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授叁皈五戒答疑
明基法師
(7月25日下午于普賢閣)
明基法師:好像同學們還有很多的問題。五點鍾我們正式開始叁皈五戒儀式。還有二十分鍾,有問題的同學請問。
營員一(女):我想問一下,如果我沒有受五戒,但是生活中我都是這樣做的,它的功德是不是相同?
明基法師:不同。
營員一(女):有什麼不同呢?
明基法師:我們在生活中按照五戒來要求自己,它所緣的善法只是你當下針對的那個事實。好像你放生,在市場買一只兔子,原來它的結果是要被人吃掉的,你買下它,然後把它放到山裏邊,希望它能夠終老。那你的善法只是針對這一只兔子結的善緣。而我們受了戒,持戒的每一天,善法都在增長。爲什麼呢?因爲受戒以後業力所緣的那個境——就是對象,是整個宇宙的所有的生命,你都不去斷它們的壽,所緣的境是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世界的生命,你都不去傷害,所以那個的功德跟我們不受戒是不一樣的。
營員二(男):法師您好!我想問兩個問題,一個是,受叁皈五戒是修般若智慧的前提條件嗎?第二個,受了不殺生戒之後,是不是不能沾葷腥?
明基法師: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受五戒是可以吃叁淨肉的,就是你可以沾這個腥。在南傳佛教來說,因爲出家人是托缽行乞,化到什麼就吃什麼,可以吃魚,吃一切動物的肉,你化到什麼都可以吃。但我們漢傳佛教,它屬于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度一切衆生,吃肉是傷害我們的慈悲心。因爲從無盡生命這個角度來講,所有的衆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所以在菩薩戒裏邊是不允許再吃肉的,在《楞嚴經》裏邊也講不食衆生肉。在漢地,漢傳佛教就形成了這樣約定俗成的規定。我說一下這個差別:如果在南傳佛教,出家人晚上吃飯,那簡直就不是和尚了,但是早飯、中飯吃肉沒關系;但到了漢傳佛教,你作爲出家人吃肉是絕對不允許的,因爲我們受的戒是菩薩戒,但是你晚上吃飯是可以的,這就形成了差別。
再有第一個問題,叁皈五戒。你進大學爲什麼給你發一個證書呢?乃至于要有個入學儀式、畢業儀式,我們種種的儀式特別特別多,它是你的身份或者人生進程的一個認可、認同。通過這個外在形式的認同,是爲了幫助你完成內心的認可,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什麼呢?叁皈也屬于戒,還要盡形壽。形壽就是這一生,這一期的生命。我們這個形體、這個壽命皈依的是佛,你是把佛作爲自己人生的榜樣,像他那樣覺悟自己的人生。皈依:皈投,依靠。佛,也就是覺。不僅僅是外在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真正要皈依的是我們的自性叁寶。
但是爲什麼說皈依叁寶也是戒呢?在皈依的時候,要做一個觀想,不僅僅是說“我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你要觀想整個自己身心裏面——其實整個法界就是我們本來的真心,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這個你想不到的話可以觀想整個宇宙,你想宇宙的時候,這個宇宙是不是在我們心裏邊?離開我們當下這個心的緣念沒有?沒有。整個宇宙的這個叁皈依戒法,在我們的心裏啓動,就是發動起來;第二次說的時候,你觀想它如雲如蓋地聚集在我們的頭頂,你可以想它最光明、最吉祥,就是無量無邊的這些已經解脫了煩惱的聖人的信息、佛法僧都沒有離開我們當下的心。法,即一切存在的實相。僧就是清淨的意思。我們能夠不再攀緣不再執著,心裏當然就會清淨。一切證得果的聖人,都是我們的同學、伴侶,都是我們志同道合的朋友,都在提攜我們、加持我們、護佑我們,像觀音菩薩、羅漢等等。既然生命無限,佛菩薩就絕對存在。在第叁次說的時候,它會從我們的頂門百會穴,進入到我們身心的每一個角落,充滿我們的全身。做這樣的一個觀想,它不是在打妄想。所謂真妄不二,打妄想也沒有離開我們這個真心。
受五戒的時候說“盡形壽”——“盡形壽,不殺生,是優婆塞優婆夷戒,汝今能持否?”你答:“能持。”以下五條回答的時候,也都是這樣觀想。你這樣回答、這樣觀想是什麼呢?那是你的諾言、你的誓言、你對自己的承諾,我們要以願力來引領自己的行爲。我們有了這個發自內心的願之後,你的行爲一定會依自己的這個願,而去落實。遇到蚊子叮你的時候,你如果說受了這個不殺生戒,你絕對不會有那種下意識的行爲就拍死它,你會做個供養,是吧?如果你受不了,慈悲心還沒能夠真正發起,你把它吹走,或者支個蚊帳。這就說明什麼呢?原來的那些下意識的行爲,就轉了,處理的方式就轉變了,再以此推廣到其他的事情。
我們受了叁皈依戒。比如說第一條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就像有句話說的:“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世間糟粕書”。其實就是什麼呢?行八正道。盡形壽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盡形壽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盡形壽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衆。這裏講的是皈依,不是說不允許你去接觸。等我們有了能力,我們還要去度化他、去幫助他。大家注意皈依的這個依,把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作爲我們的方向和目標。
爲什麼講這個無濁的戒體呢?大家體會一下,就是說,通過自己的發誓,你在心裏邊對叁寶就有了認同,以至于持戒的時候,還是舉蚊子叮咬我們這個例子,你馬上就會自我認同,我是已經受了五戒的佛弟子,就不會像原來那樣拍死它,就這麼簡單。心裏面會生起防範,自然的防範。皈依受戒,有戒法、戒體、戒形、戒相。戒法就是我們受的不殺生等戒;戒體就是遇到境界一定會去遵守的那個心裏的行爲規範、心裏的那個信念或者說我們的誓言,自然會去遵守。戒體,它有一個體,本體的體;戒行就是我們遇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在行爲上按五戒的要求做;戒相,就是你按照戒律去做所産生的外在形象。它是把整個的一個事情進行分類,講的都是一個事情。詳細的大家皈依以後可以具體地來學習、體會。
下邊哪位營員還有問題?
