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四屆:我所認識的佛教(潘宗光)▪P2

  ..續本文上一頁,健康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緣起是什麼呢?緣起固然很深奧,但現在從簡單的體會來給大家介紹。總的來說就是每件事情的發生總有一個原因,有了因後再配合其它的條件――緣。因和緣結合就會産生結果。比如蘋果是怎樣産生的呢?首先要有蘋果種子――因。種子被放到泥土中,並有水、空氣、陽光、肥料等等,這顆種子才能發芽成長,慢慢變成一棵樹,然後結出蘋果。這些環境條件就是緣。如果種子放在倉庫裏,沒有遇上適當的緣,即使放上很長時間,它也還是一顆種子。種子的因,配合環境的緣,産生了蘋果的果。種籽是因,産生的是蘋果,不會變的,但緣由很多條件――例如泥土、水分、陽光、肥料等――組成,是會變的。只要其中任何一項條件發生變化,蘋果生長的過程都會不同,可快可慢,可好可不好。如果其中一個條件消失了,例如沒有水或沒有肥料,蘋果樹也會慢慢死掉。這就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因和緣産生了結果之後,不會停下來。有了蘋果,賣出去可以賺錢,相對于賺錢這個結果,蘋果就是因,賣出去的整體條件就是緣。因産生了果,果又成爲了新事件的因,然後又産生新的果。沒完沒了地演變下去,這就是緣起。

  我們可以從動態的時間觀念來了解緣起。如果能夠控製某些條件(緣),就可以控製事情發展的流程,例如在化學實驗中,只要能控製有關條件,便可以決定實驗的結果。但在現實生活裏,條件是不受控製而經常改變,故此事情也不停在變。例如,人不斷在變,現在的你跟一秒鍾以前的你是不一樣的,因爲細胞不斷新陳代謝。肉體生、老、病、死的改變無可避免,有些改得比較快,有些則較慢。除了身體外,思想也是不停改變,而且變得更快。成語“昙花一現” 的改變是快的,“滄海桑田” 則是慢的。去年,我去雲南石林,兩億年前那裏是一片汪洋,故此現時仍可在那些奇形怪狀的石頭中找到貝殼化石,這證明地球在不斷改變,其實宇宙中沒有一件事能夠停下不變。怎麼改變呢?那要看周圍的環境怎樣互相影響,因爲萬事萬物是根據因和緣的組合而成。做人做事也是這樣、我們跟身邊朋友的關系的小氣候,乃至社會國家的大氣候都會影響我們。你們畢業後投身社會,遇上經濟景氣,找工作便沒有問題;如果經濟不景氣,找工作就會很困難,那就是受到大氣候的影響。每個人都和周邊的緣發生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說,朋友之間是緣,人際關系是緣,甚至物體跟精神的關系也是緣。

  能看到的東西固然有因果,即使不被看到的亦同樣有因果。佛教說:“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這是肯定的,也是很重要的。什麼時候出現怎樣的果呢?要看緣!有時雖然種了善因或惡因,現在還看不到果,但不等于永遠不會結果,只是因爲緣還沒有到,所以暫時沒有結出果來。只要緣一到,果一定會結出來的。有些人做了很多壞事,卻很有福報、很富有;相反,有些人經常做好事,生活卻很辛苦,這現象難免令人覺得很不公平。但那只是片刻的現象,因果不一定是剎時的,可以是多生多世的,所以佛教講輪回有前世也有來世。做了善事,就是種下了一個因,只要緣分一到,自然就有果産生,雖然那可能是明天,或明年,甚至下一生。

