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四届:《心经》与生活禅(净慧法师)

  《心经》与生活禅

  净慧老和尚

  (2006年7月25日)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各位居士: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 < 心经 > 与生活禅》。既然是讲《心经》,请大家一起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佛陀以大智慧,引导我们到达觉悟的彼岸、涅槃的彼岸,这就是《心经》的要义。这个题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心经》说什么?第二部分:禅在哪里?

  一、《心经》说什么?

  先讲第一部分,《心经》说什么。有四个小题目:一,大智慧。《心经》就是讲的大智慧。二,破执著。《心经》要我们彻底地把我执、法执破除干净,连破除干净的这种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执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为《心经》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来落实这些修行的理念。

  (1)大智慧

  所谓大智慧,按照佛法的解释,智与慧是有区别的。所谓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鉴别之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这就是佛家讲的大智慧的含义。

  《心经》就是一部讲大智慧的的经典。《心经》是读诵最广的一部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部经,更是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经。

  古代的佛教大师说,《心经》是万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心经》的意义高远,无人能到。只有菩萨以大智慧深观自在,自证证人,才能够获得《心经》所说的大智慧,到达彼岸。

  这部经之所以重要,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经中所说的“般若”精义,将佛教的理论核心揭示无遗,究竟圆满。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如何才能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必须通过甚深的般若观照,勘破万法的假相,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突破重重障碍,扫清万里乌云,现出晴朗的天空。这晴朗的天空,就是我们的心地,然后般若慧日高悬,大地繁华似锦,一切生命自由自在,这才是我们自心一片安详的佛国净土。智慧有如此功效,我们学习《心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般若的思想是佛法的根本见。只有在般若思想指导下所修习的一切善法才是无为、无漏的善法。《大智度论》说: “所谓有般若在世,则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在,不名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说般若波罗蜜在世,佛亦在世。”(《大智度论》卷一百) 我们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般若的重要性。般若在,就是佛在,能见般若,就是见佛,就是见法。般若为佛母,更是我们众生断惑证真的根本所依。所以说“得见般若,即为见佛”。本经所说的般若妙智慧是我们自性中本自具足的一种无漏慧,完全由真心流露出来。所谓离过绝非,正常真实,纯净无染,唯正无邪,应用无穷,指导人们离苦得乐,超越生死,同登彼岸。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在我们佛法中具有首要的地位。我们所说的见地,就是指般若见。因为般若能了解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能破除我执、法执,扫除内心的一切执著、一切障碍。所以 “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佛母,是我们一切众生的祖母,所以说 “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 有般若就有佛,因为般若是佛母。般若即是法宝,佛以法为师,佛从法出生。所以说佛法以般若为根本,般若在世即为有佛。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出生诸佛的经典。《心经》上说: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之称。没有般若就没有佛。没有佛,法从何来呢?因此说般若为佛母,般若为成佛之本。

  (2)破执著

  破除执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碍,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我们的生命有种种的局限,这些局限有的是从无始以来自己的善恶业报所感,有的是我们在现世生中,由于六根与六尘相接而产生的种种分别心、执著心,久而久之形成的非常深厚的执著和障碍。

  《心经》告诉我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破除执著。因为执著的根源是生命,执著的土壤是生活。从什么地方倒下的就从什么地方起来。不但凡夫染污的五蕴皆空,圣贤清净的五蕴亦空。五蕴即是生命的总相,是内根身、外器界的总相,也即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所谓生命活动,即是身、口、意三业和行、住、坐、卧四威仪的表现形态,也即是我们所说的生活。生命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的活动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存。离开了这五个要素,我们所谓的生命、生活就无从谈起。而五蕴又是迁流不息、无常无我的,时时处在变化之中,无常之中。所以说五蕴是生命,五蕴是生存,五蕴是生活,但又不能够执著这些。生存的内容和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概而言之都是生存与生活的表达方式。是故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是生活。

  《心经》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提示我们要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活动,也就是要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实相。《心经》说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里的 “照见”,就是般若的观照力,般若的功能。“五蕴”是我们的生活内容,“皆空”是通过观照的力量突破生命的局限性(各种烦恼)所显示的真理,空的究竟内涵即是涅槃。这“照见五蕴皆空”六个字浓缩了佛法的所有内容,既有功夫,即“照见”二字;也有见地,即“皆空”二字;而且所要转化的对象也非常具体,即“五蕴”二字,也即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本身,或者说生活的当下、生命的当下。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的烦恼。因为离开了当下,你要找我们的生命,找我们的生存,找我们的生活,是找不到的。千经万论、历代祖师都强调要在当下这一念心中来落实修行的要求。

  这种观照的功夫,禅的功夫,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达到“五蕴”与“空”不二的境界,即经上所揭示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那种精神与物质、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平等不二的圣者的境界。只有禅与五蕴,空与五蕴,照见与五蕴,处于高度统一状态,才能够真正促进身心的净化,转变身心的烦恼。所以,《心经》说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破执著。破执著很具体,不是空洞的,一定要从当下一念做起。

  (3)到彼岸

  破除了执著,所显示的无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并非遥不可及,会心当处即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此岸与彼岸有八万四千里之遥,非也!此岸在当下一念,彼岸还是在当下一念。一念顿悟,众生即佛。

  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当的词语,勉强可以翻译为智慧,但是佛家的智慧是大智慧,妙智慧,主要指的是二空所显示的真理,是无为无漏的,是破除一切执著,远离一切二元对立的真正的大智慧。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解脱,涅槃的证得。

  《大智度论》讲: “云何名为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卷十八) 了知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罗蜜。了知诸法实相的智慧,要从照见五蕴皆空的实践中体证而来。佛法所说的波罗蜜一共有六种,也就是有六种到彼岸的法门。这六种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先导,其余五种波罗蜜为辅助。所谓“五度如盲,智慧为眼目”。所谓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是菩萨到彼岸的法门。刚才讲到五度如盲,像瞎子一样,只有般若,只有智慧才如同眼目。有眼目才能使六度真正成为到达彼岸的法门。佛典中在强调般若的重要性时指出: “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宗镜录》卷九十) 由此可见,修一切法门,都要以般若为眼目。所以我在提倡生活禅的正见时,反复强调我们信仰佛法,要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我们的信仰、修行一定要在般若的指导下才不会走弯路,才不会成为有漏的因。

  一般的讲,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大家一定要体会这个意思,只有在当下一念完成,修行才真正时时刻刻有证量,时时刻刻有受用。如果把一切寄托在死亡以后,那你永远不会有受用,永远不会有证量,而且修行的信心也不容易建立起来。

  怎样才能勘破烦恼,超越生死呢?必须如实观察一切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在缘起性空法则的观照下,了知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消融一切对立面。但是也不能执著有我无我、非断非常这些观点。如果执著这些观点,又会成为障碍,即所谓法执。我执是障碍,法执也是障碍。应该怎么办呢?应该 “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十八) 涅槃即是寂灭,寂灭就是烦恼永灭。涅槃的境界本来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因为有烦恼的障碍,所以涅槃的境界…

《十四届:《心经》与生活禅(净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