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四届:包容从心开始——如何培养包容的心态(明勇法师)

  包容从心开始

  ——如何培养包容的心态

  明勇法师

  (2006年7月25日下午于柏林禅寺文殊阁)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大家下午好!

  今天下午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包容从心开始”,还有一个副标题是:“如何培养包容的心态”。两个标题一问一答,介绍了我要与大家交流的主要内容。

  关于包容,做起来实际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方面的体验。有时我们有包容的愿望,但很难具体落实到行动中;有时对于一些小事可以包容,但遇到与自己利害关系比较大的事就包容不了;有时我们对于某一方面的事能够包容,对于另一方面的事情就包容不了;有时我们抱着一定的目的我们能够包容,但是佛教所讲的无漏的包容,我们就很难做到。所以,要在生活中落实包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有前提条件的。如果我们大家自己体验一下,实际上包容是与自己的心量有关系的。有的人心量大些,他能够包容得就多些,做事的时候心态也就平稳些。有的人心量小些,他能够包容得就少些,心态就不会像前者那么安定。

  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锤炼我们的心量,使我们心量广大,如果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在落实包容的时候有了方法,我们就可以实际去做了。

  今天下午,我与大家做这方面的交流,分为四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心态的形成;

  第二,自心的转化;

  第三,佛法是心法;

  第四,包容从心开始。

  先介绍第一个问题:心态的形成

  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心态下。这个心态时时发生变化。如果这种变化微细的话,我们不容易体会得到。其原因是我们的心不够微细。如果心态的变化比较粗,我们就是在粗心的状态下觉察。如果心态变化比较微细,我们就是在微细心的状态下觉察。

  心态的变化是怎么引起的呢?当我们遇到各种人或事的时候,自心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当外境符合自己愿望的时候,就产生欢喜的情绪。当外境不符合我们愿望的时候,就会产生烦恼的情绪。不管是欢喜,还是烦恼,这些如果积累下来,就会影响心态。如果比较长时间的处在一种低落的情绪之下,心态就会变得沮丧。如果情绪比较欢喜,那么,心态也会得到一个提升。情绪积累的结果,就使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影响我们心态变化的一个是情绪,另一个是这个情绪要有一定的积累。我们在生活禅的修行当中经常提到一个词,这个词与“积累”有相反的意思,这个词是什么呢?这个词就是“当下”。积累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或长或短,当下即是念念迁流,念念无住。刚一提到的时候,就已经过去了。假设我们能够把握当下,情绪就没有积累的时间,情绪在出现的时候,就已经过去了,就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态。而实际上我们把握不了当下,我们处在一种情绪之下,情绪的积累就使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如果心里总在回忆过去的一件事情,心态就会被这件事情所影响。如果心里总在思索未来的一件事情,为一件事情而担忧,心态就会被未来的这个事情所影响。把握每一个当下,当下的心不可得。如果我们能够做得到的话,就能够拥有一个稳定的心态。

  平和的心态是落实包容的前提和基础。心态直接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定。应该说,一般我们的行为决定于我们的理智,行为受理智的支配。但是,当心态失去平衡的时候,就很难把握理智。在心理学上,经常会提到情商,一个人要成功,只有智商是不够的,还要有情商。情商就可以代表心态的稳定程度。遇到各种情况时,心态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就为智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平台。良好的情商,是我们正确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因素。

  我们介绍了心态形成的过程。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呢?一个是把握情绪,一个是把握当下。如果能够时时处在“当下”,心态也会稳定。但是,“当下”很难做到。如果情绪比较激烈,“当下”更难实现。所以,从根本上讲,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情绪。

  情绪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情绪?对于同样的一件事,我们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究其原因,是每个人自心的沾染不同。

  情绪的产生由两个方面来决定:一个是因,一个是缘。因就是自心的沾染。这个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唯识里面,“沾染”就是“种子”。有了这个沾染,遇到境界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沾染,是我们理解问题的关键。什么是沾染呢?沾染就是我们的心被外境所动了。我们举个例子:这里有一个杯子,我们看到这个杯子的时候,如果起了欢喜心,拿着杯子把玩,或者买回去珍藏。这就是我们的心有了沾染。这个沾染就是一个种子存在我们的心里。当我们遇到外境的时候,我们就会有反应。当别人议论这个杯子的时候,我们就会警觉起来。如果别人也同样赞叹这个杯子,我们会生出欢喜心。如果别人说这个杯子不好,我们会产生烦恼。这样我们的心就会随着别人对杯子的议论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情绪的产生是因为自心在此之前已经有了沾染。当自心遇到外境的时候,外境有顺这个沾染的,也有不顺这个沾染的。那么自心就随之产生欢喜或者烦恼,由此而影响心态。所以,要解决心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解决自心沾染的问题。

