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重复无住的这样一种方式来观察你的念头,你会看到念头的自性是纷杂而散乱的,你的意识会自动把这些对世界的看法集中到这块意识的区域中去。
如果我们以太理性的方式去研究我们的经历往往会成为修行道路上的一大障碍。谁都不能非常理性的用科学的术语把这些东西表述出来。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吸纳这些信息并且非常仔细的观察脑海里那些念头的改变。
当你的大脑接受到了足够的信息后它会反映给你一个真实的现象。在那个时刻,遮蔽你意识的云雾将会被拨开,开悟后的佛性将会显示出来而照耀整个宇宙。那么你下一步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呢?
在打坐过程中你会看到整个宇宙是必然存在的、是完整无自性的。你就会发现你和大家都是这个不可分割的宇宙的一部分。这样的话你就会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并且继续在生活中体验更多的成就感。同时你会把别人看作自己的一部分,这样也增长你的慈悲心。你会成为石头的兄弟,云彩的表亲。这样你会完全成为一个佛。
你观察释迦牟尼佛像就会发现佛的那种轻松快意的微笑。如果你从今天开始努力修行,你将来也会拥有这种微笑,并且是永远拥有。这样的探讨可能很困难,但大家应该有一个信念,不能气馁,有什么问题大家都可以问,我们可以继续探讨。我和在座的法师都愿意帮助你,成为你们的导师。谢谢!
现在大家可以提问了。
请用汉语提问,这样你们大家都能听懂。
营员:按照佛教的因果关系,把这个世界看作是一个结果,那么这个世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座的各位营员可能会用科学道理来回答,那么佛教的教义里面,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明契法师:科学和佛教看待世界的起源的态度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佛教让每个人自己去体验,科学只是告诉你一个结果,一个事实。
请不要把科学和佛教对立起来,我们走路时用哪只腿呢?左腿还是右腿?
营员:双腿。
明契法师:是的。所以要结合运用科学和佛学来解释世界的各种现象。
营员:您所说的成佛实际也是一个人的自我完善的一个的过程,怎样才能鉴别一个人已经成佛了,我们可能还存在着误解,比如佛不可能生气,不会遇到不好的事情。在您的“佛”的定义里,是否说他也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只是他用佛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谢谢!
明契法师:佛和常人没有区别。每个常人都是佛,每个佛也都是常人。常人心中的念头和佛心中的念头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常人不能明白觉知,佛陀却能明白。
例如你说到的生气这个问题,同样是生气,没有发觉自身佛性的常人会想“我生气了”,佛陀则想“我有了一个生气的念头”。你们能明白这个区别吗?(掌声)
你们听过六祖慧能的故事吗?如果没有听过,最好赶快去了解。这里我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神秀写过一个偈子:“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因为写了一个对治神秀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才被选为六祖。我们早上照镜子,晚上再照镜子时,镜子当中的那个人还是早上的那个吗?佛陀的心就是一面不沾染任何东西的镜子。
营员:律师可以成佛吗?
明契法师:律师也可以成佛,律师不是撒谎者,他总是代表了最好的一张脸给法官去判断。
现在请男孩子们提问。你们都成佛了吗?当然你们都是佛,只是你们还没有发现。快点,男孩子们提问!
营员:您讲到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是因果必然,环境注定的,应当用慈悲无住的态度看待世界,这是不是让我们放弃积极争取的念头?
明契法师:这个问题很重要,请再说一遍,防止有的人没有听清问题。(翻译重复问题)没听懂的请举手。(没人举手)下面我来回答。
每个人在世间的一切活动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因果链的一个部分,佛教并不是悲观处世的。你们都听说过“功夫”吧?功夫(武术)只是被动防守的吗?这要根据情况不同来分别。有时要被动应招,有时则要积极出招。如果你面前有个孩子就快被车压到了,你还会坐在那里打坐吗?
营员:释迦牟尼佛是完全觉悟的人,他的心就像一面镜子,没有灰尘落在上面。这就是完全觉悟吗?如果不是,那这样离完全觉悟还有多远?
明契法师:在禅宗里我们讲顿悟,这不是完全自闭的开悟。我来问你一个问题吧。如果你想看清一样东西,你使用一面干净的镜子还是脏的?
营员:干净的。
明契法师:这便是你的问题的答案。下一个问题?
营员:西方的宗教和佛教的比较,您是很有发言权的,您的看法是什么呢?对于现在的关于灵境的大师,您有什么看法?(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有点答非所问。下面的回答,有的地方翻译错了,还有关于心理学实验的术语“被试”等)
明契法师:佛教的心理学远远超前于现在西方的心理学,佛教的修习者已经花费了2500年时间来研习人的内心世界。科学界第一个来研习人的内心世界的人是苏格兰科学家David Hume,他是在两百年前向世界宣布了他的发现。他的发现与佛教的发现是契合的,而佛教在2500年前就做到了。正是因为佛教早已发现并解决了现代心理学的各种研究问题,所以现在西方心理学家对佛教相当的感兴趣。
佛教讲的是“诸法无我”,三年前科学界也印证了这一点。心理学家让被试者(被实验者或实验对象),给他戴一顶帽子,帽子上有很多芯片。他看只有一根指针的钟表,指针“滴答滴答”的快速移动,再请被试者决定自己要举起右手,要求被试者清楚的知道举手时指针在哪里,记录整个过程的大脑发出的脑电信号。结果发现,举起右手的动作先于大脑感知到的那个决定的瞬间。这便科学的印证了“无我”的存在。
营员:历代禅师的开悟,见证东西都是相同的?
明契法师:是的。历代祖师开悟或见证到的东西都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所有人的佛性都是相同的。佛性相当于每个人都长着一个鼻子,都是一样的。
明奘法师:明契法师是很睿智的,不论是演讲还是问答,营员们都感受到了。明契法师的汉传佛学理论研究及修行体验都很深刻。
对于佛法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人如此。给一个生下来就双目失明的人讲颜色,是很难的。虽然我们的同学也很睿智,也经历了一些人生的思考,这短短的一个多小时还不能够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希望各位营员能有长远的目光和信心,去深入了解佛教,这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佛法是在公元前两年传入中国的。大概四百年后,鸠摩罗什大师公元401年来到长安后,中国人才对佛法有了全方位正确的认识,此后汉传佛教才真正懂得般若。有深厚的儒家、道家基础和智慧的古人,都要这么长的时间,可见对佛法认识还是很难的。
根据记载,中国人中能证果的从公元五百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才有,六祖慧能以后才遍地开花。这也能看出修行的困难。希望大家发长远的心,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不要停留在粗浅的认识和体验上。
我们再一次感谢明契法师。明契法师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刚刚沿着丝绸之路走过来的,也是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的一条重要道路,玄奘大师也是沿着这条路去印度。虽然那时中国人懂得般若,懂得了佛法的根本的精神,但是也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化身佛有没有心的问题,在唐初佛教界争论得很厉害,而且没有统一的答案。所以玄奘大师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去了印度。公元644年回到长安。至此中国人才从佛法的根本精神到具体的微细的理论认识才真正完全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全部。
《十四届:如何成佛(明契法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