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六屆:禅茶一日 二(遊祥州教授)▪P9

  ..續本文上一頁茶這個事情,是非常神聖的。所以茶、人、禅這些都應該用一個非常平等尊重的方式來進行。

  這個茶要談的東西還是太多了,我想時間真的是不夠了。我們明傑法師特別給了我這個多一個半小時,我們同學問的問題,這麼多。如果不回答同學的問題,覺得是太對不起大家,所以我跟大和尚做了一個分工,有些我回答不了的問題就請大和尚回答。

  明海大和尚: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第一個問題:到底是禅茶,還是茶禅?都可以。

  第二個:茶與禅或禅與茶的關系。

  從你提問題到現在已經過去好長時間了,遊老師也講了很多,相信你應該很明白了。

  第叁個問題:佛陀時代,有無喝茶的講究?

  在我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裏面,好像佛陀時代,沒有在佛經、佛教文獻上看到佛陀關于喝茶的開示,但是我知道佛陀關于如何穿衣、如何走路、如何吃飯、生病的時候怎麼辦、上廁所應該怎麼上。這有些剛才遊老師也講了。

  第四:如何理解妙玉,括號紅樓夢中,對喝茶的解釋,她說:“一杯爲品,兩杯爲飲,叁杯是牛飲”,所以看來不能超過叁杯。

  遊祥州教授:我想,剛好有一篇論文,剛好可以補充剛才師父所回答的,就是我對禅茶的教學,基本上歸納成四句話,就是“正念分明是根本,趣味儀軌基本功”,就是說要修禅茶,正念分明的功夫這是最基本的,這是明相應觸;然後你要注意到它的趣味性,注意到它的儀軌,因爲沒有儀軌就會亂掉,泡茶有基本功——水溫哪、茶量呀,還有泡茶的時間哪,這些都有關系,而且每一種茶有不同的茶性;“身教境教易簡行”身教非常重要,境教,環境也很重要,最好用簡易的方式來進行;“全茶是禅當下覺”,這就是我應當回答,到底是茶禅還是禅茶。這四句話的架構就是:正念分明是茶禅的根本原理,而趣味、儀軌跟基本功是茶禅入門的叁個要素,身教跟境教是最有效的善巧方便,簡易泡茶法在茶禅教學上是最容易上手的入門泡茶法,但是這些都還在相上做功夫罷了。

  茶禅的真實內在功夫只有六個字,就是“如實覺知當下”,也就是明相應觸與當下一切境界。什麼叫全茶是禅呢?就是強調在行茶過程裏處處都是禅,所以一道茶泡下來,從倒茶、供茶到品茶全茶是禅。我在全茶是禅所以能夠落實,就是因爲在這個尋常的過程裏,你每一個當下都保持著如實覺知當下,所以叫當下覺。

  不過全茶是禅只是說到一半,還要加上一句意思才能完成,那就是全禅是茶。所以一個茶事進行的過程裏,只要走入正念分明的功夫,整個禅的境界,就在泡這杯茶,品這杯茶的當下,完完全全的展現出來了。所以這個時候,已經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形式來做禅的方便,所以茶與禅在這個地方,一味、一法、一時、一境、一心、一意,當下就沒有差別,這就是和、靜、清、寂,這就是無念、無住、無相。

  我有叁篇論文放在師父這邊請師父指正,如果同學們有興趣,文章可以放在網絡上面,讓同學來閱,好不好?同學們,今天講的只是個大概,有些是文字上不能表達的,那麼我想可以上網去看這叁篇文章,一個專講明相應觸。(明海大和尚插話:上柏林寺的網,你們就搜索柏林禅寺。)

  遊祥州教授:師父,這個問題是大一點的問題,請師父來答複。

  明海大和尚:本來是考官成了考生了!

  第一個問題:客觀上茶有好壞之分,而佛沒有分別之心,我們應如何面對其中的矛盾?究竟該不該去分別?

