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四届:《心经》与生活禅(净慧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显示不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执著涅槃呢?因为涅槃既是本自具足,不从外得,所以涅槃显示出来只是本有的东西,好象镜面的光明一样。我们心地的这面镜子被尘垢所盖覆,通过修行使这面镜子垢尽光现。所以我们不要有执著,有执著就是障碍。我们能够观诸法实相,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言思路绝,则烦恼性空,生死与涅槃不二,此岸与彼岸不二。到此也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当下不生不灭,当下就能了生脱死,当下无住,当下应缘度生;度生亦不著相,度而无度,无度亦无,是名真度。此时万里晴空,一物也无,涅槃的功能,般若的力用,到此方称圆满究竟。

  (4)大自在

  《心经》还告诉我们,有了大智慧,破除了一切执著,能够到彼岸,就得大自在。《心经》的第一句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菩萨可以理解为一位具体的菩萨的名号,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修般若法门的人。我们人生有种种局限,种种追求和执著,因而有烦恼、有痛苦,不得自在。《心经》告诉我们只要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获得大自在、大解脱。人生的真自由、真潇洒至此可言矣。

  关于自在有种种解说,根据《法华经》的意思,要 “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有结”就是有为有漏的烦恼,尽即断尽,只有断尽烦恼,也即是“度一切苦厄”,才能“心得自在”。

  自在表现在我们修行者的生命或生活中,有不同的内容。有所谓十种自在,也有讲五种自在的。在此介绍五种自在:

  我们学佛,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生命摆脱一切枷锁,放下一切负担,使我们的身心真正能够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状态中。这种自由、自在,表现在五个方面:

  1 .寿自在

  凡夫的寿命长短不得自在,而破除了烦恼、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登地以上的菩萨能够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死,可以在寿命的长短上、生死的来去上获得自由,所谓“言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非短”。像我们通常称念的阿弥陀佛就是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大彻大悟,大觉圆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所以能够获得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我们的人身不自由不自在,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有限的生命有许多的追求,追求达不到就有烦恼有障碍,表现在具体的事相上就是时间的和空间的障碍。遇到一件好事,希望这件好事能够长久不变,可是没有不谢的花朵,没有不散的筵席。好事往往是昙花一现。许多不如意的事,我们希望永远不要碰上。事实上不如意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期而遇。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人意处无二三”。怎样突破时空的障碍,获得寿命的无量、光明的无量?关键在照见五蕴皆空。

  2 . 生自在

  生是受生,菩萨能够随类化生而得自在,众生随业迁流六道轮回不得自在。菩萨随处而应,“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有受生的自在,凡夫不具备这种自在,所以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才可以逐步获得受生的自在。

  3 . 色自在

  色即物质,菩萨能于物质转变自在,非凡人所能为也。物质也可以理解为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许多财富,但是真正有财富的人,一万个人当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而已。大多数的人都有自由支配物质的渴望,但是,不可能。我们要通过修行来消除我们的妄想执著,消除不正当的追求。如果我们真正获得了色自在,也是为了满众生愿,不是迷恋于个人的物质追求。如果我们为了个人的追求,你永远得不到色自在。

  4 . 心自在

  心即心识,我们能随意指挥心识。能够让我们的心随顺法的规律,顺菩提心而发展,顺着净化的方向发展,就可以获得心的自在。可是我们凡夫连心在哪里、心是何物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指挥这颗心呢?一定要学习佛法,一定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了解这颗心,才能指挥这颗心。

  5 . 智自在

  凡夫没有无漏智,不但无智,更谈不上自在。菩萨证得空慧,可以任运发挥无漏智慧,说法度生,自他两利。这种自在都是菩萨的境界,是菩萨的生活,菩萨存在的一种方式。

  我们能观自在,度一切苦厄,就能获得某种相对的自在,并不是大自在。“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才能获得寿自在、生自在、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那才是大自在。

  二、禅在哪里?

