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佛
明契法师(瑞士)
(2006年7月21日下午于柏林禅寺文殊阁)
明奘法师:明契法师有着丰富的生活和修行经历。她所学的专业是法律,曾为一名律师,也曾服务于美国海军,做飞行员。她出家之前长时间修习禅法,曾去日本学佛。后来出家于柏林禅寺,拜净慧老和尚为师。她在瑞士及其他西方国家也经常讲授佛法,自己也有很多弟子,还经常带他们来柏林禅寺参见师父。
明契法师:南无阿弥陀佛!
感谢净慧老和尚和明海大和尚,给我这个机会做讲座。我非常高兴,每年都能回到柏林寺。在这里讲课也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所以每次讲课之前我都精心准备。很感谢明介来做翻译,本来我想让明介把注音标出来,然后可以用汉语讲,可是明介告诉我汉语的四个音调很难把握,所以就只有放弃了(明契法师使用英语演讲,明介现场翻译——编者注)。
我想与大家探讨的是,学佛的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部分。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讲完之后再提问,这种做法是中国传统的方式,不过以后可以试着改变这个习惯。
正如我答应你们的,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怎样成佛。
第一部分:
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或者你有志于成为佛教徒,那么你就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这个目标对于你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话,那么佛学就纯粹成了一种学术或者文化的兴趣了。其他宗教的教义是基于一本或两本书,而佛教是基于一个巨大的书库。即使你非常年轻、阅读速度非常快,你也无法阅读和研究完所有的佛教典籍。佛教还拥有最宝贵的艺术传承,例如在建筑、雕塑、绘画等等领域都留下了许多精美的作品。迄今为止,传承下来的最精美的佛教艺术品可能是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的犍陀罗雕塑。你可以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研究这些著名的佛教艺术品,享受佛教艺术带来的快乐,但是这些并不是佛教的全部。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我们都做过少年先锋队员,戴过红领巾,而佛陀是开悟的一个先锋。他不仅仅是“在路上”的一个先锋,而且已经达到了“终点”——开悟的境地。开悟之后,他花了四十九天的时间,分别用七天在七个地方打坐、冥想。你们可以去参观菩提迦叶附近的佛陀所到过的几个地方。在那段时间,他问自己,有无能力把自己所觉悟到的与世人分享。这也是一个重要而艰难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让你告诉一个先天性盲人什么是红色,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值得欣慰的是,他决定去试一试,并且用尽其余生一直在传教。在他之后,历代祖师形成了一个佛教延续的不间断的链条,代代传承下来。
请大家仔细听,下一个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学也许觉得自己很谦虚,认为成佛对自己来说,根本是不可能的。在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佛的心理影响下,每当取得了一点点的进步后就很快乐,认为成佛是下辈子的事,把佛单纯地定格于个体提升的另一层面上。好比一个运动员和大家说自己不行,一定不能赢。如果心里已经有了这种非常消极的想法,成佛也就是不可能的了。对于一个学佛的人来讲,说自己肯定成不了佛,实际上并不是谦虚,相反是在诋毁佛教。这种态度好像在说,佛陀成佛之前所有的努力是为自己做的,这就是在拒绝佛陀给予我们的一件珍贵的礼物,佛陀拒绝偶像崇拜,仅是希望他的弟子如他那样行动起来,去实践。如果你拒绝成佛,实际就是拒绝佛教的真实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有一个小和尚来这个寺院听赵州老和尚的教诲。当他在寺庙的石塔前停下来时,一位老太太告诉他一直往前走。后来小和尚见了赵州和尚就告诉他刚才的这件事。老和尚立即明白了老太太的真实意图。我们不应该学小和尚,而要学习赵州和尚。不要单纯地作为一个寺院的参观者,应该明白“一直向前走”(编者注:公案原文为“蓦直去”)的道理,这不仅会将你带到柏林寺,还会带你走上开悟之路。
所以,每一个学佛的人,包括在座的每一位,应该感激佛陀给我们的这个机会,从这次夏令营开始走向成佛之路。现在你们已经准备好出发走上这个伟大的成佛之路了吗?我听你们在说“是”,那么大家又该如何做呢?
