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的心就得到了净化,随之产生法喜。当种子被清除之后,对境时就不会被其所动。这个不动的心,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常心。如果我们能够觉照这个平常心,连微细的心动都没有。
我们提倡生活禅,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对出现的烦恼这样用功夫的话,心量就会慢慢地扩大,包容就能够不断地得到落实。
在对治烦恼的过程中,如果找不到准确的根源,就用通忏的方法。即:“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是针对所有的沾染来忏悔,这样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烦恼的根源,你了解得越清楚,清除种子越彻底。
通过前面的功夫,种子被削弱甚至清除,会产生法喜。因为问题解决了,心里释然了。如果有人与你对立,你的充满法喜的心就会影响对方,你的欢喜会感染对方,对方也会因此淡化甚至消除与你的对立情绪,这样就转化了对方,转化了逆缘。
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结论:转化对方,从转化自己开始。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只想改变别人,那么我们也改变不了别人,只会使事情越来越糟。我们从自己方面先做好,外境也就顺了,逆缘也就成顺缘了。
前面是对逆缘而言。对顺境来说,我们面对顺境会产生欢喜心。如果我们产生欢喜心,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种子的力量会得到加强。种子的力量得到了加强,一旦升起烦恼,烦恼就会更重。我们举这样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抽烟的人,他抽烟时很高兴,天天抽下去,种子就不断地得到满足,种子的力量就不断地得到加强。如果有一天,他想戒烟了,这就困难了,如果他真想戒掉的话,他戒烟的力量要比种子的力量更强才行。一般人来讲,怎么会有这么强的力量呢?恐怕也只有生命出现危机的时候才有可能吧。
问题不止如此,抽烟只是一个例子,他想抽的烟都可以买到。如果是其他的事,哪能事事都能满愿呢?贪求的种子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带来烦恼。种子的力量越强,烦恼越重,这就是求不得苦。现实生活中哪能每个愿望都满足呢?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你想这样,他想那样。如果共处一个环境,总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一旦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就有烦恼。所以遇到顺境,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再增加种子的力量。所谓平常心,就是不放任欢喜心,保持不动心。如果可以更进一步,有毅力修行的话,就借此除掉贪求的种子。
第三个问题:佛法是心法
佛教研究的对象是心。我们的心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佛法有相应的对治方法。佛教的一切方法都使我们清除烦恼的种子,净化自心,心量广大,最终超越自我,自在解脱。
佛教的方法,经常提到的如念佛、拜佛、诵经、持咒、坐禅等等,还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等。这里我们举出达摩大师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给大家作一个介绍。《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中,介绍了对治烦恼的方法,我们一起来学习。
四行观即:第一,报冤行;第二,随缘行;第三,无所求行;第四,称法行。
我们看原文:
一、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心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达摩大师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冤”时,遇到烦恼时,受苦时,应当思维这是过去的恶业成熟了,当然要受苦的果报。并不是外面强加给我们的。如果明白、通达了这个道理,就能够“逢苦不忧”,就能够升起觉照之心,就不会被眼前的境界所转,就与佛教的道理相应,就能够由当下的苦境而进入佛法的修行了。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众生无我”,众生不能自己作主,随业缘而流转,苦乐齐受。如果遇到令人欢喜的事,也是过去所种的善因的结果。善报也会过去的。得与失都能够随顺因缘,心不动摇,就能够与道相应。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世间人迷失在世间事里,处处贪求。有智慧的人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就与世间人的想法不一样,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心安住在无为法上,身体还是随着因缘而运转。尽管身体还有作为,但心不起执著,“安心无为”。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没有坚固的自性存在,也没有什么值得愿求。“功德黑暗”,功德指善业,黑暗指恶业。自己所作善恶之业,跟随自身,使自己去受善恶之果报。不能脱离三界之束缚,在六道里轮回流转。为什么会有这些苦呢?因为有身有求,有身有求就有苦,就不得安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将诸“有”舍掉,无想无求。无求才是真理,才是最上的法门。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著,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除妄修真,行于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也。
