲佛教是避世的、消極的宗教。其實,那些東西只是附會于佛教上,並不代表佛法,甚至應該說是和佛法無關的。

  在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很多人都向西方看,以爲西方就是科學的,因而以爲西方的宗教也是科學的,所以下意識便認爲東方的宗教不科學。西方文化,包括了科學、管理、思想、宗教等各方面都有其本身的好處。各位希望以專業知識來充實自己,唸完書後可以找到工作,再追求事業和名利,這西方式的發展是無可厚非的,但相對而言,較容易導致精神空虛,若不斷發展下去的話,對人對己都很危險,很容易失去平衡。雖然世間學問可以增加你們畢業後的競爭力,但假如沒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將來遇到問題時便不懂得取捨,迷失于人生的旅途上。我希望今天跟你們講一講這些問題,因爲作爲大學生,你們是未來社會的棟梁,應該對傳統的中國文化和佛教,有正確和全面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它的特色,是幾千年的智慧結晶,與我們的生活、思想、價值都較爲協調和統一。近年國家經濟發展較快,社會變化迅速,每個人都肯定受到不少壓力。政府也很重視這方面的問題,所以積極提倡建立和諧社會,加強推廣傳統中國文化,讓年輕人對社會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面對西方沖擊的今天,我們應該大力推廣中國文化,讓年青人多加接觸,領悟其中價值。把佛教推廣出去,讓更多人對佛教有正確了解,是我個人的興趣和意願。

  大約兩叁個月前,國家在杭州及普陀山舉行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這是首次在國內正式舉辦這麼大規模的佛教活動,國家統戰部部長、國務委員劉延東主持這次開幕典禮,並作了重要講話,可見中央政府也大力支持佛教發展。我所撰寫的書《心經與生活智慧》、《心經與現代管理》,最近亦通過複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我也經常應邀到大學──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講佛學。去年底,中央教育電視臺訪問我對佛教的體會和看法,也提及佛教在管理上的應用,訪問分五集播出。這證明在現時大氣候下,佛教在國內的推廣是受到歡迎的。爲了幫助大家對佛教有正面的了解,今天我希望就關于佛教是否迷信、消極及不科學這叁方面來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理解。

  真正認識佛法的人,便會明白佛教絕不迷信,也不消極。佛陀覺悟成佛後的第一次說法謂之初轉*輪,就是對五比丘講四聖谛。我給大家講解一下這個基礎教理,從而闡明佛教的積極性。四聖谛──苦、集、滅、道──是解決問題的程序,幫助我們有效地處理問題。我們每個人經常面對很多問題,痛苦有痛苦的問題,快樂有快樂的問題。面對問題時,有些人會變得很消極,怨天尤人。可是,消極的態度是不能改變現實的,我們要有勇氣面對及接受問題的存在,這就是四聖谛的第一步──苦──問題的存在。接著,要找出問題的成因,這是很重要的一步!也就是四聖谛的第二步──集──問題的成因。問題的成因找出後就好辦事了,我們可以找出針對成因的方法來解決它,甚至超越它,這是四聖谛的第叁步──滅──訂立目標。最後,我們製定解決方案並加以執行,這是四聖谛的第四步──道──執行方法。

  舉例說:日後你們畢業,就業便成爲問題,也就是苦。面對這個問題,當然不能以爲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解決。要找出問題的成因,便需要一個全面的分析,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弱點,同時也了解工作的要求,這就是集。當了解整個情況後,便可以製訂合適的方案,例如應該集中找什麼工作,突顯自己那方面的長處等,這就是滅。最後,要切實執行,不可粗心大意,這就是道。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四聖谛。它指導我們勇于面對問題,不逃避,找出根源,想辦法超越它,堅定向前邁進。可見佛教是很積極、很進取的,不是逃避現實的。