  我們每天做的事就是在種因,不論善惡,只要緣一到便産生果,所種下的因就馬上消失。至于沒有結果的因是不會消失的,它隨著我們投胎到下一世,倘遇上適當的緣,還是會結出果來。現時的經曆是好是壞,都是從前或過去世種下的因在這一世結出來的果。如果想知道前世種下什麼因,只要看看今世的生活是怎樣就可以。假如今世活得很苦,證明過去種下的因很惡,現在就要承擔這個果;相反,如果生活美滿,就證明過去種下的因很好,現在來享受這個果。所以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故此,希望明天好、後天好、將來好,生生世世好,現在就要廣結善緣,多種善因。只要種下好的因,將來遇到適當的緣,一定會結出好的果來,保證將來一定美滿幸福。有些人不明白這道理,爲了謀取暴利而造假東西來賣,雖然可能賺到了錢,卻害了很多人,種下了惡因,將來一定要承擔苦果。雖然不知道苦果什麼時候出現,但肯定的是他一定要承擔。各位學員,看看你們自己,其實你們的福報很好,因爲雖然大家還只20歲左右,但就有機會聽聞佛法,參加夏令營。我就沒有這麼好的福報,我是十叁年前才有機會接觸佛教,開始修行。你們過去世種下了善因,今生遇上好的緣分,現在結出這個善果。

  總結一下剛才從時間觀念來講緣起。佛教說:“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亦謂之“諸行無常”。即是說,宇宙的運作是一個變動的流程,是無常的。變成什麼樣,就要看緣怎麼發展,才能明白整個宇宙怎麼發展。有改變,整個世界才有希望。雖然現在我是窮,但只要我努力爭取,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認真做學問,經常幫助別人,那麼我種下的因和培養起的緣就能改變目前處境,將來達至成功。惟世事無常,我們才有機會改變目前的情況。只要努力,我們便能培養好的緣,改變壞的果,創造自己的未來。這樣改變我們的未來,改變我們的命運,未來控製在自己手裏,所以佛教是積極的!

  現再從具體的空間觀念來了解緣起,即因和緣是怎樣組合而生成種種事物。譬如一個人,他的生理狀況、思想、取向、人生觀是不停地改變的。人不能離開周邊的環境生活,人要有食物,就必須有人耕種,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一件事是可以獨立存在的。科學的萬有引力就是指,兩個東西必須相互吸引,假如沒有吸引力,世界就無法運轉。這相互吸引的力量令地球圍著太陽轉,令人造衛星圍著地球轉,所以每件事都是互相影響的。在生活的情理中,你影響我,我影響你,雖然這種影響不容易看到,但確是存在的。例如,我幫很多人,很多人也幫我,這就是互相影響。可見,世界上萬事萬物是互相依賴的,不能單獨存在。我們的自身和環境都是不斷改變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又例如,潘宗光是我的名字,代表現在的我。但每個人聽到潘宗光這叁個字,都會有不同的了解,我太太對我的感受,或是同事對我的感受是不會一樣的。究竟我是一個怎樣的一個人,可能連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佛教說“無我”。

  “無我”不是說我不存在,只是說沒有固定不變的我。我根據周邊的環境不斷在改變,隨著自己的思想、學問的改變而改變。既然如此,就沒有兩個人對事物的評價是完全一樣的。看事物是基于個人經驗,從個人的角度去看,故此不同人得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做大學校長,我們經常要做許多決策配合學校發展,副校長或院長都會提出很多方案。學佛以後,我認識到單從管理階層的角度出發而製定的策略未必最理想,因爲方案製定後,還必須能有效率地執行。方案由誰來執行呢?是學校的老師!方案又由誰來接受呢?是學校的學生!所涉及的人不同,對問題看法就不一樣,故此有關方案的製定、執行、接受便可能會出現不協調的地方。所以,現在學校的方案定下來後並不立即執行,而是先咨詢老師及學生們,讓他們發表意見,看看有沒有值得修改的地方,待方案完善後才推行。這樣執行起來較順利,較易成功。這例子表明,人看問題往往是片面的,故不可能永遠正確、或不正確。我們要放棄對立看問題的方式,以中道的方法找出最理想的方案。所以,看問題一定要捨棄兩邊而取中道。佛教的中道就是教導我們,看問題不該主觀而應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才有可能找出最理想的解決方法。