中国有句俗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第一步是试着去学习、了解和修证佛法。在你们学佛之初,一定要找一位明师,获得明智的指点。夏令营是一个最理想的时机和场所。在这里你们可以找到明师,开始学佛之路。不要觉得这是很艰难的事。想一想年轻的悉达多太子,他作为太子完全有无数的理由留在宫殿,享受奢华的生活,而且当时他美丽的妻子刚给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但对于大家来说,幸运的是,他选择了修行这种艰难的生活,而不畏惧结果怎样。与他相比,我们幸运多了,他为我们留下了他的教义和指导方法。在座的出家师父,比丘和比丘尼都可以给予我们指导。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自己往哪里去,如何去做,而且我们还有前人给我们的众多指导。一旦你主意定了,有一点要必须明白——禅修之路并不是一个项目。读好书或许有一些帮助,但这无法代替我们的实修,反而可能会成为修行之路上的障碍。夏令营倡导的主题就是让我们“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让修行成为一种当下的努力方向。
现在明白了佛陀给予我们的修行方法及开悟的境地,应该立即开始去做。
有一次,一个出家人问一明禅师如何成道。禅师在他脚下划了一条线,让他从这里开始。其实最好的成道地点是“这里”,最佳的成道时间是“现在”。
柏林禅寺好比是一个火车站,夏令营是火车,将载你们驶上开悟的道路;我就是列车上的一个广播员,提醒你们拿好车票,车票指你们学到的一些佛教知识。这仅是一个比喻。
在开始旅行之前,你需要旅游指南或一本地图册。对于我们修行路上的“地图”而言,历代祖师流传下来的经典即是我们最好的指南。但是更重要的,应该找一位明师亲自引领你。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不可能跟书学到什么东西,因为书是没有办法指导你的学习、回答你的问题的。而指导老师可以回答你的问题,虽然他也无法代替你个人的刻苦努力,但他可以告诉你成佛的每一步该如何走。
第一步,要了解一下打坐或是冥想的方式、意义及如何打坐或是冥想。通常你的导师会告诉你打坐的正确姿势、适宜时间、方法(如数息)等等细节。最重要的部分是学会观察你的念头。请大家仔细地听我说,经过观察你会发现念头并不是你意识的产物,而是大脑的一系列物理、化学等反映的结果。了解了这一事实后,你会发现别人大脑里也是如此。
如果说人类思维活动是一种因果链反应的话,那么所有现象都是无自性的。冥想会告诉你,整个宇宙是完全无自性的,是无始无终的因果链。在宇宙中,所有的现象、事件是不可或缺的,是必然存在的形态。所谓“事件”,可以说任何东西都是一个事件。事件的另一含义就是一种很慢的变化状态,如一栋大楼即是一个事件。所有现象和存在都是一个事件,因为他们都拥有一个事件存在的几个步骤,比如产生、成熟、停留、衰败,直至消亡,佛教里称为成、住、坏、空。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即所有的事件、现象都是不可或缺的,都是必然要发生的。换句话说,该发生的必然要发生,不该发生的不会发生。
所以,对一个事件或现象进行好坏的评价,就已经失去意义了。因为它本身就是必然的存在,没有好与坏之分。所有事件都是因果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是宇宙中的事物间相互发生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对因果链上一个小环节的判断,其实是对整个宇宙的判断。当然我们对宇宙之外的部分一无所知,也就无法做一个更深的对比。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这个世界生活,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的每一件事。但事实上,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只是因果链条的一部分,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这在佛教中称作“宿业”。所以,我们应该以无住的、无自性的、慈悲的眼光来看待宇宙的每一个事件。禅是一把“金钥匙”。我刚才已经逐步解释了如何修正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和方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已经看到了佛陀所看到的世界。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就成佛了,正如释迦牟尼佛那样变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禅的本义是静修和冥想,但你们必须明白怎样去冥想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请仔细听。当你静坐冥想的时候,你要以一种无住、客观的方式,观照你的念头,观察你的思维活动。如果你这样做,你就会观察到在你的念头里有许多你根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你就会意识到这些念头根本就不是你意识的产物,并且你还会意识到其他好多东西都会在打坐中发生。千万不要把它学术化,因为这些理性的思维和逻辑的限制往往给我们的意识增添更多的混乱和矛盾。
很庆幸的是佛陀发现在人的意识当中存在一块很大的空间是我们从来都不曾使用的。相信你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来体会这些不被意识到的意识的存在。记得吗?有时你会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但你把它放下一段时间,去做另外的事情,或者睡了一夜觉之后,你会突然发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答案就是来自你的潜意识。科学家也证实了这种潜意识在我们意识中占有更大的空间,但科学并不明白潜意识是怎样工作的。
大脑就像一个黑匣子,我们通常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连同我们理解的内容,反映到头脑里,就像电脑信息的输入一样。然后大脑就会对这些东西整理输出,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结论。这个复杂的过程也许永远不会为我们完全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意识(不是潜意识)充满了太多的琐事和细节,以至于没有多少空间可以利用。
我们的潜意识对于我们如何超越他人是一个很大的可以利用的空间。现在我告诉你们怎样开掘它。很简单,你需要以正确的方式打坐,然后你需要不断的…
《十四届:如何成佛(明契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