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健康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缘起是什么呢?缘起固然很深奥,但现在从简单的体会来给大家介绍。总的来说就是每件事情的发生总有一个原因,有了因后再配合其它的条件――缘。因和缘结合就会产生结果。比如苹果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要有苹果种子――因。种子被放到泥土中,并有水、空气、阳光、肥料等等,这颗种子才能发芽成长,慢慢变成一棵树,然后结出苹果。这些环境条件就是缘。如果种子放在仓库里,没有遇上适当的缘,即使放上很长时间,它也还是一颗种子。种子的因,配合环境的缘,产生了苹果的果。种籽是因,产生的是苹果,不会变的,但缘由很多条件――例如泥土、水分、阳光、肥料等――组成,是会变的。只要其中任何一项条件发生变化,苹果生长的过程都会不同,可快可慢,可好可不好。如果其中一个条件消失了,例如没有水或没有肥料,苹果树也会慢慢死掉。这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因和缘产生了结果之后,不会停下来。有了苹果,卖出去可以赚钱,相对于赚钱这个结果,苹果就是因,卖出去的整体条件就是缘。因产生了果,果又成为了新事件的因,然后又产生新的果。没完没了地演变下去,这就是缘起。
我们可以从动态的时间观念来了解缘起。如果能够控制某些条件(缘),就可以控制事情发展的流程,例如在化学实验中,只要能控制有关条件,便可以决定实验的结果。但在现实生活里,条件是不受控制而经常改变,故此事情也不停在变。例如,人不断在变,现在的你跟一秒钟以前的你是不一样的,因为细胞不断新陈代谢。肉体生、老、病、死的改变无可避免,有些改得比较快,有些则较慢。除了身体外,思想也是不停改变,而且变得更快。成语“昙花一现” 的改变是快的,“沧海桑田” 则是慢的。去年,我去云南石林,两亿年前那里是一片汪洋,故此现时仍可在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中找到贝壳化石,这证明地球在不断改变,其实宇宙中没有一件事能够停下不变。怎么改变呢?那要看周围的环境怎样互相影响,因为万事万物是根据因和缘的组合而成。做人做事也是这样、我们跟身边朋友的关系的小气候,乃至社会国家的大气候都会影响我们。你们毕业后投身社会,遇上经济景气,找工作便没有问题;如果经济不景气,找工作就会很困难,那就是受到大气候的影响。每个人都和周边的缘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说,朋友之间是缘,人际关系是缘,甚至物体跟精神的关系也是缘。
能看到的东西固然有因果,即使不被看到的亦同样有因果。佛教说:“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这是肯定的,也是很重要的。什么时候出现怎样的果呢?要看缘!有时虽然种了善因或恶因,现在还看不到果,但不等于永远不会结果,只是因为缘还没有到,所以暂时没有结出果来。只要缘一到,果一定会结出来的。有些人做了很多坏事,却很有福报、很富有;相反,有些人经常做好事,生活却很辛苦,这现象难免令人觉得很不公平。但那只是片刻的现象,因果不一定是剎时的,可以是多生多世的,所以佛教讲轮回有前世也有来世。做了善事,就是种下了一个因,只要缘分一到,自然就有果产生,虽然那可能是明天,或明年,甚至下一生。
我们每天做的事就是在种因,不论善恶,只要缘一到便产生果,所种下的因就马上消失。至于没有结果的因是不会消失的,它随着我们投胎到下一世,倘遇上适当的缘,还是会结出果来。现时的经历是好是坏,都是从前或过去世种下的因在这一世结出来的果。如果想知道前世种下什么因,只要看看今世的生活是怎样就可以。假如今世活得很苦,证明过去种下的因很恶,现在就要承担这个果;相反,如果生活美满,就证明过去种下的因很好,现在来享受这个果。所以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故此,希望明天好、后天好、将来好,生生世世好,现在就要广结善缘,多种善因。只要种下好的因,将来遇到适当的缘,一定会结出好的果来,保证将来一定美满幸福。有些人不明白这道理,为了谋取暴利而造假东西来卖,虽然可能赚到了钱,却害了很多人,种下了恶因,将来一定要承担苦果。虽然不知道苦果什么时候出现,但肯定的是他一定要承担。各位学员,看看你们自己,其实你们的福报很好,因为虽然大家还只20岁左右,但就有机会听闻佛法,参加夏令营。我就没有这么好的福报,我是十三年前才有机会接触佛教,开始修行。你们过去世种下了善因,今生遇上好的缘分,现在结出这个善果。
总结一下刚才从时间观念来讲缘起。佛教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亦谓之“诸行无常”。即是说,宇宙的运作是一个变动的流程,是无常的。变成什么样,就要看缘怎么发展,才能明白整个宇宙怎么发展。有改变,整个世界才有希望。虽然现在我是穷,但只要我努力争取,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认真做学问,经常帮助别人,那么我种下的因和培养起的缘就能改变目前处境,将来达至成功。惟世事无常,我们才有机会改变目前的情况。只要努力,我们便能培养好的缘,改变坏的果,创造自己的未来。这样改变我们的未来,改变我们的命运,未来控制在自己手里,所以佛教是积极的!
