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四屆:《心經》與生活禅(淨慧法師)

  《心經》與生活禅

  淨慧老和尚

  (2006年7月25日)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各位居士: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題目是《 < 心經 > 與生活禅》。既然是講《心經》,請大家一起來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叁稱: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佛陀以大智慧,引導我們到達覺悟的彼岸、涅槃的彼岸,這就是《心經》的要義。這個題目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心經》說什麼?第二部分:禅在哪裏?

  一、《心經》說什麼?

  先講第一部分,《心經》說什麼。有四個小題目:一,大智慧。《心經》就是講的大智慧。二,破執著。《心經》要我們徹底地把我執、法執破除幹淨,連破除幹淨的這種意念也不要存在。叁,到彼岸。破除了執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因爲《心經》告訴我們,無智亦無得。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圓滿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來落實這些修行的理念。

  (1)大智慧

  所謂大智慧,按照佛法的解釋,智與慧是有區別的。所謂通達有爲之事相爲智;通達無爲之空理爲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鑒別之用;智能明了諸法,慧能斷惑證真。這就是佛家講的大智慧的含義。

  《心經》就是一部講大智慧的的經典。《心經》是讀誦最廣的一部經,也是字數最少的一部經,更是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經。

  古代的佛教大師說,《心經》是萬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要。《心經》的意義高遠,無人能到。只有菩薩以大智慧深觀自在,自證證人,才能夠獲得《心經》所說的大智慧,到達彼岸。

  這部經之所以重要,不是由于別的原因,而是經中所說的“般若”精義,將佛教的理論核心揭示無遺,究竟圓滿。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緣起性空”。如何才能理解“緣起性空”的道理,必須通過甚深的般若觀照,勘破萬法的假相,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突破重重障礙,掃清萬裏烏雲,現出晴朗的天空。這晴朗的天空,就是我們的心地,然後般若慧日高懸,大地繁華似錦,一切生命自由自在,這才是我們自心一片安詳的佛國淨土。智慧有如此功效,我們學習《心經》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般若的思想是佛法的根本見。只有在般若思想指導下所修習的一切善法才是無爲、無漏的善法。《大智度論》說: “所謂有般若在世,則爲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爲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師在、母在,不名爲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在世,佛亦在世。”(《大智度論》卷一百) 我們從這段經文可以知道般若的重要性。般若在,就是佛在,能見般若,就是見佛,就是見法。般若爲佛母,更是我們衆生斷惑證真的根本所依。所以說“得見般若,即爲見佛”。本經所說的般若妙智慧是我們自性中本自具足的一種無漏慧,完全由真心流露出來。所謂離過絕非,正常真實,純淨無染,唯正無邪,應用無窮,指導人們離苦得樂,超越生死,同登彼岸。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在我們佛法中具有首要的地位。我們所說的見地,就是指般若見。因爲般若能了解諸法緣起性空的道理,能破除我執、法執,掃除內心的一切執著、一切障礙。所以 “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爲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爲衆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爲一切,衆生之祖母。” 般若是佛母,是我們一切衆生的祖母,所以說 “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 有般若就有佛,因爲般若是佛母。般若即是法寶,佛以法爲師,佛從法出生。所以說佛法以般若爲根本,般若在世即爲有佛。由此可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是出生諸佛的經典。《心經》上說: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佛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之稱。沒有般若就沒有佛。沒有佛,法從何來呢?因此說般若爲佛母,般若爲成佛之本。

  (2)破執著

  破除執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礙,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我們的生命有種種的局限,這些局限有的是從無始以來自己的善惡業報所感,有的是我們在現世生中,由于六根與六塵相接而産生的種種分別心、執著心,久而久之形成的非常深厚的執著和障礙。

  《心經》告訴我們: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破除執著。因爲執著的根源是生命,執著的土壤是生活。從什麼地方倒下的就從什麼地方起來。不但凡夫染汙的五蘊皆空,聖賢清淨的五蘊亦空。五蘊即是生命的總相,是內根身、外器界的總相,也即是人類的生命活動。所謂生命活動,即是身、口、意叁業和行、住、坐、臥四威儀的表現形態,也即是我們所說的生活。生命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的活動就是我們所謂的生存。離開了這五個要素,我們所謂的生命、生活就無從談起。而五蘊又是遷流不息、無常無我的,時時處在變化之中,無常之中。所以說五蘊是生命,五蘊是生存,五蘊是生活,但又不能夠執著這些。生存的內容和形式盡管多種多樣,但概而言之都是生存與生活的表達方式。是故人類的一切活動無不是生活。