称法行,就是与法相应行。本性清净、缘起性空的道理是为法。一切相都是缘起性空的,无染无著的。离开了由众生相而产生的执著、垢染,一切事物就没有了众生相、就是缘起性空的;离开了由“我”而产生的执著、垢染,一切事物就没有了坚固的自性、就是本性清净的。有智慧的人信受明白这个道理,就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事事与法相应。
法体即是法的本体,即是性净之理。这里没有悭贪,于身命财三者,都能够布施出去,而没有任何吝惜。明白、通达了施者、受者、所施物这三者都是性空的,都没有执著的余地。“不倚不著”,在修因成佛这个因果关系上,即不倚因,也不著果,心无垢染,化导众生而不取相。这既是自己的修行,也能利益其他的人,也能积聚福慧资粮,庄严菩提之道。布施是这样的,六度中其他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是这样。行于六度,而心无所著,这就是与法相应了。
第四个问题:包容从心开始
宽广的心量是包容的基础。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扩大我们的心量,包容就可以落实。包容是一种快乐的心态。包容是指自心在面对各种外境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态。当落实包容的时候自受用也是快乐的。外境有顺有逆,我们有方法,有方法就能解决问题。方法是用来对治烦恼的,是用来帮助我们实现包容的。如果我们训练到不再需要方法,第一念就能做到包容,当下就能够包容,那就是究竟的包容。
包容是和谐自他关系的方便法门。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之中,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包容才能和谐相处。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有智慧的人不管外境如何,都能适应、自在。没有智慧的人不能把握自己,被自心的沾染所左右,不能作主。
包容是慈悲心的体现。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有慈悲心的人也是希望别人快乐的人,希望别人快乐的人也是能包容别人的人。“有慈悲的人没敌人,有智慧的人没烦恼。”
包容是一种智慧。面对争执,需要包容。包容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态度,是对人和事的理解、承认和接纳。往往被人们用来判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如果过于争辩,就会产生距离和隔阂,就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对立,于解决问题无益。
然而,包容也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智慧,是在心平气和的氛围下解决问题,惟此才能更好地贯彻原则。如果两个人有矛盾,他可能会故意和你作对。即使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也不接受。因为他感情上受不了。佛教讲广结善缘,有了善缘,对方就容易接受和支持你的观点。
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来寺院请教问题,说:师父呀,做什么事什么事不成,不知为什么?请师父帮忙解决。实际上都是善缘不够,有的人做事就容易成就,有的人做什么什么不成,要想成就事业,先从广结善缘开始,善缘积累多了,大家都对你感恩,都想帮助你,你不让他帮助他都千方百计的要报答你,你还有什么不能成就呢?那时候你即使不费力,也能成就事业。我们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不太费力就能成就事业,而有的人却总是障碍重重。广结善缘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包容不单纯是忍让,包容是平常心。如果纯粹从忍让角度去包容,恐怕不能长久,忍一两件事可以,多了恐怕就坚持不下去了。我们讲包容,是要从自心上下功夫,扩大心量。有了这样的心量,包容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反而是一件快乐的事。包容是平常心:逆缘不对立,顺缘不贪染,由此培养宽广的心量。
包容是落实生活禅修行的方便法门。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就从八字方针做起: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者也是相辅相成的,懂得感恩的人能够包容,懂得分享的人能够包容,懂得广结善缘的人也能够包容别人。
包容的最高境界是无我。我们普通人的包容总是有限度的,如果我们不断地训练自己,心量越来越大,就能够做得越来越好,但是,要实现究竟的包容,只有达到无我的境界。
有“我”,则与“我”对立的事物不能包容;无“我”,则容一切物而如如不动。“我”是什么呢?实际上我们把沾染执著为我,把种子执著为我,凡夫的一切起心动念无非是种子在起作用。一个人要抽烟,实际上是沾染在起作用。没有了沾染,没有了习气,就没有要抽烟这件事了。如果我们能够把各种沾染都净化了,则无我了,则无事不能容,容一切物而成就一切事。
最后,祝愿大家心量广大,包容万物,随缘自在,六时吉祥!
《十四届:包容从心开始——如何培养包容的心态(明勇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