现再从具体的空间观念来了解缘起,即因和缘是怎样组合而生成种种事物。譬如一个人,他的生理状况、思想、取向、人生观是不停地改变的。人不能离开周边的环境生活,人要有食物,就必须有人耕种,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科学的万有引力就是指,两个东西必须相互吸引,假如没有吸引力,世界就无法运转。这相互吸引的力量令地球围着太阳转,令人造卫星围着地球转,所以每件事都是互相影响的。在生活的情理中,你影响我,我影响你,虽然这种影响不容易看到,但确是存在的。例如,我帮很多人,很多人也帮我,这就是互相影响。可见,世界上万事万物是互相依赖的,不能单独存在。我们的自身和环境都是不断改变的,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又例如,潘宗光是我的名字,代表现在的我。但每个人听到潘宗光这三个字,都会有不同的了解,我太太对我的感受,或是同事对我的感受是不会一样的。究竟我是一个怎样的一个人,可能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佛教说“无我”。
“无我”不是说我不存在,只是说没有固定不变的我。我根据周边的环境不断在改变,随着自己的思想、学问的改变而改变。既然如此,就没有两个人对事物的评价是完全一样的。看事物是基于个人经验,从个人的角度去看,故此不同人得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做大学校长,我们经常要做许多决策配合学校发展,副校长或院长都会提出很多方案。学佛以后,我认识到单从管理阶层的角度出发而制定的策略未必最理想,因为方案制定后,还必须能有效率地执行。方案由谁来执行呢?是学校的老师!方案又由谁来接受呢?是学校的学生!所涉及的人不同,对问题看法就不一样,故此有关方案的制定、执行、接受便可能会出现不协调的地方。所以,现在学校的方案定下来后并不立即执行,而是先咨询老师及学生们,让他们发表意见,看看有没有值得修改的地方,待方案完善后才推行。这样执行起来较顺利,较易成功。这例子表明,人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故不可能永远正确、或不正确。我们要放弃对立看问题的方式,以中道的方法找出最理想的方案。所以,看问题一定要捨弃两边而取中道。佛教的中道就是教导我们,看问题不该主观而应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才有可能找出最理想的解决方法。
让我再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无我”。水是很普通的东西,但谁能告诉我水是什么呢?我相信所有人对水的了解都不一样。从科学的角度看,水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结合,除了有日常的液态外,还有蒸汽的气态和冰的固态。在干燥的沙漠里水可以救命,有水饮才可以活下去,水比黄金钻石更珍贵。可是在水灾时水又变得很可怕,可以把人淹死,是杀人的凶器。那么到底水是怎么样的?是救命的、还是是杀人的呢?那要看当时的缘,看它当时的情况产生什么样的作用。故此,没有固定不变的水,水的含义无穷无尽,不能一下子全部讲出来,水是“无我”的。
总结一下刚才从空间观念来讲缘起。佛教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亦谓之“诸法无我”。就是说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不能独立存在的,必然和周边环境有关系的。同样的因和果,好坏的程度则依赖于缘,好的助缘会加强善因的果报,而减低恶因的苦果;不好的缘便会减弱善果,而加重苦果。
根据时间的“诸行无常”和空间的“诸法无我”这两个最重要的佛教思想,我们可以积极地生活,改善我们的环境,影响我们的未来。我们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只要缘够好就不用太担心果。即我们抱着“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最后,让我讲讲佛教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质均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质子、电子等微小的粒子组成。它们组成了微观世界,科学家运用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来探究其中运作。量子力学有两个基本的原理,一个叫“物质的二重性”,一体二元,在这微观世界里,物质的表现可能是占有空间的质点(particle),也可能是不占空间的能量,即微弱的波动 (wave)。质点和波动同是物质的表现,一时看它是质点,另一时看它却是波动。两者代表相同的东西,但到底是以那种方式表现出来呢?那要看当时的环境(缘)。
量子力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测不准定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我们测不出粒子的准确位置在哪里,因为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会影响到粒子的位置,所以没有客观的方法可以找出它在哪里。刚才讲过,每一种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可分为电子跟原子核,原子核里面是中子与质子,再分割成为夸克,微子,就已经很小很小了,微小到好像不存在。但肯定又是存在的,要是不存在,怎么会有电子、原子等物质?只不过太微小了,显现为一种能量或波动,故此也是空的。根据量子力学,物质不能离开空,即“色不异空”。微子粒子从“无”慢慢结合起来,演变出来,变成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最后变成物质。可以说是“空即是色”。
另外,根据爱因斯坦的方程式,E=Mc2,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能量和质量是互相变换的,这是科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与佛教的空、无常、无我等思想,可说是非常吻合。他的相对论很深奥,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阐释,假如一艘宇宙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星际旅行,根据相对论,飞船的速度加快,行程距离便会缩小,距离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变动的。因此,可以推想,只要宇宙里面有活动,整个宇宙也在变、是无常的、无我的、空的。虽然佛教和科学有很深的关系,但可惜很多人不了解,甚至认为佛教是神秘的东方宗教、不科学。希望你们听过后,对佛教跟科学的关系能有所了解。
总结而言,佛教不是消极,而是积极的;不是迷信的,而是科学的。我们修行就是要把心安好,通过安心以提升智慧,增长慈悲心。禅定可以帮助我们安心,但并不单在打坐时才是禅定,我们只要每一刻的心都属于自己,思维不被外面环境影响便可算作禅定。惟有在禅定的状态下,我们才可以增长智慧及慈悲。《心经》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这种境界是佛菩萨达到的境界。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智慧,安自己的心。大家不妨在晚上问问自己:“今天所做的都问心无愧吗?”如果答案是肯定,心便安了!要是人人都这样做,尽自己的责任来建立和谐社会,那么人间净土就会在我们面前出现。
祝各位营员智慧和慈悲与日俱增!
《十四届:我所认识的佛教(潘宗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