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五屆:托缽生活的要義(明海法師)

  托缽生活的要義

  明海大和尚

  (2007年7月25日上午于文殊閣)

  

  各位比丘、各位沙彌、各位營員:

  今天上午的活動是上街托缽。托缽以前我們在這裏先就出家人托缽乞食的有些內涵給大家介紹一下。釋迦牟尼佛出世說法之後,就有很多的人跟隨他出家修道。他們放棄了世俗的生活方式,在僧團裏修行生活。出家比丘bhiksu,這個詞有叁個意思:第一個意思就是怖魔,恐怖的怖,因爲你出家修行使魔感到害怕;第二是破惡,出家修行就是破除我們身心的惡法;第叁個意思就是乞士(乞討的乞,戰士的士)。所以比丘的本意就是以乞食滋養色身的人,這是比丘的本意。沙彌依比丘僧團而住,其生活方式相同。所以乞食是出家人的本分事,是出家人的正命。這跟世俗的人的價值觀正好相反。世俗的人要通過自己的生産、勞動各種營生去謀取衣食,出家人如果依佛陀的戒律,嚴格地說,出家人如果也去做種種的營生,去買賣,去像世俗人一樣去謀取利益,那麼就是邪逆。而出家人的托缽乞食呢,是他的本分,是他正當的生活方式。不過這個傳統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受到了中國文化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挑戰。中國文化環境裏面,乞討是一件低賤的事。中國漢地它的土壤和它的氣候也不大利于托缽乞食,因爲很多地方春夏秋冬,秋冬之季氣候冷,托著食物回來吃也不可能,會涼。印度在東南亞,因爲天氣炎熱,所以爲乞食創造了好的條件。佛陀比丘托缽乞食的製度,在漢地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後來逐漸被調整適應了中國的國情。但是,作爲出家比丘來說,不要忘記這個本分。那麼這個本分在佛教的修行裏有什麼意義呢?佛經裏講,如來製定比丘出家乞食有叁個意思。第一個,是對治我們對口味的貪著,對食物美味的貪著;第二個,要破除我們的傲慢心,當我們的食物完全依賴于他人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把心中的傲慢降服;第叁個,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和平等心,在街上托缽乞食的時候,不問貧富貴賤,次第而乞。出家的比丘是一個極特殊的,以我們的社會整體來說,是一個極特殊的社會階層,是一個極特殊的社會工作。那麼這個階層,這個工作的人,除了以佛法自我修行,自我淨化之外,同時也以自己的言傳身教,爲世間的人樹立道德的楷模,精神的依怙,淨化心靈的鏡子。從這個意義上說,出家比丘是佛的代表,是佛法的代表。在這個意義上說,出家比丘也是社會大衆修福的對象、福田。因此,他們接受社會大衆衣食的供養和恭敬禮拜。可以這樣講,這樣的社會工作,是高難度的社會工作,它極容易讓人生起傲慢,也容易讓人腐化墮落的。我們知道西藏的小活佛,活佛轉世的製度,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種種的供養恭敬禮拜所包圍。大家想一想,一個普通人的心性,在這種情況下一定會扭曲,會膨脹,但是他們沒有。那麼出家比丘在這個意義上和從小被恭敬被禮拜圍繞的小活佛是一樣的,他在人們心中是神聖的,是一個符號,是個神聖的符號。可是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出家比丘絕大多數也是凡夫啊。本來我們是一個凡夫,一下子進入這樣一個神聖的符號角色,如何保證我們不墮落、不傲慢、不腐化?所以釋迦牟尼佛給出家人製定了乞食,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方便法門。當我們的食物今天吃了明天沒有保障的時候,這一方面會強化我們的心力,另外一方面也降伏我們的傲慢心。所以,在社會大衆跟前,比丘都會變得謙虛。同時,如我前面所說,因爲食物,就是我們要維系色身最重要的物質保證,今天吃了不知道明天的在哪裏,那麼這樣的一種生存狀態是什麼狀態呢?是一種極不確定的狀態。當一個人置身于生存的極不確定的狀態的時候,這是一個極大的壓力。這個極大的壓力,要麼會使他焦躁不安,要麼就會使他全體放下,把自己一切交給因緣。其實,乞食是強化出家人內心的獨立性、內心的心力、內心的放下的最直接的法門。所有的衆生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自我維持延續的本能,因此所有的衆生在內心中都有關于自己未來安排的心,安排吃安排住在哪裏。那麼出家人的生存呢,是置身于沒有安排的境界,沒有安排,不知道。所以這種局面,這種處境,就會極大地強化出家人的獨立性。那麼從現象看正好是一個相反的結果。從現象上看,出家人的生活依賴于在家人,那是依賴性,怎麼會是獨立性呢?徹底的依賴性,徹底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是內心的徹底的獨立。因爲我們只有一天的體驗,所以這種感覺會體驗不到。不過出家師父裏面,包括我們的寺院有許多師父,不攢錢,寺院裏發給他們的零花錢他們也不要,這種修行呢,接近我前面說的乞食。因爲我們關于我們的未來心裏都拿不准,平時我們的一些反應就是像攢錢啊,買房子啊,准備這個那個,這是一個本能的反應。但是,有些師父們他也不積蓄錢財,對自己不做任何安排和儲備,所以在這種行持下呢,他們會有體驗。這種體驗恰恰是無憂,沒有憂,然後無所畏懼。

