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四屆:包容從心開始——如何培養包容的心態(明勇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的心就得到了淨化,隨之産生法喜。當種子被清除之後,對境時就不會被其所動。這個不動的心,就是我們常說的平常心。如果我們能夠覺照這個平常心,連微細的心動都沒有。

  我們提倡生活禅,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如果我們能夠在生活中,對出現的煩惱這樣用功夫的話,心量就會慢慢地擴大,包容就能夠不斷地得到落實。

  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如果找不到准確的根源,就用通忏的方法。即:“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這是針對所有的沾染來忏悔,這樣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對于煩惱的根源,你了解得越清楚,清除種子越徹底。

  通過前面的功夫,種子被削弱甚至清除,會産生法喜。因爲問題解決了,心裏釋然了。如果有人與你對立,你的充滿法喜的心就會影響對方,你的歡喜會感染對方,對方也會因此淡化甚至消除與你的對立情緒,這樣就轉化了對方,轉化了逆緣。

  這樣我們就得到一個結論:轉化對方,從轉化自己開始。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只想改變別人,那麼我們也改變不了別人,只會使事情越來越糟。我們從自己方面先做好,外境也就順了,逆緣也就成順緣了。

  前面是對逆緣而言。對順境來說,我們面對順境會産生歡喜心。如果我們産生歡喜心,會産生什麼樣的結果呢?種子的力量會得到加強。種子的力量得到了加強,一旦升起煩惱,煩惱就會更重。我們舉這樣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抽煙的人,他抽煙時很高興,天天抽下去,種子就不斷地得到滿足,種子的力量就不斷地得到加強。如果有一天,他想戒煙了,這就困難了,如果他真想戒掉的話,他戒煙的力量要比種子的力量更強才行。一般人來講,怎麼會有這麼強的力量呢?恐怕也只有生命出現危機的時候才有可能吧。

  問題不止如此,抽煙只是一個例子,他想抽的煙都可以買到。如果是其他的事,哪能事事都能滿願呢?貪求的種子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帶來煩惱。種子的力量越強,煩惱越重,這就是求不得苦。現實生活中哪能每個願望都滿足呢?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你想這樣,他想那樣。如果共處一個環境,總有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一旦不能實現自己的想法,就有煩惱。所以遇到順境,也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再增加種子的力量。所謂平常心,就是不放任歡喜心,保持不動心。如果可以更進一步,有毅力修行的話,就借此除掉貪求的種子。

  第叁個問題:佛法是心法

  佛教研究的對象是心。我們的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佛法有相應的對治方法。佛教的一切方法都使我們清除煩惱的種子,淨化自心,心量廣大,最終超越自我,自在解脫。

  佛教的方法,經常提到的如念佛、拜佛、誦經、持咒、坐禅等等,還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等。這裏我們舉出達摩大師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給大家作一個介紹。《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中,介紹了對治煩惱的方法,我們一起來學習。

  四行觀即:第一,報冤行;第二,隨緣行;第叁,無所求行;第四,稱法行。

  我們看原文:

  一、雲何名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心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達摩大師告訴我們,當我們遇到“冤”時,遇到煩惱時,受苦時,應當思維這是過去的惡業成熟了,當然要受苦的果報。並不是外面強加給我們的。如果明白、通達了這個道理,就能夠“逢苦不憂”,就能夠升起覺照之心,就不會被眼前的境界所轉,就與佛教的道理相應,就能夠由當下的苦境而進入佛法的修行了。

  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于道,是故說言隨緣行也。

  “衆生無我”,衆生不能自己作主,隨業緣而流轉,苦樂齊受。如果遇到令人歡喜的事,也是過去所種的善因的結果。善報也會過去的。得與失都能夠隨順因緣,心不動搖,就能夠與道相應。

  叁、無所求行者: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叁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息想無求。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言無所求行也。

  世間人迷失在世間事裏,處處貪求。有智慧的人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就與世間人的想法不一樣,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心安住在無爲法上,身體還是隨著因緣而運轉。盡管身體還有作爲,但心不起執著,“安心無爲”。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沒有堅固的自性存在,也沒有什麼值得願求。“功德黑暗”,功德指善業,黑暗指惡業。自己所作善惡之業,跟隨自身,使自己去受善惡之果報。不能脫離叁界之束縛,在六道裏輪回流轉。爲什麼會有這些苦呢?因爲有身有求,有身有求就有苦,就不得安甯。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將諸“有”舍掉,無想無求。無求才是真理,才是最上的法門。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雲:“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悭,于身命財,行檀施舍,心無吝惜。達解叁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複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余五亦然。除妄修真,行于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也。

