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重複無住的這樣一種方式來觀察你的念頭,你會看到念頭的自性是紛雜而散亂的,你的意識會自動把這些對世界的看法集中到這塊意識的區域中去。
如果我們以太理性的方式去研究我們的經曆往往會成爲修行道路上的一大障礙。誰都不能非常理性的用科學的術語把這些東西表述出來。我們所要做的僅僅是吸納這些信息並且非常仔細的觀察腦海裏那些念頭的改變。
當你的大腦接受到了足夠的信息後它會反映給你一個真實的現象。在那個時刻,遮蔽你意識的雲霧將會被撥開,開悟後的佛性將會顯示出來而照耀整個宇宙。那麼你下一步得到的回報是什麼呢?
在打坐過程中你會看到整個宇宙是必然存在的、是完整無自性的。你就會發現你和大家都是這個不可分割的宇宙的一部分。這樣的話你就會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從而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並且繼續在生活中體驗更多的成就感。同時你會把別人看作自己的一部分,這樣也增長你的慈悲心。你會成爲石頭的兄弟,雲彩的表親。這樣你會完全成爲一個佛。
你觀察釋迦牟尼佛像就會發現佛的那種輕松快意的微笑。如果你從今天開始努力修行,你將來也會擁有這種微笑,並且是永遠擁有。這樣的探討可能很困難,但大家應該有一個信念,不能氣餒,有什麼問題大家都可以問,我們可以繼續探討。我和在座的法師都願意幫助你,成爲你們的導師。謝謝!
現在大家可以提問了。
請用漢語提問,這樣你們大家都能聽懂。
營員:按照佛教的因果關系,把這個世界看作是一個結果,那麼這個世界産生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在座的各位營員可能會用科學道理來回答,那麼佛教的教義裏面,這個原因是什麼呢?
明契法師:科學和佛教看待世界的起源的態度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佛教讓每個人自己去體驗,科學只是告訴你一個結果,一個事實。
請不要把科學和佛教對立起來,我們走路時用哪只腿呢?左腿還是右腿?
營員:雙腿。
明契法師:是的。所以要結合運用科學和佛學來解釋世界的各種現象。
營員:您所說的成佛實際也是一個人的自我完善的一個的過程,怎樣才能鑒別一個人已經成佛了,我們可能還存在著誤解,比如佛不可能生氣,不會遇到不好的事情。在您的“佛”的定義裏,是否說他也同樣會遇到各種各樣問題,只是他用佛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謝謝!
明契法師:佛和常人沒有區別。每個常人都是佛,每個佛也都是常人。常人心中的念頭和佛心中的念頭都是一樣的,區別在于常人不能明白覺知,佛陀卻能明白。
例如你說到的生氣這個問題,同樣是生氣,沒有發覺自身佛性的常人會想“我生氣了”,佛陀則想“我有了一個生氣的念頭”。你們能明白這個區別嗎?(掌聲)
你們聽過六祖慧能的故事嗎?如果沒有聽過,最好趕快去了解。這裏我可以簡單的介紹一下。神秀寫過一個偈子:“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因爲寫了一個對治神秀的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才被選爲六祖。我們早上照鏡子,晚上再照鏡子時,鏡子當中的那個人還是早上的那個嗎?佛陀的心就是一面不沾染任何東西的鏡子。
營員:律師可以成佛嗎?
明契法師:律師也可以成佛,律師不是撒謊者,他總是代表了最好的一張臉給法官去判斷。
現在請男孩子們提問。你們都成佛了嗎?當然你們都是佛,只是你們還沒有發現。快點,男孩子們提問!
營員:您講到一切事件的發生都是因果必然,環境注定的,應當用慈悲無住的態度看待世界,這是不是讓我們放棄積極爭取的念頭?