  我们也可以举其它的例子。如果买了个笔记本电脑,非常喜欢,就有了沾染。有个人说这个本子不错,你也会由之欢喜。如果有人说不怎么样,你就会随之烦恼。还有其他的例子,年轻的夫妻有个小孩,自己非常喜欢。有人说这个孩子白白胖胖,招人喜欢。这对夫妻也会欢喜。如果有人说不太好听的话,这对夫妻就会烦恼。这都是由于在此之前已经有了沾染的缘故。

  这里要声明一点。我们提到沾染的时候,不去分别这个沾染是对的还是错的、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些统统都是沾染。有了这些沾染,你的心就会被外境所动,这是我们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佛法的修行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淡化这种沾染。淡化了沾染,就会较少地被外境所动,心态才能保持平稳。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烦恼的根源在自心的沾染。如果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要从把握情绪做起。如果要把握情绪,要从净化自心开始。

  第二个问题:自心的转化

  转化自心的过程就是净化自心的过程。自性是本来清净的,如如不动的。如果能把后天的沾染清除了,就可以不为任何境界所动。

  要实现自心的净化,可以有各种方法。祖师禅介绍的方法之一就是不对立。

  如果两个人有矛盾,搞对立,越对立就会越烦恼。怎样才能实现不对立呢?就是要铲除对立的根源。我们还以刚才举过的杯子为例。如果有人说杯子不好,使我们起了烦恼,我们怎样去对治它呢?这就是我们下手的方法。我们首先要理解,我们之所以起烦恼实在是因为我们在此之前有了沾染。如果你能够把这个问题看破,你就不会烦恼了。别人说这个杯子不好,如果这个杯子与我们无关,我们就不会被它所动。所谓情不附物,物岂碍人。我们有烦恼,是因为我们曾经喜欢过这个杯子,有过沾染。你如果能够把烦恼的因找到,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能够找到因,任何烦恼都会消除。所谓的开悟或者见道,都是对因果规律的透彻的了解。他能够见到因果的规律,所以开悟的人就不会再有烦恼。

  经常有人问修禅宗方便呀,还是净土宗方便?你只要掌握了修行方法,都是方便的,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禅宗的方法,是抓住当下的烦恼,找到烦恼的根源,连根拔掉。烦恼并不可怕,一个普通人如果说没有烦恼,只能说明你的烦恼是在潜伏状态,种子没有现行。还举杯子为例,你如果知道烦恼的生起,是由于曾经有过沾染,一个无意义的欢喜,你还有什么可烦恼呢?所以,禅宗的方法就是要抓住当下的困惑,抓住当下的烦恼,找到它的根源,连根拔掉。就像地里长的草一样,只有抓住这个草,才能够把这个草连根拔掉。如果没有烦恼,就说明你还没有抓住草,草还在那里。所以,有烦恼的时候要坦然地面对,理智地分析它。如果真的能够分析出它的根源所在的时候,这个烦恼就消除了。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它们都有产生的原因。任何烦恼都是有根源的,只是大多数烦恼的根源很难找到。有个人莫名其妙地来找你要十块钱,你可能觉得很烦恼。他为什么来找我要钱呢?但是,当你知道你曾经借过他的十块钱,你应该还给他的,你也就不会为这件事所烦恼了。禅宗的修行方法比较直接,就在于当下就把问题的根子拔掉,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于遇到的各种烦恼,都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的话,我们修行也会很容易相应。

  沾染清除之后,心量就大了,修行的过程也是扩大心量的过程。即使我们不从修行角度来看,从世间的事业角度看,也可以成就我们的事业。 因为你有了宽广的心量,有了包容的心,那么你做事也会更理智、更客观,看问题更有远见,照顾的面也会更广。

  消除沾染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对逆境,一种是对顺境。逆境指逆缘、恶缘,对治的方法就是不对立。有了烦恼,我们不跟他对立。怎么样不对立呢?可以用忏悔的方法。为什么会有烦恼呢?实际上都是我们过去的起心动念,心有所动,就会在心里形成沾染。我们用忏悔的方法,思维过去的这个沾染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的,都是无明的表现。如果做得到位的话,就能够把沾染清除掉。没有了沾染,就没有了对立,也就没有烦恼了。

  我们看对治的过程:我们通过忏悔,忏悔使种子的力量得到削弱,甚至清除。烦恼的强度也会减弱,甚至消除烦恼。烦恼的强弱与种子的力量有关。种子清除以后…

《十四届:包容从心开始——如何培养包容的心态(明勇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