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四屆:《心經》與生活禅(淨慧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顯示不出來。爲什麼我們不能執著涅槃呢?因爲涅槃既是本自具足,不從外得,所以涅槃顯示出來只是本有的東西,好象鏡面的光明一樣。我們心地的這面鏡子被塵垢所蓋覆,通過修行使這面鏡子垢盡光現。所以我們不要有執著,有執著就是障礙。我們能夠觀諸法實相,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言思路絕,則煩惱性空,生死與涅槃不二,此岸與彼岸不二。到此也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當下不生不滅,當下就能了生脫死,當下無住,當下應緣度生;度生亦不著相,度而無度,無度亦無,是名真度。此時萬裏晴空,一物也無,涅槃的功能,般若的力用,到此方稱圓滿究竟。

  (4)大自在

  《心經》還告訴我們,有了大智慧,破除了一切執著,能夠到彼岸,就得大自在。《心經》的第一句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觀自在菩薩可以理解爲一位具體的菩薩的名號,也可以理解爲所有修般若法門的人。我們人生有種種局限,種種追求和執著,因而有煩惱、有痛苦,不得自在。《心經》告訴我們只要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心無挂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獲得大自在、大解脫。人生的真自由、真潇灑至此可言矣。

  關于自在有種種解說,根據《法華經》的意思,要 “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有結”就是有爲有漏的煩惱,盡即斷盡,只有斷盡煩惱,也即是“度一切苦厄”,才能“心得自在”。

  自在表現在我們修行者的生命或生活中,有不同的內容。有所謂十種自在,也有講五種自在的。在此介紹五種自在:

  我們學佛,最終的目的是希望我們的生命擺脫一切枷鎖,放下一切負擔,使我們的身心真正能夠生活在一個自由自在的狀態中。這種自由、自在,表現在五個方面:

  1 .壽自在

  凡夫的壽命長短不得自在,而破除了煩惱、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登地以上的菩薩能夠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死,可以在壽命的長短上、生死的來去上獲得自由,所謂“言萬劫而不長,促一念而非短”。像我們通常稱念的阿彌陀佛就是壽命無量、光明無量。這是因爲阿彌陀佛大徹大悟,大覺圓滿,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所以能夠獲得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我們的人身不自由不自在,受到時間空間的局限,有限的生命有許多的追求,追求達不到就有煩惱有障礙,表現在具體的事相上就是時間的和空間的障礙。遇到一件好事,希望這件好事能夠長久不變,可是沒有不謝的花朵,沒有不散的筵席。好事往往是昙花一現。許多不如意的事,我們希望永遠不要碰上。事實上不如意的事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是不期而遇。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人意處無二叁”。怎樣突破時空的障礙,獲得壽命的無量、光明的無量?關鍵在照見五蘊皆空。

  2 . 生自在

  生是受生,菩薩能夠隨類化生而得自在,衆生隨業遷流六道輪回不得自在。菩薩隨處而應,“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有受生的自在,凡夫不具備這種自在,所以我們要照見五蘊皆空,才可以逐步獲得受生的自在。

  3 . 色自在

  色即物質,菩薩能于物質轉變自在,非凡人所能爲也。物質也可以理解爲財富,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有許多財富,但是真正有財富的人,一萬個人當中可能只有一兩個人而已。大多數的人都有自由支配物質的渴望,但是,不可能。我們要通過修行來消除我們的妄想執著,消除不正當的追求。如果我們真正獲得了色自在,也是爲了滿衆生願,不是迷戀于個人的物質追求。如果我們爲了個人的追求,你永遠得不到色自在。

  4 . 心自在

  心即心識,我們能隨意指揮心識。能夠讓我們的心隨順法的規律,順菩提心而發展,順著淨化的方向發展,就可以獲得心的自在。可是我們凡夫連心在哪裏、心是何物都不知道,又怎麼能夠指揮這顆心呢?一定要學習佛法,一定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解這顆心,才能指揮這顆心。

  5 . 智自在

  凡夫沒有無漏智,不但無智,更談不上自在。菩薩證得空慧,可以任運發揮無漏智慧,說法度生,自他兩利。這種自在都是菩薩的境界,是菩薩的生活,菩薩存在的一種方式。

  我們能觀自在,度一切苦厄,就能獲得某種相對的自在,並不是大自在。“遠離顛倒夢想”“心無挂礙”“無有恐怖”才能獲得壽自在、生自在、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那才是大自在。

  二、禅在哪裏?

