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四屆:如何成佛(明契法師)

  如何成佛

  明契法師(瑞士)

  (2006年7月21日下午于柏林禅寺文殊閣)

  

  明奘法師:明契法師有著豐富的生活和修行經曆。她所學的專業是法律,曾爲一名律師,也曾服務于美國海軍,做飛行員。她出家之前長時間修習禅法,曾去日本學佛。後來出家于柏林禅寺,拜淨慧老和尚爲師。她在瑞士及其他西方國家也經常講授佛法,自己也有很多弟子,還經常帶他們來柏林禅寺參見師父。

  明契法師:南無阿彌陀佛!

  感謝淨慧老和尚和明海大和尚,給我這個機會做講座。我非常高興,每年都能回到柏林寺。在這裏講課也是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所以每次講課之前我都精心准備。很感謝明介來做翻譯,本來我想讓明介把注音標出來,然後可以用漢語講,可是明介告訴我漢語的四個音調很難把握,所以就只有放棄了(明契法師使用英語演講,明介現場翻譯——編者注)。

  我想與大家探討的是,學佛的過程中最重要和最困難的部分。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的話可以講完之後再提問,這種做法是中國傳統的方式,不過以後可以試著改變這個習慣。

  正如我答應你們的,現在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怎樣成佛。

  第一部分:

  如果你是一個佛教徒,或者你有志于成爲佛教徒,那麼你就遇到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如果這個目標對于你來說是遙不可及的話,那麼佛學就純粹成了一種學術或者文化的興趣了。其他宗教的教義是基于一本或兩本書,而佛教是基于一個巨大的書庫。即使你非常年輕、閱讀速度非常快,你也無法閱讀和研究完所有的佛教典籍。佛教還擁有最寶貴的藝術傳承,例如在建築、雕塑、繪畫等等領域都留下了許多精美的作品。迄今爲止,傳承下來的最精美的佛教藝術品可能是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內的犍陀羅雕塑。你可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研究這些著名的佛教藝術品,享受佛教藝術帶來的快樂,但是這些並不是佛教的全部。

  當我們還是小孩子時,我們都做過少年先鋒隊員,戴過紅領巾,而佛陀是開悟的一個先鋒。他不僅僅是“在路上”的一個先鋒,而且已經達到了“終點”——開悟的境地。開悟之後,他花了四十九天的時間,分別用七天在七個地方打坐、冥想。你們可以去參觀菩提迦葉附近的佛陀所到過的幾個地方。在那段時間,他問自己,有無能力把自己所覺悟到的與世人分享。這也是一個重要而艱難的問題。設想一下,如果讓你告訴一個先天性盲人什麼是紅色,這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值得欣慰的是,他決定去試一試,並且用盡其余生一直在傳教。在他之後,曆代祖師形成了一個佛教延續的不間斷的鏈條,代代傳承下來。

  請大家仔細聽,下一個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學也許覺得自己很謙虛,認爲成佛對自己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在覺得自己不可能成佛的心理影響下,每當取得了一點點的進步後就很快樂,認爲成佛是下輩子的事,把佛單純地定格于個體提升的另一層面上。好比一個運動員和大家說自己不行,一定不能贏。如果心裏已經有了這種非常消極的想法,成佛也就是不可能的了。對于一個學佛的人來講,說自己肯定成不了佛,實際上並不是謙虛,相反是在诋毀佛教。這種態度好像在說,佛陀成佛之前所有的努力是爲自己做的,這就是在拒絕佛陀給予我們的一件珍貴的禮物,佛陀拒絕偶像崇拜,僅是希望他的弟子如他那樣行動起來,去實踐。如果你拒絕成佛,實際就是拒絕佛教的真實性。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有一個小和尚來這個寺院聽趙州老和尚的教誨。當他在寺廟的石塔前停下來時,一位老太太告訴他一直往前走。後來小和尚見了趙州和尚就告訴他剛才的這件事。老和尚立即明白了老太太的真實意圖。我們不應該學小和尚,而要學習趙州和尚。不要單純地作爲一個寺院的參觀者,應該明白“一直向前走”(編者注:公案原文爲“蓦直去”)的道理,這不僅會將你帶到柏林寺,還會帶你走上開悟之路。

  所以,每一個學佛的人,包括在座的每一位,應該感激佛陀給我們的這個機會,從這次夏令營開始走向成佛之路。現在你們已經准備好出發走上這個偉大的成佛之路了嗎?我聽你們在說“是”,那麼大家又該如何做呢?