  臺灣星雲大師講過一個故事,有位太太向大師訴說她的丈夫有外遇,大師就要求她嘗試找出丈夫離開她的原因。她說可能由于她經常跟朋友去打麻將,沒有時候好好陪伴他、侍候他,所以丈夫回到家裏也沒有家的感覺。大師勸勉她要改變生活方式,不要再打麻將了,用心搞好家庭,讓丈夫回到家裏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有家的感覺。太太就照著做,把家裏安排得井井有條,丈夫也就慢慢回到了她的身邊。如果這位太太只顧自怨自艾,不去找出問題的成因,她的苦惱就只會加深下去,永遠停留在痛苦的狀況。所以,我們一定要勇于面對問題,不要逃避問題,而更重要是找出問題的成因,它爲什麼會發生?只要找出成因,就可以對症下藥,找到根治問題的辦法。雖然依據智慧的層次,看問題的深淺就有所不同,但是只要遵從佛陀的教導,我們便可以提升智慧,更全面和更深刻去理解問題。

  佛教是積極的,它令我們明白要勇于接受問題的存在。雖然對已發生的事情我們不能改變,但對于將會發生但不能接受的事,我們要盡量改變它,這點很重要。生、老、病、死是苦,佛陀教導我們怎樣超脫苦的態度是積極的,而不是逃避的。人與人的關系、愛與恨,乃至整個社會的動蕩等都是煩惱。無論是自己的、社會的、國家的煩惱等都是煩惱。怎麼樣來擺脫煩惱呢?簡單來說,最重要的是安我們的心!爲什麼我們會苦惱?人的本性有貪念,好聽的話就要多聽,好的東西就要擁有,無論你給他多少,他還是不滿足的。可是,人的本性亦有強烈的排斥心,不好聽的話就一句也聽不進去,心早已被貪婪和嗔恨所充斥,被塞滿了!消除煩惱不能靠神,只能靠自己覺悟。佛陀教導我們做人的道理,幫助我們改善自己,提升我們的智慧。修行就是爲了增加智慧,把自己的心安好,把問題處理好。可見,佛教完全不是迷信的,而是很積極的,鼓勵人們努力精進的。

  什麼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沒有一個主宰一切的神,教主釋迦牟尼佛不是神,而是個覺悟了的人。他是公元500多年前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子,雖然生活美滿,但還覺得人生仍有懸疑未解的問題――生、老、病、死等,所以毅然離開王宮去修行。終于他在菩提樹下開悟,覺悟了整個宇宙的自然規律,明白到我們是整個宇宙的一部分,生活的一切流程應該跟整個宇宙的自然規律融合起來。佛法和科學都是對宇宙自然規律的了解和運用,可以配合得很好。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霍金(《時間簡史》作者)的宇宙理論等等,也和佛法的空吻合。佛陀在兩千多年前講的道理現在陸陸續續被科學一一驗證。在最後的部份,我們會談談佛教與科學的關系。

  佛陀透徹了解宇宙規律並將之演化成哲理,即是佛法。整個宇宙的自然規律很複雜,只能領悟,不能通過語言概念來學習,講出來就會有所偏離。但是不講出來,又怎麼能令我們明白呢?佛陀既有智慧,同時也很慈悲。他一方面,把自己覺悟的方法講給我們聽;另一方面,也告誡我們不要執著語言文字,要親自修行領悟。故此,大家也不要執著我所講的東西,只要用心領悟就好了。

  佛陀所講的自然規律就是因緣所生法――緣起。人的苦惱、世界的問題往往是由于人沒有根據自然規律而造成的。現在環保的課題就是要改變我們過去不正確的做法,從新依據自然規律來維護大自然。什麼是自然規律?怎麼樣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態度,來維護自然?只要我們按照自然規律做事,問題就會解決。中醫是根據這個道理發展起來的,它的觀念是,人可以通過調整自身來治好疾病。身體有毛病就是協調不好,不夠融合。中醫把脈,就是爲了找出身體哪裏不協調不融合;我們吃藥,就是幫助調整身體,得到康複。所以,中醫的方法是幫助我們維護自然規律…

《十四屆:我所認識的佛教(潘宗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