  禅在哪裏?禅在生活中,禅在當下。這是禅的決定見,般若的決定見,佛法的決定見。千佛出世而不易,曆諸古今而不變。

  (1)禅在生活中

  《心經》與生活禅這個題目,乍一看好像拉不上關系。其實,《心經》的全文沒有一個字非禅,也沒有一個字不是要我們淨化生命、淨化生活的法寶。禅的使命就在于淨化生命、淨化生活。《心經》不但與生活禅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而且《心經》就是生活禅的綱領;生活禅的宗旨“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就是要落實《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智悲雙運的精神。

  我在《生活禅提綱》那篇短文中,將《心經》作爲生活禅“教典所依”的第一部經典。那篇文章是 1992 年寫的。也就是說,早在生活禅修行理念開始形成之際,就將生活禅的理念牢牢地建立在大乘佛法悲智具足的思想基礎之上,提出了“發菩提心、樹般若見、修息道觀、入生活禅”的法門綱宗。因此,以《心經》作爲修生活禅的根本教典之一,用《心經》的思想來指導修生活禅,並非現在的即興發揮,而是修生活禅的根本內容。

  《心經》 260 個字,沒有一個“禅”字,也沒有一個“定”字,但這 260 個字又沒有一個字不是在講禅,不是在講定。《心經》第一句,也是第一段,是全經的總綱: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這段經文中,菩薩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之法;照見五蘊皆空,則是修般若深觀所面對的境界。其中“照見”爲功夫,“五蘊”即衆生生命的總相、生活的總相,也就是我們修行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在修行中“五蘊”能空,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五蘊”空不了,生存的痛苦,生命的迷惑依然存在。“五蘊”即生命的總相,也就是生活的總相。所謂“禅在生活中”,就是要“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觀照我們由“五蘊”組成的這個生命主體,使這種充滿煩惱的生活總相來一個徹底的轉變,徹底的否定,徹底的淨化,徹底的提升。“五蘊皆空”的“空”字,在此最值得我們留意。五蘊包括色、受、想、行、識五件事,這五件事組成了我們衆生生存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一個“色”字構成了我們的這個血肉之軀和軀體賴以生存和活動的物質世界;受、想、行、識四個字,構成了我們生命的精神活動的主體(識)和精神活動的配角(受、想、行),也就是我們生命活動的精神世界。“五蘊”的聚集,就是我們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綜合。我們的生命處在迷惑的狀態下,這種迷惑來自于我們生命無始以來積累的無明和煩惱,面對物欲的世界,根據不同的環境,産生貪欲的心、嗔恨的心、愚癡的心。每一心念都是一道厚厚的壁壘,把我們生命內在本有的光明遮擋了,無法見到真理的光明。如果我們聽到了真理的聲音,相信真理的可靠性(信),思考和理解真理的真實性和實踐性(解),接受真理的指導,改正自己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行),就可以達致生命的覺醒和生命的圓滿(證)。這四句話就是信、解、行、證,就是我們修行的次第。這信、解、行、證四個步驟是我們根據《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的教導所應采取的改善和淨化我們生命的措施。這四個步驟可以分爲四個層次一步一步地來落實,此即所謂漸修漸悟;這四個步驟也可以在一念當中同時落實,所謂 “一念具修萬行”(《大智度論》卷八十七) 此即所謂頓修頓悟或頓悟頓修。

  生活的內容、禅的內容,生活禅的源頭,《心經》第一段這 25 個字揭示無遺。自在無礙,苦厄度盡;不盡生死,不住涅槃;十方世界,繁興大用;莊嚴國土,成熟衆生;衆生無盡,大願無窮。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大智慧到彼岸的究竟意義,也是生活禅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宗旨的圓滿落實。

  禅在哪裏?禅在生活中。五蘊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五蘊。離了生活找不到生命,離了生活找不到禅的源頭活水,離了生活也根本找不到佛法的土壤。所以我覺得不但《心經》的內容是講生活禅,所有佛經的內容都是在講生活禅。佛法的整個修行體系都是圍繞生活、圍繞禅而展開的,抓住了生活禅,就抓住了佛法的根本精神。所謂佛法者,生活禅也;所謂生活禅者,佛法之根本也。

  (2)禅在當下

  由色、受、想、行、識這五個要素構成的我們生命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從我們生命的現實來說,不在過去,不在未來,就在當下。生命的困惑和煩惱,生命的痛苦與快樂,都是當下一念心中的感受。