  中國有句俗語:“千裏之行,始于足下。”現在第一步是試著去學習、了解和修證佛法。在你們學佛之初,一定要找一位明師,獲得明智的指點。夏令營是一個最理想的時機和場所。在這裏你們可以找到明師,開始學佛之路。不要覺得這是很艱難的事。想一想年輕的悉達多太子,他作爲太子完全有無數的理由留在宮殿,享受奢華的生活,而且當時他美麗的妻子剛給他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但對于大家來說,幸運的是,他選擇了修行這種艱難的生活,而不畏懼結果怎樣。與他相比,我們幸運多了,他爲我們留下了他的教義和指導方法。在座的出家師父,比丘和比丘尼都可以給予我們指導。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自己往哪裏去,如何去做,而且我們還有前人給我們的衆多指導。一旦你主意定了,有一點要必須明白——禅修之路並不是一個項目。讀好書或許有一些幫助,但這無法代替我們的實修,反而可能會成爲修行之路上的障礙。夏令營倡導的主題就是讓我們“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讓修行成爲一種當下的努力方向。

  現在明白了佛陀給予我們的修行方法及開悟的境地,應該立即開始去做。

  有一次,一個出家人問一明禅師如何成道。禅師在他腳下劃了一條線,讓他從這裏開始。其實最好的成道地點是“這裏”,最佳的成道時間是“現在”。

  柏林禅寺好比是一個火車站,夏令營是火車,將載你們駛上開悟的道路;我就是列車上的一個廣播員,提醒你們拿好車票,車票指你們學到的一些佛教知識。這僅是一個比喻。

  在開始旅行之前,你需要旅遊指南或一本地圖冊。對于我們修行路上的“地圖”而言,曆代祖師流傳下來的經典即是我們最好的指南。但是更重要的,應該找一位明師親自引領你。

  古希臘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說,不可能跟書學到什麼東西,因爲書是沒有辦法指導你的學習、回答你的問題的。而指導老師可以回答你的問題,雖然他也無法代替你個人的刻苦努力,但他可以告訴你成佛的每一步該如何走。

  第一步,要了解一下打坐或是冥想的方式、意義及如何打坐或是冥想。通常你的導師會告訴你打坐的正確姿勢、適宜時間、方法(如數息)等等細節。最重要的部分是學會觀察你的念頭。請大家仔細地聽我說,經過觀察你會發現念頭並不是你意識的産物,而是大腦的一系列物理、化學等反映的結果。了解了這一事實後,你會發現別人大腦裏也是如此。

  如果說人類思維活動是一種因果鏈反應的話,那麼所有現象都是無自性的。冥想會告訴你,整個宇宙是完全無自性的,是無始無終的因果鏈。在宇宙中,所有的現象、事件是不可或缺的,是必然存在的形態。所謂“事件”,可以說任何東西都是一個事件。事件的另一含義就是一種很慢的變化狀態,如一棟大樓即是一個事件。所有現象和存在都是一個事件,因爲他們都擁有一個事件存在的幾個步驟,比如産生、成熟、停留、衰敗,直至消亡,佛教裏稱爲成、住、壞、空。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即所有的事件、現象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必然要發生的。換句話說,該發生的必然要發生,不該發生的不會發生。

  所以,對一個事件或現象進行好壞的評價,就已經失去意義了。因爲它本身就是必然的存在,沒有好與壞之分。所有事件都是因果鏈條上的一個環節,是宇宙中的事物間相互發生作用的結果。所以,我們對因果鏈上一個小環節的判斷,其實是對整個宇宙的判斷。當然我們對宇宙之外的部分一無所知,也就無法做一個更深的對比。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在這個世界生活,應該積極地參與其中的每一件事。但事實上,我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只是因果鏈條的一部分,成爲不可改變的事實,這在佛教中稱作“宿業”。所以,我們應該以無住的、無自性的、慈悲的眼光來看待宇宙的每一個事件。禅是一把“金鑰匙”。我剛才已經逐步解釋了如何修正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態度和方法。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你已經看到了佛陀所看到的世界。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你就成佛了,正如釋迦牟尼佛那樣變爲一個有成就的人。

  禅的本義是靜修和冥想,但你們必須明白怎樣去冥想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請仔細聽。當你靜坐冥想的時候,你要以一種無住、客觀的方式,觀照你的念頭,觀察你的思維活動。如果你這樣做,你就會觀察到在你的念頭裏有許多你根本沒有意識到的東西。你就會意識到這些念頭根本就不是你意識的産物,並且你還會意識到其他好多東西都會在打坐中發生。千萬不要把它學術化,因爲這些理性的思維和邏輯的限製往往給我們的意識增添更多的混亂和矛盾。

  很慶幸的是佛陀發現在人的意識當中存在一塊很大的空間是我們從來都不曾使用的。相信你曾經有過類似的經曆來體會這些不被意識到的意識的存在。記得嗎?有時你會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無法解決,但你把它放下一段時間,去做另外的事情,或者睡了一夜覺之後,你會突然發現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答案就是來自你的潛意識。科學家也證實了這種潛意識在我們意識中占有更大的空間,但科學並不明白潛意識是怎樣工作的。

  大腦就像一個黑匣子,我們通常把我們觀察到的現象連同我們理解的內容,反映到頭腦裏,就像電腦信息的輸入一樣。然後大腦就會對這些東西整理輸出,我們就會得到一個結論。這個複雜的過程也許永遠不會爲我們完全理解。爲什麼?我們現在的意識(不是潛意識)充滿了太多的瑣事和細節,以至于沒有多少空間可以利用。

  我們的潛意識對于我們如何超越他人是一個很大的可以利用的空間。現在我告訴你們怎樣開掘它。很簡單,你需要以正確的方式打坐,然後你需要不斷的…

《十四屆:如何成佛(明契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