明契法師:這個問題很重要,請再說一遍,防止有的人沒有聽清問題。(翻譯重複問題)沒聽懂的請舉手。(沒人舉手)下面我來回答。
每個人在世間的一切活動都不是獨立的,都是因果鏈的一個部分,佛教並不是悲觀處世的。你們都聽說過“功夫”吧?功夫(武術)只是被動防守的嗎?這要根據情況不同來分別。有時要被動應招,有時則要積極出招。如果你面前有個孩子就快被車壓到了,你還會坐在那裏打坐嗎?
營員:釋迦牟尼佛是完全覺悟的人,他的心就像一面鏡子,沒有灰塵落在上面。這就是完全覺悟嗎?如果不是,那這樣離完全覺悟還有多遠?
明契法師:在禅宗裏我們講頓悟,這不是完全自閉的開悟。我來問你一個問題吧。如果你想看清一樣東西,你使用一面幹淨的鏡子還是髒的?
營員:幹淨的。
明契法師:這便是你的問題的答案。下一個問題?
營員:西方的宗教和佛教的比較,您是很有發言權的,您的看法是什麼呢?對于現在的關于靈境的大師,您有什麼看法?(可能是翻譯的問題,有點答非所問。下面的回答,有的地方翻譯錯了,還有關于心理學實驗的術語“被試”等)
明契法師:佛教的心理學遠遠超前于現在西方的心理學,佛教的修習者已經花費了2500年時間來研習人的內心世界。科學界第一個來研習人的內心世界的人是蘇格蘭科學家David Hume,他是在兩百年前向世界宣布了他的發現。他的發現與佛教的發現是契合的,而佛教在2500年前就做到了。正是因爲佛教早已發現並解決了現代心理學的各種研究問題,所以現在西方心理學家對佛教相當的感興趣。
佛教講的是“諸法無我”,叁年前科學界也印證了這一點。心理學家讓被試者(被實驗者或實驗對象),給他戴一頂帽子,帽子上有很多芯片。他看只有一根指針的鍾表,指針“滴答滴答”的快速移動,再請被試者決定自己要舉起右手,要求被試者清楚的知道舉手時指針在哪裏,記錄整個過程的大腦發出的腦電信號。結果發現,舉起右手的動作先于大腦感知到的那個決定的瞬間。這便科學的印證了“無我”的存在。
營員:曆代禅師的開悟,見證東西都是相同的?
明契法師:是的。曆代祖師開悟或見證到的東西都是完全相同的。因爲所有人的佛性都是相同的。佛性相當于每個人都長著一個鼻子,都是一樣的。
明奘法師:明契法師是很睿智的,不論是演講還是問答,營員們都感受到了。明契法師的漢傳佛學理論研究及修行體驗都很深刻。
對于佛法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人如此。給一個生下來就雙目失明的人講顔色,是很難的。雖然我們的同學也很睿智,也經曆了一些人生的思考,這短短的一個多小時還不能夠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希望各位營員能有長遠的目光和信心,去深入了解佛教,這確實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佛法是在公元前兩年傳入中國的。大概四百年後,鸠摩羅什大師公元401年來到長安後,中國人才對佛法有了全方位正確的認識,此後漢傳佛教才真正懂得般若。有深厚的儒家、道家基礎和智慧的古人,都要這麼長的時間,可見對佛法認識還是很難的。
根據記載,中國人中能證果的從公元五百年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後才有,六祖慧能以後才遍地開花。這也能看出修行的困難。希望大家發長遠的心,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不要停留在粗淺的認識和體驗上。
我們再一次感謝明契法師。明契法師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剛剛沿著絲綢之路走過來的,也是佛教從印度傳來中國的一條重要道路,玄奘大師也是沿著這條路去印度。雖然那時中國人懂得般若,懂得了佛法的根本的精神,但是也還有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化身佛有沒有心的問題,在唐初佛教界爭論得很厲害,而且沒有統一的答案。所以玄奘大師正是爲了解決這些問題去了印度。公元644年回到長安。至此中國人才從佛法的根本精神到具體的微細的理論認識才真正完全繼承了印度佛教的全部。
《十四屆:如何成佛(明契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