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四屆:包容從心開始——如何培養包容的心態(明勇法師)

  包容從心開始

  ——如何培養包容的心態

  明勇法師

  (2006年7月25日下午于柏林禅寺文殊閣)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大家下午好!

  今天下午我和大家交流的題目是“包容從心開始”,還有一個副標題是:“如何培養包容的心態”。兩個標題一問一答,介紹了我要與大家交流的主要內容。

  關于包容,做起來實際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都或多或少有過這方面的體驗。有時我們有包容的願望,但很難具體落實到行動中;有時對于一些小事可以包容,但遇到與自己利害關系比較大的事就包容不了;有時我們對于某一方面的事能夠包容,對于另一方面的事情就包容不了;有時我們抱著一定的目的我們能夠包容,但是佛教所講的無漏的包容,我們就很難做到。所以,要在生活中落實包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有前提條件的。如果我們大家自己體驗一下,實際上包容是與自己的心量有關系的。有的人心量大些,他能夠包容得就多些,做事的時候心態也就平穩些。有的人心量小些,他能夠包容得就少些,心態就不會像前者那麼安定。

  我們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找到一種方法,錘煉我們的心量,使我們心量廣大,如果這樣,我們就有了一個可以具體操作的方法,在落實包容的時候有了方法,我們就可以實際去做了。

  今天下午,我與大家做這方面的交流,分爲四個方面來介紹:

  第一,心態的形成;

  第二,自心的轉化;

  第叁,佛法是心法;

  第四,包容從心開始。

  先介紹第一個問題:心態的形成

  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心態下。這個心態時時發生變化。如果這種變化微細的話,我們不容易體會得到。其原因是我們的心不夠微細。如果心態的變化比較粗,我們就是在粗心的狀態下覺察。如果心態變化比較微細,我們就是在微細心的狀態下覺察。

  心態的變化是怎麼引起的呢?當我們遇到各種人或事的時候,自心就會産生相應的反應。當外境符合自己願望的時候,就産生歡喜的情緒。當外境不符合我們願望的時候,就會産生煩惱的情緒。不管是歡喜,還是煩惱,這些如果積累下來,就會影響心態。如果比較長時間的處在一種低落的情緒之下,心態就會變得沮喪。如果情緒比較歡喜,那麼,心態也會得到一個提升。情緒積累的結果,就使我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這裏面有兩個問題,影響我們心態變化的一個是情緒,另一個是這個情緒要有一定的積累。我們在生活禅的修行當中經常提到一個詞,這個詞與“積累”有相反的意思,這個詞是什麼呢?這個詞就是“當下”。積累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或長或短,當下即是念念遷流,念念無住。剛一提到的時候,就已經過去了。假設我們能夠把握當下,情緒就沒有積累的時間,情緒在出現的時候,就已經過去了,就不會影響我們的心態。而實際上我們把握不了當下,我們處在一種情緒之下,情緒的積累就使我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如果心裏總在回憶過去的一件事情,心態就會被這件事情所影響。如果心裏總在思索未來的一件事情,爲一件事情而擔憂,心態就會被未來的這個事情所影響。把握每一個當下,當下的心不可得。如果我們能夠做得到的話,就能夠擁有一個穩定的心態。

  平和的心態是落實包容的前提和基礎。心態直接影響我們的判斷和決定。應該說,一般我們的行爲決定于我們的理智,行爲受理智的支配。但是,當心態失去平衡的時候,就很難把握理智。在心理學上,經常會提到情商,一個人要成功,只有智商是不夠的,還要有情商。情商就可以代表心態的穩定程度。遇到各種情況時,心態能夠保持一個穩定的狀態,就爲智慧的發揮提供了一個平臺。良好的情商,是我們正確解決複雜問題的重要因素。

  我們介紹了心態形成的過程。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呢?一個是把握情緒,一個是把握當下。如果能夠時時處在“當下”,心態也會穩定。但是,“當下”很難做到。如果情緒比較激烈,“當下”更難實現。所以,從根本上講,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情緒。

  情緒産生的根源是什麼呢?爲什麼會有這樣那樣的情緒?對于同樣的一件事,我們每個人的反應是不同的。究其原因,是每個人自心的沾染不同。

  情緒的産生由兩個方面來決定:一個是因,一個是緣。因就是自心的沾染。這個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在唯識裏面,“沾染”就是“種子”。有了這個沾染,遇到境界的時候,就會産生相應的反應。沾染,是我們理解問題的關鍵。什麼是沾染呢?沾染就是我們的心被外境所動了。我們舉個例子:這裏有一個杯子,我們看到這個杯子的時候,如果起了歡喜心,拿著杯子把玩,或者買回去珍藏。這就是我們的心有了沾染。這個沾染就是一個種子存在我們的心裏。當我們遇到外境的時候,我們就會有反應。當別人議論這個杯子的時候,我們就會警覺起來。如果別人也同樣贊歎這個杯子,我們會生出歡喜心。如果別人說這個杯子不好,我們會産生煩惱。這樣我們的心就會隨著別人對杯子的議論而産生不同的情緒。