  稱法行,就是與法相應行。本性清淨、緣起性空的道理是爲法。一切相都是緣起性空的,無染無著的。離開了由衆生相而産生的執著、垢染,一切事物就沒有了衆生相、就是緣起性空的;離開了由“我”而産生的執著、垢染,一切事物就沒有了堅固的自性、就是本性清淨的。有智慧的人信受明白這個道理,就在日常行住坐臥中,事事與法相應。

  法體即是法的本體,即是性淨之理。這裏沒有悭貪,于身命財叁者,都能夠布施出去,而沒有任何吝惜。明白、通達了施者、受者、所施物這叁者都是性空的,都沒有執著的余地。“不倚不著”,在修因成佛這個因果關系上,即不倚因,也不著果,心無垢染,化導衆生而不取相。這既是自己的修行,也能利益其他的人,也能積聚福慧資糧,莊嚴菩提之道。布施是這樣的,六度中其他的: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也是這樣。行于六度,而心無所著,這就是與法相應了。

  第四個問題:包容從心開始

  寬廣的心量是包容的基礎。我們通過一定的方法,擴大我們的心量,包容就可以落實。包容是一種快樂的心態。包容是指自心在面對各種外境的情況下都能保持快樂的心態。當落實包容的時候自受用也是快樂的。外境有順有逆,我們有方法,有方法就能解決問題。方法是用來對治煩惱的,是用來幫助我們實現包容的。如果我們訓練到不再需要方法,第一念就能做到包容,當下就能夠包容,那就是究竟的包容。

  包容是和諧自他關系的方便法門。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環境和人際關系之中,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由于出發點的不同,就會有不同的觀點。包容才能和諧相處。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有智慧的人不管外境如何,都能適應、自在。沒有智慧的人不能把握自己,被自心的沾染所左右,不能作主。

  包容是慈悲心的體現。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有慈悲心的人也是希望別人快樂的人,希望別人快樂的人也是能包容別人的人。“有慈悲的人沒敵人,有智慧的人沒煩惱。”

  包容是一種智慧。面對爭執,需要包容。包容是一種心態,是一種態度,是對人和事的理解、承認和接納。往往被人們用來判斷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如果過于爭辯,就會産生距離和隔閡,就容易産生情緒上的對立,于解決問題無益。

  然而,包容也不是放棄原則。而是一種智慧,是在心平氣和的氛圍下解決問題,惟此才能更好地貫徹原則。如果兩個人有矛盾,他可能會故意和你作對。即使你的觀點是正確的,他也不接受。因爲他感情上受不了。佛教講廣結善緣,有了善緣,對方就容易接受和支持你的觀點。

  經常遇到這樣的人,來寺院請教問題,說:師父呀,做什麼事什麼事不成,不知爲什麼?請師父幫忙解決。實際上都是善緣不夠,有的人做事就容易成就,有的人做什麼什麼不成,要想成就事業,先從廣結善緣開始,善緣積累多了,大家都對你感恩,都想幫助你,你不讓他幫助他都千方百計的要報答你,你還有什麼不能成就呢?那時候你即使不費力,也能成就事業。我們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人,不太費力就能成就事業,而有的人卻總是障礙重重。廣結善緣就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

  包容不單純是忍讓,包容是平常心。如果純粹從忍讓角度去包容,恐怕不能長久,忍一兩件事可以,多了恐怕就堅持不下去了。我們講包容,是要從自心上下功夫,擴大心量。有了這樣的心量,包容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反而是一件快樂的事。包容是平常心:逆緣不對立,順緣不貪染,由此培養寬廣的心量。

  包容是落實生活禅修行的方便法門。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從八字方針做起:感恩、包容、分享、結緣。四者也是相輔相成的,懂得感恩的人能夠包容,懂得分享的人能夠包容,懂得廣結善緣的人也能夠包容別人。

  包容的最高境界是無我。我們普通人的包容總是有限度的,如果我們不斷地訓練自己,心量越來越大,就能夠做得越來越好,但是,要實現究竟的包容,只有達到無我的境界。

  有“我”,則與“我”對立的事物不能包容;無“我”,則容一切物而如如不動。“我”是什麼呢?實際上我們把沾染執著爲我,把種子執著爲我,凡夫的一切起心動念無非是種子在起作用。一個人要抽煙,實際上是沾染在起作用。沒有了沾染,沒有了習氣,就沒有要抽煙這件事了。如果我們能夠把各種沾染都淨化了,則無我了,則無事不能容,容一切物而成就一切事。

  最後,祝願大家心量廣大,包容萬物,隨緣自在,六時吉祥!

  

《十四屆:包容從心開始——如何培養包容的心態(明勇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