  《心經》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提示我們要正確面對我們生命的活動,也就是要正確面對我們生命的實相。《心經》說的“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這裏的 “照見”,就是般若的觀照力,般若的功能。“五蘊”是我們的生活內容,“皆空”是通過觀照的力量突破生命的局限性(各種煩惱)所顯示的真理,空的究竟內涵即是涅槃。這“照見五蘊皆空”六個字濃縮了佛法的所有內容,既有功夫,即“照見”二字;也有見地,即“皆空”二字;而且所要轉化的對象也非常具體,即“五蘊”二字,也即是我們人類生活的本身,或者說生活的當下、生命的當下。學佛修行,沒有別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對我們生命當下的困惑,當下的煩惱。因爲離開了當下,你要找我們的生命,找我們的生存,找我們的生活,是找不到的。千經萬論、曆代祖師都強調要在當下這一念心中來落實修行的要求。

  這種觀照的功夫,禅的功夫,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達到“五蘊”與“空”不二的境界,即經上所揭示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那種精神與物質、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平等不二的聖者的境界。只有禅與五蘊,空與五蘊,照見與五蘊,處于高度統一狀態,才能夠真正促進身心的淨化,轉變身心的煩惱。所以,《心經》說的第二個內容就是破執著。破執著很具體,不是空洞的,一定要從當下一念做起。

  (3)到彼岸

  破除了執著,所顯示的無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並非遙不可及,會心當處即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爲此岸與彼岸有八萬四千裏之遙,非也!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頓悟,衆生即佛。

  般若一詞在漢語中沒有相當的詞語,勉強可以翻譯爲智慧,但是佛家的智慧是大智慧,妙智慧,主要指的是二空所顯示的真理,是無爲無漏的,是破除一切執著,遠離一切二元對立的真正的大智慧。波羅蜜譯爲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解脫,涅槃的證得。

  《大智度論》講: “雲何名爲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大智度論》卷十八) 了知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羅蜜。了知諸法實相的智慧,要從照見五蘊皆空的實踐中體證而來。佛法所說的波羅蜜一共有六種,也就是有六種到彼岸的法門。這六種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爲先導,其余五種波羅蜜爲輔助。所謂“五度如盲,智慧爲眼目”。所謂六波羅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六度是菩薩修行的法門,是菩薩到彼岸的法門。剛才講到五度如盲,像瞎子一樣,只有般若,只有智慧才如同眼目。有眼目才能使六度真正成爲到達彼岸的法門。佛典中在強調般若的重要性時指出: “若布施無般若,唯得一世榮,後受余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剛定;若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爲果。”(《宗鏡錄》卷九十) 由此可見,修一切法門,都要以般若爲眼目。所以我在提倡生活禅的正見時,反複強調我們信仰佛法,要以般若爲正信的眼目,我們的信仰、修行一定要在般若的指導下才不會走彎路,才不會成爲有漏的因。

  一般的講,生死爲此岸,涅槃爲彼岸,煩惱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煩惱中流,離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這個過程都在我們當下的一念完成。大家一定要體會這個意思,只有在當下一念完成,修行才真正時時刻刻有證量,時時刻刻有受用。如果把一切寄托在死亡以後,那你永遠不會有受用,永遠不會有證量,而且修行的信心也不容易建立起來。

  怎樣才能勘破煩惱,超越生死呢?必須如實觀察一切諸法緣起性空的實相。在緣起性空法則的觀照下,了知一切法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我非無我,非有非無,消融一切對立面。但是也不能執著有我無我、非斷非常這些觀點。如果執著這些觀點,又會成爲障礙,即所謂法執。我執是障礙,法執也是障礙。應該怎麼辦呢?應該 “舍一切觀,滅一切言語,離諸心行,從本以來不生不滅,如涅槃相,一切諸法亦如是,是名諸法實相”。(《大智度論》卷十八) 涅槃即是寂滅,寂滅就是煩惱永滅。涅槃的境界本來是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因爲有煩惱的障礙,所以涅槃的境界…

《十四屆:《心經》與生活禅(淨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