  關于乞食,我們要以今天來透視。除了前面我說的這幾點,從修行的意義上講,從一個管理學的意義,管理學來看,它是釋迦牟尼佛處理僧團和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的措施。僧團在社會上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擔當著特殊的責任。那麼怎樣保證僧團的純潔,和它相對的封閉性,相對的封閉性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不要讓所有的人,不要讓那些沒有條件的人也進入僧團來。所以,當僧團的生存置身于人類生活的明點,人類生活最極限的時候,這就讓有一些動機不一定純正的人呢,就會離開這個圈子。同時,另外一方面,乞食也能保證僧團每一天都能跟社會發生接觸,在第一時間感知社會大衆的疾苦。因爲他缽中的飲食,讓他知道人民的生活。在乞食中,比丘雖然也有機會和信衆,和社會大衆發生最直接的接觸,因此比丘雖然遠離了世俗的生活,但是他們的衣食住行來源于大衆,所以這種思想和感情上,他們不會脫離社會,不會脫離人民,不會忘本。他們從修行的外在要求上,是極其遠離世俗生活的,而同時在內心呢,又是完全向社會大衆開放的,這是一個高度的辯證,高度的辯證法。就是它在外在的形式是遠離社會大衆的,但是在內心一刻也沒有離開過大衆,向大衆開放,跟大衆發生血肉的聯系。比丘也通過每天的乞食,通過他外在的威儀,他的舉止行爲,將他修行的內在成果展現出來,和大衆分享。當然,比丘除了通過外在的威儀和大衆分享佛法之外,同時在佛陀的時代,比丘乞食的時候也會在這過程中,給信衆簡短說法,開示他們,開啓他們心中的疑惑,幫助他們,安慰他們,撫慰他們的心靈。這是乞食從社會層面來講的一層意義。今天的時代,衆生的問題在于過多的貪求,過多的營求,爲自己謀求占有過多的物質。所以,比丘能夠將乞食的精神內涵展現出來,那麼對社會大衆是一個很大的幫助。

  在佛經裏面講了,菩薩爲了成就十種法而乞食。第一,爲攝受諸有情故。菩薩在乞食中和有情衆生發生接觸,攝受,和他們結緣;第二,爲次第故。乞食培養菩薩的平等心,他不論貧富次第而乞;第叁,爲不疲厭故。一天一天的這樣乞,不疲倦,培養他的耐心;第四,爲知足故。那麼不論乞到什麼食物,不可以挑揀,培養知足心;第五,爲分布故。比丘乞食分成四份,只有一份是自己的,一份要分給其他的同修,一份要布施給鬼神,一份要分給其他貧窮的人;第六,乞食戰勝我們口味的貪著。口味的貪欲也是人類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項;第七,爲知量故。培養菩薩知足的心態;第八,在乞食中,因爲菩薩要收攝六根,所以修行的各種善法會顯現;第九,菩薩在乞食中,爲衆生播種善根,提供了方便;第十,在乞食中,降伏我們的傲慢心,降伏我們對食物的貪著,對布施的人的分別,由此對治我們的我執。這個是佛經裏所說,菩薩以十種法而乞食。

  關于乞食,我本人的研究很膚淺,所以給你們簡單地講這幾點。乞食的時候,我們用的缽叫應量器,這個名字要弄清,缽是個外來詞,是個音譯詞,梵文是Pātra(波多羅)。它的意思叫應量器,這個應量器意思包括兩方面,一個是應自己的量,一個是應法的量。應食物和法兩層意思。在佛經裏,戒律裏也有講托缽的姿勢。托缽的姿勢是用左手托住它,右手護著。但是,考慮到今天你們諸位的缽都小,像我這麼大的缽,這個動做是好作,你們的缽太小了,這樣抱著太不相稱。我們就統一一個姿勢,都這樣用兩只手捧著,就好了。在托缽的過程中也有講,戒律裏面也有講,你不要東張西望。在我們行進的過程中,你們也不要跟布施的人說東道西,拉拉扯扯地說。我們就是慢慢地走,他往裏面放,他往裏面不放,你都不要起這個歡喜和不歡喜的心,不要有心緒的波動。所以在我們的戒律裏有這樣的話,比丘入村落托缽的時候,像蜂采蜜一樣,但取其味去,不壞色與香。我們從世間托缽走過,只是得到食物,其他的任何東西,不留下影像,就是這樣一個要求,大概就是這樣。

  我去年有機會去緬甸,帶一些居士去緬甸。我們有一天早上,從仰光坐轎車向緬甸北部走的時候,那天因爲趕路,起得很早,車開到一個地方,天剛擦亮的時候,我回頭時突然注意到路邊上有一隊比丘,緬甸的比丘。他們光著腳,托著缽,在行進,非常的安靜,只能聽到袈裟的那種沙沙的聲音,讓我們非常感動。于是,我們趕緊在他們的前面停下,我讓那些信衆們去供養他們。一般托缽供養的時候,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前面的人得到的多,後面的人得到的少或者得到的慢,也是考驗你們心念的一個機會。因爲布施的時候,都是從前面迎面來,所以頭幾個人可能得到的多,後面的人呢,可能到他那裏的時候就減弱了,所以這也是一個考驗。現在,在緬甸在泰國這些國家,托缽的傳統基本上保留了下來。我說基本上,也就是說有很多寺院也開始在調整做法,是不是也可以說這是佛法衰弱的一個迹象。

  今天我們出去是分叁隊。我們在托缽的時候,會有服務人員跟隨我們,因爲很多信徒給我們很多的吃的喝的東西,走幾步可能就滿了,所以會有人做後勤工作。我要說的就這麼多了。

  

《十五屆:托缽生活的要義(明海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