  讓我再用一個例子來說明“無我”。水是很普通的東西,但誰能告訴我水是什麼呢?我相信所有人對水的了解都不一樣。從科學的角度看,水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結合,除了有日常的液態外,還有蒸汽的氣態和冰的固態。在幹燥的沙漠裏水可以救命,有水飲才可以活下去,水比黃金鑽石更珍貴。可是在水災時水又變得很可怕,可以把人淹死,是殺人的凶器。那麼到底水是怎麼樣的?是救命的、還是是殺人的呢?那要看當時的緣,看它當時的情況産生什麼樣的作用。故此,沒有固定不變的水,水的含義無窮無盡,不能一下子全部講出來,水是“無我”的。

  總結一下剛才從空間觀念來講緣起。佛教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亦謂之“諸法無我”。就是說事物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不能獨立存在的,必然和周邊環境有關系的。同樣的因和果,好壞的程度則依賴于緣,好的助緣會加強善因的果報,而減低惡因的苦果;不好的緣便會減弱善果,而加重苦果。

  根據時間的“諸行無常”和空間的“諸法無我”這兩個最重要的佛教思想,我們可以積極地生活,改善我們的環境,影響我們的未來。我們多做善事、廣結善緣,只要緣夠好就不用太擔心果。即我們抱著“不問收獲,只問耕耘。”的態度來面對人生。

  

  最後,讓我講講佛教與科學的關系。科學告訴我們,任何物質均由分子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質子、電子等微小的粒子組成。它們組成了微觀世界,科學家運用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來探究其中運作。量子力學有兩個基本的原理,一個叫“物質的二重性”,一體二元,在這微觀世界裏,物質的表現可能是占有空間的質點(particle),也可能是不占空間的能量,即微弱的波動 (wave)。質點和波動同是物質的表現,一時看它是質點,另一時看它卻是波動。兩者代表相同的東西,但到底是以那種方式表現出來呢?那要看當時的環境(緣)。

  量子力學的另一個重要原理是“測不准定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我們測不出粒子的准確位置在哪裏,因爲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會影響到粒子的位置,所以沒有客觀的方法可以找出它在哪裏。剛才講過,每一種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原子可分爲電子跟原子核,原子核裏面是中子與質子,再分割成爲誇克,微子,就已經很小很小了,微小到好像不存在。但肯定又是存在的,要是不存在,怎麼會有電子、原子等物質?只不過太微小了,顯現爲一種能量或波動,故此也是空的。根據量子力學,物質不能離開空,即“色不異空”。微子粒子從“無”慢慢結合起來,演變出來,變成電子、原子核、原子、分子,最後變成物質。可以說是“空即是色”。

  另外,根據愛因斯坦的方程式,E=Mc2,E是能量,M是質量,c是光速。能量和質量是互相變換的,這是科學的基本原理。這些原理與佛教的空、無常、無我等思想,可說是非常吻合。他的相對論很深奧,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闡釋,假如一艘宇宙飛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作星際旅行,根據相對論,飛船的速度加快,行程距離便會縮小,距離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變動的。因此,可以推想,只要宇宙裏面有活動,整個宇宙也在變、是無常的、無我的、空的。雖然佛教和科學有很深的關系,但可惜很多人不了解,甚至認爲佛教是神秘的東方宗教、不科學。希望你們聽過後,對佛教跟科學的關系能有所了解。

  總結而言,佛教不是消極,而是積極的;不是迷信的,而是科學的。我們修行就是要把心安好,通過安心以提升智慧,增長慈悲心。禅定可以幫助我們安心,但並不單在打坐時才是禅定,我們只要每一刻的心都屬于自己,思維不被外面環境影響便可算作禅定。惟有在禅定的狀態下,我們才可以增長智慧及慈悲。《心經》說:“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這種境界是佛菩薩達到的境界。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智慧,安自己的心。大家不妨在晚上問問自己:“今天所做的都問心無愧嗎?”如果答案是肯定,心便安了!要是人人都這樣做,盡自己的責任來建立和諧社會,那麼人間淨土就會在我們面前出現。

  祝各位營員智慧和慈悲與日俱增!

  

《十四屆:我所認識的佛教(潘宗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