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四届:我所认识的佛教(潘宗光)

  我所认识的佛教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 潘宗光教授

  主持人:各位营员,上午好!本届生活禅夏令营的第一场佛学讲座即将开始,我们有幸请来了潘宗光教授莅临演讲。在昨天的开营仪式上,我已经为大家介绍过,潘宗光教授是香港理工大学的校长。担任校长一职十五年来,长期致力于大学的发展。同时潘教授还积极参与香港的社会公益事业,曾经担任香港立法局议员,现在还担任着全国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潘教授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修学佛法已经十余年了。在2000年的时候,他还特别的从香港赶来河北,在上净下慧老和尚座下归依三宝。作为一名科学家,作为一名大学校长,潘教授除了自己身体力行佛法之余,他还积极的从事佛法的宣扬工作。他曾应邀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演讲佛法,以一个科学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风格,将科学与佛法相结合。今天他为我们演讲的题目是《我所认识的佛教》,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一位科学家来为我们演讲!

  尊敬的明海方丈、尊敬的各位法师、尊敬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回到家里,因为柏林禅寺就是我的家。同时我也感到很荣幸有今天的机缘,站在这里跟大家谈谈佛教。这个题目看来有点矛盾,因为佛法讲无我,不提倡我见,题目有“我”就好像与佛法不相应。不过,佛法可以透过很多方法演示出来,这次通过我来介绍给各位,所以就用了这个题目。其实,个人对佛教的认识也不算很深入,虽然不经不觉学佛已十多年了,但并没有用上很多时间来钻研佛经,故此也谈不上对佛法有很深入的了解。这次用“我” 这个字来谈佛教,意思就是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体会和见解,并不代表佛法的全部,又或是某一派的观点,如果有什么地方讲得不对,也只是个人意见,请大家体谅。

  曾经有人问我:“作为科学家,也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我想,要是我信基督教或是天主教的话,可能就没有人提出这疑问。这反映了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大了解,甚至认为佛教是不科学的、是迷信的、是消极的。这类误解依然很普遍,很多故事、电影里的角色,一旦看不开就出家当和尚、当尼姑,令人们以为佛教是避世的、消极的宗教。其实,那些东西只是附会于佛教上,并不代表佛法,甚至应该说是和佛法无关的。

  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向西方看,以为西方就是科学的,因而以为西方的宗教也是科学的,所以下意识便认为东方的宗教不科学。西方文化,包括了科学、管理、思想、宗教等各方面都有其本身的好处。各位希望以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唸完书后可以找到工作,再追求事业和名利,这西方式的发展是无可厚非的,但相对而言,较容易导致精神空虚,若不断发展下去的话,对人对己都很危险,很容易失去平衡。虽然世间学问可以增加你们毕业后的竞争力,但假如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将来遇到问题时便不懂得取捨,迷失于人生的旅途上。我希望今天跟你们讲一讲这些问题,因为作为大学生,你们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应该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佛教,有正确和全面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的特色,是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与我们的生活、思想、价值都较为协调和统一。近年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变化迅速,每个人都肯定受到不少压力。政府也很重视这方面的问题,所以积极提倡建立和谐社会,加强推广传统中国文化,让年轻人对社会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面对西方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推广中国文化,让年青人多加接触,领悟其中价值。把佛教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对佛教有正确了解,是我个人的兴趣和意愿。

  大约两三个月前,国家在杭州及普陀山举行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是首次在国内正式举办这么大规模的佛教活动,国家统战部部长、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这次开幕典礼,并作了重要讲话,可见中央政府也大力支持佛教发展。我所撰写的书《心经与生活智慧》、《心经与现代管理》,最近亦通过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也经常应邀到大学──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讲佛学。去年底,中央教育电视台访问我对佛教的体会和看法,也提及佛教在管理上的应用,访问分五集播出。这证明在现时大气候下,佛教在国内的推广是受到欢迎的。为了帮助大家对佛教有正面的了解,今天我希望就关于佛教是否迷信、消极及不科学这三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理解。

  真正认识佛法的人,便会明白佛教绝不迷信,也不消极。佛陀觉悟成佛后的第一次说法谓之初转*轮,就是对五比丘讲四圣谛。我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基础教理,从而阐明佛教的积极性。四圣谛──苦、集、灭、道──是解决问题的程序,帮助我们有效地处理问题。我们每个人经常面对很多问题,痛苦有痛苦的问题,快乐有快乐的问题。面对问题时,有些人会变得很消极,怨天尤人。可是,消极的态度是不能改变现实的,我们要有勇气面对及接受问题的存在,这就是四圣谛的第一步──苦──问题的存在。接着,要找出问题的成因,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也就是四圣谛的第二步──集──问题的成因。问题的成因找出后就好办事了,我们可以找出针对成因的方法来解决它,甚至超越它,这是四圣谛的第三步──灭──订立目标。最后,我们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执行,这是四圣谛的第四步──道──执行方法。