  禅在哪里?禅在生活中,禅在当下。这是禅的决定见,般若的决定见,佛法的决定见。千佛出世而不易,历诸古今而不变。

  (1)禅在生活中

  《心经》与生活禅这个题目,乍一看好像拉不上关系。其实,《心经》的全文没有一个字非禅,也没有一个字不是要我们净化生命、净化生活的法宝。禅的使命就在于净化生命、净化生活。《心经》不但与生活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心经》就是生活禅的纲领;生活禅的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要落实《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智悲双运的精神。

  我在《生活禅提纲》那篇短文中,将《心经》作为生活禅“教典所依”的第一部经典。那篇文章是 1992 年写的。也就是说,早在生活禅修行理念开始形成之际,就将生活禅的理念牢牢地建立在大乘佛法悲智具足的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的法门纲宗。因此,以《心经》作为修生活禅的根本教典之一,用《心经》的思想来指导修生活禅,并非现在的即兴发挥,而是修生活禅的根本内容。

  《心经》 260 个字,没有一个“禅”字,也没有一个“定”字,但这 260 个字又没有一个字不是在讲禅,不是在讲定。《心经》第一句,也是第一段,是全经的总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这段经文中,菩萨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见五蕴皆空,则是修般若深观所面对的境界。其中“照见”为功夫,“五蕴”即众生生命的总相、生活的总相,也就是我们修行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在修行中“五蕴”能空,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五蕴”空不了,生存的痛苦,生命的迷惑依然存在。“五蕴”即生命的总相,也就是生活的总相。所谓“禅在生活中”,就是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观照我们由“五蕴”组成的这个生命主体,使这种充满烦恼的生活总相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彻底的否定,彻底的净化,彻底的提升。“五蕴皆空”的“空”字,在此最值得我们留意。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件事,这五件事组成了我们众生生存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一个“色”字构成了我们的这个血肉之躯和躯体赖以生存和活动的物质世界;受、想、行、识四个字,构成了我们生命的精神活动的主体(识)和精神活动的配角(受、想、行),也就是我们生命活动的精神世界。“五蕴”的聚集,就是我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综合。我们的生命处在迷惑的状态下,这种迷惑来自于我们生命无始以来积累的无明和烦恼,面对物欲的世界,根据不同的环境,产生贪欲的心、嗔恨的心、愚痴的心。每一心念都是一道厚厚的壁垒,把我们生命内在本有的光明遮挡了,无法见到真理的光明。如果我们听到了真理的声音,相信真理的可靠性(信),思考和理解真理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解),接受真理的指导,改正自己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行),就可以达致生命的觉醒和生命的圆满(证)。这四句话就是信、解、行、证,就是我们修行的次第。这信、解、行、证四个步骤是我们根据《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的教导所应采取的改善和净化我们生命的措施。这四个步骤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步一步地来落实,此即所谓渐修渐悟;这四个步骤也可以在一念当中同时落实,所谓 “一念具修万行”(《大智度论》卷八十七) 此即所谓顿修顿悟或顿悟顿修。

  生活的内容、禅的内容,生活禅的源头,《心经》第一段这 25 个字揭示无遗。自在无碍,苦厄度尽;不尽生死,不住涅槃;十方世界,繁兴大用;庄严国土,成熟众生;众生无尽,大愿无穷。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大智慧到彼岸的究竟意义,也是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宗旨的圆满落实。

  禅在哪里?禅在生活中。五蕴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五蕴。离了生活找不到生命,离了生活找不到禅的源头活水,离了生活也根本找不到佛法的土壤。所以我觉得不但《心经》的内容是讲生活禅,所有佛经的内容都是在讲生活禅。佛法的整个修行体系都是围绕生活、围绕禅而展开的,抓住了生活禅,就抓住了佛法的根本精神。所谓佛法者,生活禅也;所谓生活禅者,佛法之根本也。

  (2)禅在当下

  由色、受、想、行、识这五个要素构成的我们生命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从我们生命的现实来说,不在过去,不在未来,就在当下。生命的困惑和烦恼,生命的痛苦与快乐,都是当下一念心中的感受。

