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四届:禅宗法脉(衍真法师)

  禅宗法脉

  衍真大和尚

  (2006年7月22日上午于柏林禅寺文殊阁)

  

  我们柏林禅寺举办生活禅夏令营,这个禅是我们这次活动的核心。禅渊源于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它是印度净饭王的太子,他年轻的时候在宫廷里面享尽世间的荣华富贵。后来他游历四门,看到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发心要求得一条解脱之道。他经过六年的苦行,在菩提树下,即现在的菩提迦耶坐了四十九天,在腊月初八的凌晨,睹明星而悟道。

  释迦牟尼佛他悟道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他说:“奇哉,奇哉,一切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就是说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他本具的功德和诸佛无二无别,都有诸佛菩萨一样的清净庄严的智慧德相,但是因为还在无明烦恼的盖覆中,他为自己的无明惑障所障碍,因妄想执著的原因所以还不能证得。

  那么佛陀他证悟以后呢?广为众生说法。在他一生中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在灵山会上,他拈起金昙钵花,下面人天海众都不明就里,没有谁能够领会佛陀的意旨,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陀就讲,“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教外别传的法印,付嘱摩诃迦叶。”这是我们禅宗里面很著名的“拈花微笑”的公案,同时佛陀付嘱了心印以后还付嘱了摩诃迦叶衣和钵来表法。衣钵的传承在西天印度总共传了28代,初祖迦叶尊者传二祖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传三祖商那和修,经过27祖波若多罗尊者最后传达摩尊者,是西天第28代尊者,波若多罗尊者告诉他东土震旦有大乘气象,你把这个心印法门到那里去弘扬。

  达摩在梁武帝期间在广州登陆,他是从海路过来的。梁武帝接他到皇宫里面去,梁武帝是信奉佛法的皇帝,一生建了很多寺院,做了很多扶助佛教的事业,但是心法未能透彻明了,所以与达摩祖师在宫廷里面对偈的时候因缘不契。达摩祖师看见因缘不契,就离开了梁武帝,渡过长江,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寺后面有个达摩洞,达摩祖师在洞里面壁了9年,整整坐了9年,是为了等待东土有一位能够承继他法脉的继承者。

  到第九年的时候有一位神光法师,这位法师精通大小乘各派的经论,道行修证都很好,他知道祖师之后就想去求法,在洞外面等了好久祖师不理他,他就想:过去诸佛菩萨求法的时候舍身饲虎,敲骨出髓,历经艰辛,所以自己不能退却。在一个冬天腊月的晚上他一直站在祖师的山洞门口,天下大雪,他一直站到第二天天亮,雪把膝盖以下都埋了,祖师在山洞里说,“你站在外面这么长时间有什么要求?”神光法师说,“只求师父开甘露门,广济群品。”只求师父打开甘露法门,救度众生。达摩祖师说,“诸佛的无上妙道是旷劫精勤求得,小智小德,轻心慢心岂可得哉?”就是说诸佛无上的妙法,诸佛菩萨在修行求得妙法的时候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小小的智慧小小的德行还夹杂着轻心慢心,内心的骄傲没有办法放下来,怎么能够得到呢?神光法师真是发自心田,他用一个戒刀,把左膀子用刀剁下供养了祖师,祖师讲,“舍身求法,求意可赞”,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慧可,二祖付出了一个臂膀表明内心成熟的程度,内心的福慧到了那个点上才有诚恳之心。他说,“我心未宁,乞师为安。”达摩祖师讲,“将心来,与汝安。”可大师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讲,“与汝安心竟。”我已经为你安好心了。就这么短短的对接,传了28代的心印,东土的慧可就承接了。我们参禅的人就这样想,当初多亏东土出了一个慧可大师为我们民族争气,就这么短短的交接把无上的心印法门给承接了过来,慧可承接了达摩祖师的衣钵,祖师告诉他,衣钵到你这里传到第六代,衣钵就不能再传了,传法不传衣钵,因为从第六代以后禅宗法脉在东土广为弘传,得法者得度,得道悟道的人很多,所以传法不再传衣,慧可大师在继承达摩祖师衣钵的同时,达摩祖师还交给他四卷《楞伽经》。

  法脉从慧可大师传到五祖弘忍大师,五祖传到六祖,六祖以后底下出了南岳,青原,下面又传了五家七宗。南岳门下出临济、沩仰两个大宗派,青原祖师下面出曹洞、云门、法眼三个大宗派,临济到了宋朝又出黄龙、杨岐两派,是汉传佛教的主体了。太虚大师就讲过,中国佛法的特质就是在禅,这里面在传承弘扬的过程中六祖大师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从二祖到六祖是特别重要的环节,六祖大师在河北的范阳(离北京很近,卢沟桥过去一点),父亲在广东当一个小官吏,过世得很早。六祖大师侍奉母亲,每天要砍柴供养母亲,有一天砍柴回来把柴卖了,在街上听一个过往的客人念诵《金刚经》,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内心有所省发,有所悟触,很欢喜,问这个客人说,“你念的是什么经啊?”客人告诉他,“是《金刚经》,黄梅五祖大师教我们常诵此经即自见性。”读《金刚经》能够明心见性,六祖慧能大师把母亲安顿好,一个人到了黄梅。五祖弘忍大师看见南方来的这么一个参学的人,说,“南方獦獠也要来参禅学道吗?”六祖大师反驳说:“南方人身体与和尚有异,但是佛性并无南北。”五祖大师知道来者根性很利,让他做苦工,打柴舂米,这些都归他做。六祖大师每天做杂工,天天舂米,给谷子脱皮来供养大众。

