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五屆:寺院管理及分工(道智法師)

  寺院管理及分工

  道智法師

  (2007年7月20日上午于普賢閣)

  

  各位營員:

  昨天給大家介紹了禮佛、上殿、過堂禮儀以及應該注意的一些事項。今天給大家講一下寺院的管理部門和寺院裏出家衆的一些分工。寺院裏出家衆是一個僧團,一般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在古代傳統叢林,一般要求有四十八個執事,分工明確,各負其責。現在這個時代主要的分工還在,比較微細的一些職責就不很明確了。

  寺院裏的方丈,“方丈”這個詞來自于《維摩诘經》,維摩诘老長者住的地方就是方丈。方丈就是寺院的住持所居住的地方,一般寺院裏是叫住持,方丈是他的住處。住持是負責寺院所有的事務,比如說法,對常住、出家衆,對信徒引導,做法的指導等。

  住持下面就是所謂的“四大班首”。四大班首是在寺院裏輔佐方丈和尚。如果方丈和尚法務繁忙,沒有時間,那就由四大班首來輔佐方丈,幫助方丈來講法、引導學人。四大班首有首座,首座就是在禅堂裏講開示、講一些儀軌,都是對出家衆。現在因爲寺院裏面信徒很多,所以也對信徒說法,升座說法。首座下面是西堂,西堂也叫西堂首座,然後是後堂、堂主,統稱四大班首。有這幾個職位,每一個職位可以是多人,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在殿堂,在一些活動當中作爲代表,作爲領班。後來的學人,要向他們學習,由他們來引導。四大班首在寺院裏面也是虛職,沒有日常管理的職權,可以提供意見作爲參考。

  班首下面還有八個執事,就是平時負責日常事務。第一單執事是監院,俗稱“當家師”,監院師負責日常管理。我們柏林禅寺有五位監院,有負責財務的,有負責寺院裏工程的,有負責對外弘法的,有負責佛教文化的。監院下面是知客,在寺院裏負責日常接待來往的僧衆、居士、信徒,接人待客在客堂。昨天、前天大家來報到,我們第一站是到客堂,客堂的地方也就是挂單的地方。我們到寺院裏來,一定先要去客堂挂單。單,是指一個人在禅堂裏面要有個單,現在我們說的“單位”也是出于佛教寺院裏的“單”,他的行李很簡單,一肩挑,也指的是他所住的一個位置,一小塊、單位。在禅堂打坐,後面睡覺有一個大屋,所以出家衆首先一定到客堂裏挂單。知客師負責來往僧衆,負責挂單,接待信徒,在知客下一個是僧值,在寺院管理上相當于警察,哪裏有不如法、不規矩的地方,他就負責講規矩、講威儀。寺院裏威儀、規矩,都由僧值師父來說。再就是維那,在寺院裏面負責禅堂,也是負責教授儀軌,由維那教授儀軌、規矩,還負責殿堂的佛事法務這一塊。叢林裏面有“叁綱”,就是叁種師父的綱:班首師父是講法之綱,維那師是講規矩之綱,典座師是調理飲食之綱。叢林裏叁綱,班首師是講規矩,維那師是行規矩,大家就按規矩這樣去做。維那師下面是衣缽師主持方丈寮的工作,相當于現在的辦公室主任一樣,方丈和尚有客人接待,通過衣缽師安排。過去方丈下面有八位侍者,衣缽師就是統一管理八位侍者,負責方丈的日常生活起居,分工比較明確。衣缽師也負責寺院全部的莊嚴法器,像我們這裏大家可以看見,有些殿堂,桌子上放著的法器都統一由衣缽師來管理,衣缽師是在方丈寮主持事務。

  寺院裏還有四大寮口。方丈寮,即衣缽寮;再一寮口是庫房寮,包括柴米油鹽,經濟日常收入支出,全部由庫房管理,所以當家師一般住在庫房裏;再有一個寮口是客堂,接待信衆;再一個寮口就是禅堂,是一個大的寮口,寺院的規矩主要是在禅堂,外面的規矩很少,禅堂裏的規矩是相當複雜細致的。這些規矩都是由開悟的祖師大德定下來的,是引導學人如何修行,按這條道路去走,循規蹈矩去做,對學人是非常有幫助的。衣缽師再下是典座,典座師負責調理飲食,我們吃飯一日叁餐都是由典座師調理。再一個就是寮元,寮元師父是負責安單,出家衆來挂單,登記由客堂領送到寮元師那裏,負責安排住的地方。我們現在的寮元師安排住處,主要是安排接待僧衆;來往的在家信徒,現在是由雲水樓服務處的居士來安排。寺院還有副寺,相當于副監院,也就是管財務這一塊,一個是出納,一個是會計。寺院裏主要是這幾位執事來負責日常這些工作。各個部門由監院統一的負責管理,各部門各負其責,監院中間去協調,有大的事情通過方丈,方丈和尚可以召集寺院裏主要執事開會。所以寺院裏面不是一個人能做主的,一些事情都是要大家出意見的。有些非常小的事情各部門各負其責,大的事情都要統一召集大家商量,然後決定。寺院的執事的分工比較明確。