  天臺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說 “根塵相對(根是六根,塵是六塵,六根與六塵相對),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屬一界。” 所以把握當下的起心動念非常重要。所謂禅在當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見地,禅的功夫,指導我們如何面對生命的當下,生活的當下。六根六塵相接觸,當下必然起心動念。當下一念起貪欲心,即落于地獄法界;當下一念起嗔恚心,即落于餓鬼法界;當下一念起愚癡心,即落于畜生法界。以上是爲叁惡道。若當下一念起嫉妒貢高心,即落于阿修羅法界;當下一念起仁義道德心,即落于人法界;當下一念起十善業道之心,即落于天法界。以上是爲叁善道。叁惡道與叁善道合稱六道,即六凡法界。若當下一念心厭離生死(與四谛法相應),即落于聲聞法界;當下一念心樂于獨善寂滅(與十二因緣法相應),即落于緣覺法界;當下一念起自行化他之心(與六度萬行之心相應),即落于菩薩法界;當下一念生起心行平等、慈悲喜舍之心,即落于佛法界。以上是四聖法界。四聖六凡合稱爲十法界。我們的每一起心動念,必落一法界。我們衆生起心動念往往都在六凡法界,很少與四聖法界相應。所以把握當下一念心的起心動念是我們修行的根本。十法界即是十類生命活動的區域,其中包括十類生命的主體和時間空間。生命的活動,生活的表現一定要以時間空間爲依托。

  所謂禅在當下,就是要求我們每一當下的起心動念都與戒定慧相應,都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空慧相應,都與頓悟頓修的祖師禅相應。一念相應,念念相應,日久功深,由生活禅到禅生活的修行過程必然達致圓滿的程度,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必將成爲生命的現實、生活的現實;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必然將成爲我們自行化他的菩薩的生活現實。

  由此可見,所謂禅在當下的功夫就在于把握生命的當下,轉化生命的迷惑,淨化生命的染汙,提升生命的素質,圓滿生命的品格,發揮清淨生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無限潛能。

  禅在當下,好把握,可操作,是破除當下迷惑的禅刀慧劍,是成就當下覺悟的甘露法雨。

  (3)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

  《心經》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接下來還講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不一不異,色空不二,受想行識與空亦是平等不二。此“空”即是“緣起性空”之“空”,不是“空無”之“空”。此空即是破二執、斷二障所顯的真理。緣起法的事相與緣起性空的理性具有不相離性,離事無理,離理無事,事理圓融不二,才能顯示諸法的平等性與差別性。

  生活是事相,禅是理體。禅與生活不二,生活與禅不二。正如《中論·涅槃品》所說: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

  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

  涅槃是淨法,是無漏法;世間是染法,是有漏法,是生死。“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禅與生活,生活與禅,亦無少分別。

  禅就是生活,以禅來淨化生活,落實覺悟人生的理念;生活就是禅,以生活來體現禅的功能,落實奉獻人生的理念。

  生活就是禅,“色不異空”,是爲文殊的大智法門;禅就是生活,“空不異色”,是爲普賢的大行生活。以文殊之大智法門覺悟人生,以普賢之大行法門奉獻人生。這就是生活禅、禅生活的精微妙義,全體大用。

  (4)什麼是生活?

  什麼是生活?有許多不同的定義。權威的辭書上說:生活就是人的各種活動,或者說生活就是生存,就是活著。這裏所說的生活相當于佛學所說善業、惡業的業。

  從佛法上說,生活就是十法界的生命持續不斷互動交流的過程。這一過程前前無始,後後無終,這就是生活。這一過程是將生存和死亡、快樂和痛苦、染汙和淨化、系縛和解脫、生死和涅槃等等相對的生活內容,作爲一個彼此相依、連續不斷的過程來加以思考的。

  由此,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在生活的鏈條上沒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在這個生活的世界裏,在時間上只有無數的異時連續互存的因果關系,在空間上只有無數的同時互相依存的相待關系。佛陀對于生活中的因果關系和緣起網絡做過這樣的定義: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

  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

  這就是緣起法的實相,也就是生活的實相。人類的一切活動包括信仰在內無一不是以一種生活的方式表達出來。從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緣觀、四谛觀、發展到大乘佛教的中道觀、唯識觀,以及中國佛教各宗派的修學體系,都是從實踐的意義出發,闡明我們學佛修道的人應如何面對生命與生活這一主題。煩惱是生活,菩提也是生活。生活的意義是如此的普遍,如此的重要。因此,揭示生活本身蘊含的禅意與禅機,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法的普遍意義,從而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法的自在和禅的和諧,這樣,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真正有意義,我們的生活就不再是枷鎖和負擔,覺悟人生和奉獻人生就會真正成爲我們自覺的行爲,我們的生命就會像太陽一樣不舍晝夜地放射出光明,散發出熱量,而又不求回報,不計得失。這就是菩薩的精神,這就是菩薩的生活。我們要以《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和“度一切苦厄”的精神,成就千千萬萬的菩薩,共同來以大智慧覺悟人生,以大慈悲奉獻人生,上求下化,永不疲倦。

  《心經》與生活禅的要義如此。真誠希望生活禅的這些理念成爲我們生活的伴侶,生命的明燈,伴隨我們走向圓滿的生活之道。

  

《十四屆:《心經》與生活禅(淨慧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