  分別有兩種:第一種就是自我爲中心的,比如,以貪嗔癡無明驅動的那種;第二種就是剛才遊老師講的,與明相應觸,觀照的。你用的好壞這個詞不是太准確,好壞應該就是個判斷,那確實是一個分別,是個自我爲中心的分別。在喝茶中,那一種與明相應觸的觀照,喝茶中那種覺知和觀照,遠比你這概念判斷的好與壞要來得更直接、更細膩、更全面。簡單來說,就是你知道什麼是什麼,至于你說是好是壞,那就是另外一層判斷了。

  第二個問題:“闡釋一些禅詩”,這還是一個專業的題目,需要遊老師再講一次課。

  遊祥州教授:師父,這個問題也很麻煩。(又遞過一張紙條)

  明海大和尚:(念營員問題)“爲什麼要開悟?多累呀!”

  你終于開悟了。你開悟什麼了呢?你知道人生還有累和不累,如果你知道這個,你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了。

  遊老師帶我們學習和體會了一天的禅茶一味,他很客氣,說是讓我打分,禅茶一味這個考題是誰出的?是釋迦牟尼佛,是趙州祖師,所以說只有釋迦牟尼佛、趙州祖師才有資格打這個分數。我今天實際上和大家一樣,我們大家,包括我們在內和遊老師也一樣,我們都是禅茶一味的考題之下的考生。經過這一天的學習,我感覺我跟大家一樣很幸運,在我們正要回答這個考題之前,有一個老師給我們做了輔導,告訴了我們怎麼去答這個題目,我們可以抄在紙條上,到時候——考試那個詞叫什麼?就是進考場的時候帶個條子進去,(遊教授插話:夾帶)哦,夾帶,所以我們遊老師,給我們考試的這個輔導,我個人是非常受用的,我相信有他這樣的一個輔導,我們諸位在答這個題的時候,一定能夠答滿分。在聽了遊老師的“禅茶一味”以後我的感想是什麼呢?禅茶一味,我們實際上說茶,去體驗禅。遊老師這個講課,讓我想起佛教裏面經常講的一句話:“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華嚴經》裏面講:你把一粒微塵——微塵很小啊,你把一粒微塵剖開,裏面有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這麼多的經卷,經卷是代詞,就是指的法義。

  今天遊老師暢談一片茶葉,給我們剖開了、展開了,應該說他還沒有完全展開,這一天是不夠的,所以諸位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生活中的一片茶葉展開了,就是佛法,就是生命之道。我們生命中,像這樣的微塵,這樣的花,這樣的葉,何其多也!我們要步入佛法這道門,也是處處都有。不過對于我們中國人,對東方人,在以茶的特殊的性格來說,這條路確實有其特別之處,以至于我們喝的茶葉,沒准是哪一位菩薩的化身呢。有一個同學說,這菩薩也夠難受的,被我們給喝下去了,還要用水煮,開水燙,之後的話,就被人扔掉。但是菩薩的精神就是這樣,他願意被我們吃到肚子裏,願意走這樣一條路。所以茶禅這個道是特別值得留意的,特別在我們中國,它成爲我們文化傳承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時至今日,剛才那個營員提到他是學環保的,遊老師今天講到茶禅中,也提到環保的形勢,所以裏面可以引起我們很多的創造性的想法、做法,這是一法——就是一個微塵生出無量的微塵,生出無量的法來。由此我們要體會到,它最終是要落實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茶和禅不二,它也昭示了生活和禅不二,生活的內涵太多了——吃飯、睡覺、穿衣……,遊老師爲了讓我們明白,把生活中我們最容易忽略的那一部分,今天還提出來和茶相提並論。你們好好參一下,如何這樣“執其兩端而扣”,你們就會體驗得深一點。所以我們的生活,就是六根六塵,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心經》裏面說這些詞,一定要把生活對上號。就是要在六根六塵的接觸中,就是要在六塵中去悟這個道,也是要在六塵中去轉*輪——等你悟了以後,等你明白了——你再用六塵去轉*輪,去度衆生,這個是我今天聽了這個課的感想,作爲一張卷子交給輔導老師,請他給我打分。

  明傑法師:感謝遊教授今天主持的禅茶一日,也感謝明海大和尚最後給禅茶一日所畫的句號。

  今天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活動,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今天大家六根具用,一般的講座只到眼見耳聞,而今天我們又多了鼻嗅茶香,舌啖茶味。無論如何,大家今天喝了很多的茶,你們喝出味道來了嗎?(營員:喝到了)

  那麼喝完茶之後該做什麼?吃飯去。

  好,再次感謝遊祥州教授。

  

《十六屆:禅茶一日 二(遊祥州教授)》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