  再一個,在一個寺院裏面,出家衆穿的衣服顔色不一樣,有的人很調皮地問,是不是穿衣服的樣子、顔色有職位的區別,等級有差別?其實,樣子都是一個樣子,顔色一般有黃色、黑色、咖啡色、灰色。出家衣叫染衣,我們是剃發染衣,就是衣服顔色不是很鮮豔,不是很好的,在佛陀時代都是去找一些死人的屍體的衣服。我們現在衣服拿來穿以後,按照我們佛教的戒律,在不明顯的地方用墨汁染一下,破這個好相,如果很好,你心裏就會貪染這些。我們現在的長衫,前面有很多的條紋,有的說是代表善財童子的五十叁參。我們穿的短衫,是太虛大師所改革的,我們就稱它“太虛裝”,相當于便服一樣。只要出了房間就得穿長衫,不可以穿短褂,要穿長衫出門。上殿要穿海青,俗稱袍子。海青是一種鳥,它的翅膀很大,相當于原來的漢代的服裝,原來這個袖子是開口的。我們看到電視裏的服裝是開口的,不是縫起來的。梁武帝有一個皇後誹謗佛教,梁武帝本人是很恭敬佛教的,志公禅師是個開悟的人,皇後要看看志公禅師的道行到底有多深,就請志公禅師率領弟子來應齋,她的包子是肉餡的,看這個禅師吃不吃。志公禅師打坐入定就得到這個信息,就告訴他的徒衆,把這個海青的袖子縫合起來,裏面帶幾個饅頭,進宮時就吃自己帶的饅頭,把肉包子裝在海青的袖子裏。一般上殿、誦經、一些大的活動時穿海青,一般也是尊重老傳統,老的叢林裏灰色、灰布色,現在有咖啡色、有黑色、有黃色的海青。平時住持上殿穿著黃色海青,聽師父講,八十年代初,文革剛過,與南傳佛教開始往來,因爲南傳佛教的衣服是黃色或紅色,一般黃色居多,我們國家都是粗布的,非常舊的。當時會長趙樸初老先生,也要負責接待的師父穿黃色的海青。所以慢慢地寺院裏有黃色的海青,有大的活動,比如講經,大的法會,住持師父都是穿黃色的海青。海青演變成上殿的服裝了。我們平時上殿還要搭一件衣——袈裟,也叫七衣,搭七衣上殿。五衣呢,也叫勞作衣,是勞動時穿的,因爲很不方便,但是現在有的寺院還是按佛陀所製定的穿著。福建的潛興寺學戒律的道場,還是按照律儀去做。再一個衣就是大衣,就是祖衣,條格非常小。我們現在看到這件衣,一塊一塊的,像南方的梯田一樣,所以出家衆的衣服也叫福田衣。佛陀看到這個田相,就告訴阿難,怎麼樣按照這個田相去製作衣服,阿難領會佛陀的意思,回去就做。大衣呢,在寺院裏面住持上殿時穿。我們寺院的老和尚、大和尚搭的衣,都是咖啡色、棕黃色的,這都是虛老的家風,因爲我們老和尚是虛老的弟子,繼承老和尚的家風。祖衣紅色的,一般都是皇帝賜的紫衣,所以聽老和尚講虛老沒有搭過紅衣,但是虛老賜給老和尚一件紅衣,老和尚在1991年傳戒時搭過一次。所以我們繼承虛老的家風,不搭紅衣。我們大家看到,搭衣上殿,不是紅色的,黃色也就是不像紅色那麼的高貴,而用黃色、咖啡色。我們平時在寺院做法事的時候,代替方丈的法師也可以搭著祖衣。

  再一個就是寺院裏,我們看見師父、大和尚挂念珠,這個挂念珠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一般就是一百零八顆,一百零八顆居多,佛陀專門講了一部關于念珠的《念珠功德經》,菩提子的念珠是功德最大的。一百零八顆念珠,代表一百零八種煩惱,念珠好比我們的煩惱,中間有一根線,代表佛法,用佛法智慧去解決這個煩惱。一般的念珠也叫數珠,念佛、持咒用來記數。我們在寺院裏挂念珠,不是隨便拿去挂。一般住持、退居老和尚、當家師父、知客師父可以挂念珠。還是有講究,我們看,像我們大和尚有一個很長的花,編起來在後邊,大和尚和老和尚挂念珠穗子在後面,寺院裏的知客挂在左肩,當家師挂右肩,這個可以看到職位,一般清衆是不挂的。長念珠都是在房間裏自己念佛用的,平時一般拿一小的手珠用。長念珠經常念佛的時候用,經常念佛念咒,所以有很大的加持力。念珠也是一種法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