  五祖大师年岁大了要找一个能传承他衣钵的人,就给大众讲,“生死无常,想要找一个继承达摩祖师传来的衣钵的继承者,大众可以道出自己的见地来,谁的见地合适就可以继承衣钵和法脉。”黄梅五祖麾下有五百多人,僧团很庞大,五百多人里面神秀大师是上座,平时除了弘忍大师教导以外,神秀大师是协助弘忍大师教导参学的人。神秀大师也是德行很高的一个人,得到大家的尊重。大家就讲,“吾师要传衣钵,要大家陈出自己的见解,写一个偈子,神秀大师修行很好,见地也很好,等到祖师百年之后我们大家依着神秀大师就可以了,不必要费心再去写偈子,就等神秀大师写就可以了。”神秀大师也知道大众的心,大家也指望着他,但是他自己很矛盾。他想想如果写出偈子来呈现给五祖大师为了求法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想为了得到祖师的位,心态就跟凡俗人差不多,就不可以了。内心很矛盾到底是写还是不写呢?他想出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见地写在五祖大师常常过往的墙壁上,如果五祖大师看见了觉得这个偈子可以那自己就出来承认,如果未得认可,那自己就是业障很重,参学未成功,他写了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把这四句话写在廊间,大家看到后就来传诵,五祖大师听见大家传诵,来到廊间看到这个偈子,就说这个偈子很好,大家按这个修行,就可以不落恶道。大家很尊重,广为传诵,六祖在碓米房里天天劳动,有一天听一个小沙弥念诵这个偈子,他一听就知道这个偈子还没到家,没有见性,没有透彻。六祖就请童子带他去看,童子带他去,六祖听了这个偈子,就对旁边一个姓张的官员说:“我也有一个偈子,但我不会写字,请你给我写上去好不好?”这时他不是个沙弥,可能还不是一个居士,只是刚刚发心到寺院里来。这个官员就有轻慢心,说:“你这样的人也有偈子吗?”六祖大师就说 :“下下人有上上智,不能轻看了,如果随便轻慢,就会有过失”。这个官员就赶紧改口:“好,我帮你写,你要得道,就先来度我”。六祖就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家看了以后,轰动很大,五祖大师也来看,知道是慧能大师所写的,为了保护他就用鞋子把它擦了,说:“这个偈子也没有见性。大家还要按以前的偈子来修行。”说完就去六祖舂米做工的碓房,看到六祖在那里辛苦的做工,问“米熟了吗?”六祖对言:“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说早就熟了,就是欠筛子呀。五祖就用木杖在门上敲击三下,六祖夜间三鼓后到来五祖房里,五祖用袈裟围起来,给他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六祖大彻大悟了,就讲“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明心见性之后,内心十分欢喜,五祖大师印可了他,就把衣钵传给他并让他赶紧离开,送他出山,从黄梅一直送过九江,用渡船送他,让他到南方躲起来,五祖就回到寺院里面去了。

  六祖大师得到衣钵的时候,没有落发,只是一个在家人,很普通的一个人,底下很多人不能接受,僧众五百多人中神秀大师很得尊重,祖师的位子、衣钵从西天传来,六祖之前都是代代单传,这么珍贵,大家都无法接受,就往南追。古代从黄梅到广东,大路只有一条驿道,每隔不远就有一个驿站的。六祖沿着这个驿道往南走,后面僧团大众也沿着追,到了广东与江西交际的大庾岭,就是陈毅写诗的梅岭,山不是很高,其中追在最前面的叫慧明,原来是一个将军,六祖把衣钵放在地上,自己藏起来,慧明拿不动,就反省:“我这个心是有问题”,就忏悔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来,行者出来我要求法”。慧能大师就出来说:“你要求法,你要屏息诸缘,万缘放下,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呢?”慧明尊者就有所了悟了,他得法后,就返回来告诉大家,前面没有看见六祖,大家还是返回罢,保护了六祖。

  六祖到广东在猎人堆里待了十六年,打猎的都吃肉食,六祖把野菜放到猎人的肉锅里煮来吃;后到广东光孝寺印宗长老处听《涅槃经》,寺里风吹幡动,当时就有两个出家人争论得很厉害:“是风动,还是幡动呢?”慧能大师就插了句话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印宗长老听到了,感到不可思议,并且知道弘忍大师衣钵南传,是一个在家人所得,赶紧问:“衣钵南传就是尊者了?”确定是慧能,就给他在光孝寺剃度出家,这个时候他才现了比丘相。他在广东弘法,底下得法四十多人,大…

《十四届:禅宗法脉(衍真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