  举例说:日后你们毕业,就业便成为问题,也就是苦。面对这个问题,当然不能以为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解决。要找出问题的成因,便需要一个全面的分析,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弱点,同时也了解工作的要求,这就是集。当了解整个情况后,便可以制订合适的方案,例如应该集中找什么工作,突显自己那方面的长处等,这就是灭。最后,要切实执行,不可粗心大意,这就是道。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四圣谛。它指导我们勇于面对问题,不逃避,找出根源,想办法超越它,坚定向前迈进。可见佛教是很积极、很进取的,不是逃避现实的。

  台湾星云大师讲过一个故事,有位太太向大师诉说她的丈夫有外遇,大师就要求她尝试找出丈夫离开她的原因。她说可能由于她经常跟朋友去打麻将,没有时候好好陪伴他、侍候他,所以丈夫回到家里也没有家的感觉。大师劝勉她要改变生活方式,不要再打麻将了,用心搞好家庭,让丈夫回到家里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家的感觉。太太就照着做,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丈夫也就慢慢回到了她的身边。如果这位太太只顾自怨自艾,不去找出问题的成因,她的苦恼就只会加深下去,永远停留在痛苦的状况。所以,我们一定要勇于面对问题,不要逃避问题,而更重要是找出问题的成因,它为什么会发生?只要找出成因,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到根治问题的办法。虽然依据智慧的层次,看问题的深浅就有所不同,但是只要遵从佛陀的教导,我们便可以提升智慧,更全面和更深刻去理解问题。

  佛教是积极的,它令我们明白要勇于接受问题的存在。虽然对已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能改变,但对于将会发生但不能接受的事,我们要尽量改变它,这点很重要。生、老、病、死是苦,佛陀教导我们怎样超脱苦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不是逃避的。人与人的关系、爱与恨,乃至整个社会的动荡等都是烦恼。无论是自己的、社会的、国家的烦恼等都是烦恼。怎么样来摆脱烦恼呢?简单来说,最重要的是安我们的心!为什么我们会苦恼?人的本性有贪念,好听的话就要多听,好的东西就要拥有,无论你给他多少,他还是不满足的。可是,人的本性亦有强烈的排斥心,不好听的话就一句也听不进去,心早已被贪婪和嗔恨所充斥,被塞满了!消除烦恼不能靠神,只能靠自己觉悟。佛陀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改善自己,提升我们的智慧。修行就是为了增加智慧,把自己的心安好,把问题处理好。可见,佛教完全不是迷信的,而是很积极的,鼓励人们努力精进的。

  什么是佛教的中心思想?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样,没有一个主宰一切的神,教主释迦牟尼佛不是神,而是个觉悟了的人。他是公元500多年前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虽然生活美满,但还觉得人生仍有悬疑未解的问题――生、老、病、死等,所以毅然离开王宫去修行。终于他在菩提树下开悟,觉悟了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明白到我们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生活的一切流程应该跟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融合起来。佛法和科学都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了解和运用,可以配合得很好。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霍金(《时间简史》作者)的宇宙理论等等,也和佛法的空吻合。佛陀在两千多年前讲的道理现在陆陆续续被科学一一验证。在最后的部份,我们会谈谈佛教与科学的关系。

  佛陀透彻了解宇宙规律并将之演化成哲理,即是佛法。整个宇宙的自然规律很复杂,只能领悟,不能通过语言概念来学习,讲出来就会有所偏离。但是不讲出来,又怎么能令我们明白呢?佛陀既有智慧,同时也很慈悲。他一方面,把自己觉悟的方法讲给我们听;另一方面,也告诫我们不要执着语言文字,要亲自修行领悟。故此,大家也不要执着我所讲的东西,只要用心领悟就好了。

  佛陀所讲的自然规律就是因缘所生法――缘起。人的苦恼、世界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人没有根据自然规律而造成的。现在环保的课题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不正确的做法,从新依据自然规律来维护大自然。什么是自然规律?怎么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态度,来维护自然?只要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做事,问题就会解决。中医是根据这个道理发展起来的,它的观念是,人可以通过调整自身来治好疾病。身体有毛病就是协调不好,不够融合。中医把脉,就是为了找出身体哪里不协调不融合;我们吃药,就是帮助调整身体,得到康复。所以,中医的方法是帮助我们维护自然规律…

《十四届:我所认识的佛教(潘宗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