  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情緒的産生是因爲自心在此之前已經有了沾染。當自心遇到外境的時候,外境有順這個沾染的,也有不順這個沾染的。那麼自心就隨之産生歡喜或者煩惱,由此而影響心態。所以,要解決心態的問題,歸根結底是要解決自心沾染的問題。

  我們也可以舉其它的例子。如果買了個筆記本電腦,非常喜歡,就有了沾染。有個人說這個本子不錯,你也會由之歡喜。如果有人說不怎麼樣,你就會隨之煩惱。還有其他的例子,年輕的夫妻有個小孩,自己非常喜歡。有人說這個孩子白白胖胖,招人喜歡。這對夫妻也會歡喜。如果有人說不太好聽的話,這對夫妻就會煩惱。這都是由于在此之前已經有了沾染的緣故。

  這裏要聲明一點。我們提到沾染的時候,不去分別這個沾染是對的還是錯的、是善的還是惡的,這些統統都是沾染。有了這些沾染,你的心就會被外境所動,這是我們理解問題的根本所在。佛法的修行實際上就是讓我們淡化這種沾染。淡化了沾染,就會較少地被外境所動,心態才能保持平穩。

  我們得到一個結論,煩惱的根源在自心的沾染。如果我們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要從把握情緒做起。如果要把握情緒,要從淨化自心開始。

  第二個問題:自心的轉化

  轉化自心的過程就是淨化自心的過程。自性是本來清淨的,如如不動的。如果能把後天的沾染清除了,就可以不爲任何境界所動。

  要實現自心的淨化,可以有各種方法。祖師禅介紹的方法之一就是不對立。

  如果兩個人有矛盾,搞對立,越對立就會越煩惱。怎樣才能實現不對立呢?就是要鏟除對立的根源。我們還以剛才舉過的杯子爲例。如果有人說杯子不好,使我們起了煩惱,我們怎樣去對治它呢?這就是我們下手的方法。我們首先要理解,我們之所以起煩惱實在是因爲我們在此之前有了沾染。如果你能夠把這個問題看破,你就不會煩惱了。別人說這個杯子不好,如果這個杯子與我們無關,我們就不會被它所動。所謂情不附物,物豈礙人。我們有煩惱,是因爲我們曾經喜歡過這個杯子,有過沾染。你如果能夠把煩惱的因找到,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我們能夠找到因,任何煩惱都會消除。所謂的開悟或者見道,都是對因果規律的透徹的了解。他能夠見到因果的規律,所以開悟的人就不會再有煩惱。

  經常有人問修禅宗方便呀,還是淨土宗方便?你只要掌握了修行方法,都是方便的,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禅宗的方法,是抓住當下的煩惱,找到煩惱的根源,連根拔掉。煩惱並不可怕,一個普通人如果說沒有煩惱,只能說明你的煩惱是在潛伏狀態,種子沒有現行。還舉杯子爲例,你如果知道煩惱的生起,是由于曾經有過沾染,一個無意義的歡喜,你還有什麼可煩惱呢?所以,禅宗的方法就是要抓住當下的困惑,抓住當下的煩惱,找到它的根源,連根拔掉。就像地裏長的草一樣,只有抓住這個草,才能夠把這個草連根拔掉。如果沒有煩惱,就說明你還沒有抓住草,草還在那裏。所以,有煩惱的時候要坦然地面對,理智地分析它。如果真的能夠分析出它的根源所在的時候,這個煩惱就消除了。

  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煩惱,它們都有産生的原因。任何煩惱都是有根源的,只是大多數煩惱的根源很難找到。有個人莫名其妙地來找你要十塊錢,你可能覺得很煩惱。他爲什麼來找我要錢呢?但是,當你知道你曾經借過他的十塊錢,你應該還給他的,你也就不會爲這件事所煩惱了。禅宗的修行方法比較直接,就在于當下就把問題的根子拔掉,問題就解決了。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對于遇到的各種煩惱,都能夠找到問題的根源的話,我們修行也會很容易相應。

  沾染清除之後,心量就大了,修行的過程也是擴大心量的過程。即使我們不從修行角度來看,從世間的事業角度看,也可以成就我們的事業。 因爲你有了寬廣的心量,有了包容的心,那麼你做事也會更理智、更客觀,看問題更有遠見,照顧的面也會更廣。

  消除沾染的方法,我們可以分成兩種情況。一種是對逆境,一種是對順境。逆境指逆緣、惡緣,對治的方法就是不對立。有了煩惱,我們不跟他對立。怎麼樣不對立呢?可以用忏悔的方法。爲什麼會有煩惱呢?實際上都是我們過去的起心動念,心有所動,就會在心裏形成沾染。我們用忏悔的方法,思維過去的這個沾染實際上沒有任何意義的,都是無明的表現。如果做得到位的話,就能夠把沾染清除掉。沒有了沾染,就沒有了對立,也就沒有煩惱了。

  我們看對治的過程:我們通過忏悔,忏悔使種子的力量得到削弱,甚至清除。煩惱的強度也會減弱,甚至消除煩惱。煩惱的強弱與種子的力量有關。種子清除以後…

《十四屆:包容從心開始——如何培養包容的心態(明勇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