  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说 “根尘相对(根是六根,尘是六尘,六根与六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 所以把握当下的起心动念非常重要。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六根六尘相接触,当下必然起心动念。当下一念起贪欲心,即落于地狱法界;当下一念起嗔恚心,即落于饿鬼法界;当下一念起愚痴心,即落于畜生法界。以上是为三恶道。若当下一念起嫉妒贡高心,即落于阿修罗法界;当下一念起仁义道德心,即落于人法界;当下一念起十善业道之心,即落于天法界。以上是为三善道。三恶道与三善道合称六道,即六凡法界。若当下一念心厌离生死(与四谛法相应),即落于声闻法界;当下一念心乐于独善寂灭(与十二因缘法相应),即落于缘觉法界;当下一念起自行化他之心(与六度万行之心相应),即落于菩萨法界;当下一念生起心行平等、慈悲喜舍之心,即落于佛法界。以上是四圣法界。四圣六凡合称为十法界。我们的每一起心动念,必落一法界。我们众生起心动念往往都在六凡法界,很少与四圣法界相应。所以把握当下一念心的起心动念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十法界即是十类生命活动的区域,其中包括十类生命的主体和时间空间。生命的活动,生活的表现一定要以时间空间为依托。

  所谓禅在当下,就是要求我们每一当下的起心动念都与戒定慧相应,都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空慧相应,都与顿悟顿修的祖师禅相应。一念相应,念念相应,日久功深,由生活禅到禅生活的修行过程必然达致圆满的程度,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必将成为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必然将成为我们自行化他的菩萨的生活现实。

  由此可见,所谓禅在当下的功夫就在于把握生命的当下,转化生命的迷惑,净化生命的染污,提升生命的素质,圆满生命的品格,发挥清净生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无限潜能。

  禅在当下,好把握,可操作,是破除当下迷惑的禅刀慧剑,是成就当下觉悟的甘露法雨。

  (3)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

  《心经》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接下来还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一不异,色空不二,受想行识与空亦是平等不二。此“空”即是“缘起性空”之“空”,不是“空无”之“空”。此空即是破二执、断二障所显的真理。缘起法的事相与缘起性空的理性具有不相离性,离事无理,离理无事,事理圆融不二,才能显示诸法的平等性与差别性。

  生活是事相,禅是理体。禅与生活不二,生活与禅不二。正如《中论·涅槃品》所说: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涅槃是净法,是无漏法;世间是染法,是有漏法,是生死。“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禅与生活,生活与禅,亦无少分别。

  禅就是生活,以禅来净化生活,落实觉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禅,以生活来体现禅的功能,落实奉献人生的理念。

  生活就是禅,“色不异空”,是为文殊的大智法门;禅就是生活,“空不异色”,是为普贤的大行生活。以文殊之大智法门觉悟人生,以普贤之大行法门奉献人生。这就是生活禅、禅生活的精微妙义,全体大用。

  (4)什么是生活?

  什么是生活?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权威的辞书上说:生活就是人的各种活动,或者说生活就是生存,就是活着。这里所说的生活相当于佛学所说善业、恶业的业。

  从佛法上说,生活就是十法界的生命持续不断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前前无始,后后无终,这就是生活。这一过程是将生存和死亡、快乐和痛苦、染污和净化、系缚和解脱、生死和涅槃等等相对的生活内容,作为一个彼此相依、连续不断的过程来加以思考的。

  由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生活的链条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在这个生活的世界里,在时间上只有无数的异时连续互存的因果关系,在空间上只有无数的同时互相依存的相待关系。佛陀对于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和缘起网络做过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就是缘起法的实相,也就是生活的实相。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信仰在内无一不是以一种生活的方式表达出来。从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观、四谛观、发展到大乘佛教的中道观、唯识观,以及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修学体系,都是从实践的意义出发,阐明我们学佛修道的人应如何面对生命与生活这一主题。烦恼是生活,菩提也是生活。生活的意义是如此的普遍,如此的重要。因此,揭示生活本身蕴含的禅意与禅机,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法的普遍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法的自在和禅的和谐,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真正有意义,我们的生活就不再是枷锁和负担,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就会真正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我们的生命就会像太阳一样不舍昼夜地放射出光明,散发出热量,而又不求回报,不计得失。这就是菩萨的精神,这就是菩萨的生活。我们要以《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和“度一切苦厄”的精神,成就千千万万的菩萨,共同来以大智慧觉悟人生,以大慈悲奉献人生,上求下化,永不疲倦。

  《心经》与生活禅的要义如此。真诚希望生活禅的这些理念成为我们生活的伴侣,生命的明灯,伴随我们走向圆满的生活之道。

  

《十四届:《心经》与生活禅(净慧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