營員叁(男):法師您好!我參加過很多次叁皈五戒的法會,但是很少有人提到第叁個“邪淫戒”的問題,大家可能覺得提這個問題難以啓齒,我就代大家提問一下。因爲是師父們、出家人正淫、邪淫都是不可以的;在家居士如果已經結婚了,受叁皈五戒不邪淫,但是是可以正淫的。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還沒有結婚,如果持這條戒的話,它的功德是不是和出家人的功德一樣?如果是我的話,我只能做到不邪淫,但是我把正淫也戒掉的話,那功德是不是超過師父的?
明基法師:首先,出家人所受的戒,不淫欲,爲什麼呢?我們在座的有沒有看過《楞嚴經》的同學?《楞嚴經》裏邊講,一切的戒律其實都是從這個根本的五戒展開的,也就是說出家人的志向是要出離這個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楞嚴經》裏邊講“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殺心不除,塵不可出;妄心不除,塵不可出;偷心不除,塵不可出”這四種清淨明誨。所以出家人受戒,有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五百條戒。剛才也講了,戒律的功德是什麼?它所緣的境,是整個法界。當我們在家受不邪淫戒之後,就他受的這個戒律來講,還是在這個範圍。但是你如果跟出家人一樣受的《梵網經》的菩薩戒,那就是什麼呢?不淫欲。從這一條來講,他跟出家人受的菩薩戒是一樣的——《梵網經》菩薩戒,那功德也是一樣的。
營員叁(男):第二個問題不飲酒戒,如果說我很有覺知力地去品酒的話,算不算破戒?
明基法師:品酒也不行,因爲飲酒是令人智昏的。我們學佛本來就是要做自己的主人,讓自己的定力越來越強,是吧?你看酗酒的人,他所有的一切都廢棄了,整個人就廢了。菩薩戒裏邊就講,你如果把酒器遞給別人,後五百世都不能當人。說句題外話,受菩薩戒以後,因爲你是菩薩,你是要度衆生的,你發的是這個願,修的是這個行,但是你還是傷害衆生,那果報就更嚴重了。
營員叁(男):第叁個問題,還是關于那個邪淫戒的問題。如果說婚前發生關系的話,那算是屬于邪淫嗎?如果是受不邪淫戒的話,現在已經結婚了,婚前發生的關系怎麼算呢?
明基法師:戒律方面,它的界定很嚴格,但是其關鍵還在于自己的心。你心裏是怎麼想的?是不是把他或她當成你一生唯一的伴侶?結婚是一個認同的形式,登記辦證,舉行一個婚禮儀式。一般我們說法律認同的,就是你要辦證就認同。但最關鍵的還是你的心裏,是如何來認識這件事的,一切要從心上論。
在佛陀製定戒律的時候,在自我修養這方面,要求很高,要求很多,佛製定的戒律也是有相應的社會環境的。但像現在很多都是在一起生活多少年,都不辦結婚證的,所謂的社會開放了之後,社會風氣發生了變化。但是,關鍵的關鍵還是在剛才所提到的,你心裏邊是怎樣想的。
營員四(女):我是受了五戒的,但有時不小心喝了酒。我想問一下,是我受過戒比沒受戒産生更好的果報呢,還是受過戒比沒受戒産生更壞的果報呢?
明基法師:前面的四條戒,不殺生、不盜竊、不邪淫、不妄語,它們屬于性戒,性戒簡單地說就是本性就是惡的。所以你無論受戒不受戒,做了都違背善法。酒戒呢,它是屬于遮戒。遮,遮止之意。遮戒指對輕罪之禁戒,是佛陀因事、因地所製之戒,通常較性戒爲輕,即一般社會不認爲罪惡,而佛教爲防止世人譏嫌,避免由此引發其他犯罪,故製此戒。
你說,自己不小心喝了酒,從戒律上說,它不是性戒,它沒有前面的過失。比如,你拍死一個蚊子,那蚊子如果記仇的話,等它變成人的時候,總要追殺你,到另外一個時空交叉點就會要你命,這個就是前生、今生、後世。我們無論是受這個戒還是不受這個戒,都有這樣一個因果關系。如果是喝酒的話,它沒有前面說的罪,但是它有犯戒的罪。首先是自己對這個戒律不夠尊重,對自己的行爲不夠尊重,因爲你已經發了這個誓言,你違背了這個誓言,當然就會有相應的一種因果關系。
但是,在大乘佛法裏,一切的過失都通忏悔。爲什麼呢?如果我們犯了戒不能忏悔的話,就意味著什麼呢?你永遠成不了佛,對不對?因爲罪業本空啊。“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當你心不空,執著未除,以爲就隨便辦壞事兒啦,辦壞事就會下地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定是這樣的。
我們今天有因緣坐在佛前,乃至于禮佛叁拜,《妙法蓮華經》中講:“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乃至于小低頭,一合掌,皆共成佛道。”我們在佛前受戒,所有人都能成佛,時間長短就不知道了,全在于自己努力不努力、精進不精進。說這麼多,還是回到你這個問題上。如果不小心,自己盡量小心,因爲自己既然發了這個誓,如果違背了這個誓言呢,你自己會很難受,傷害自己的自信心。所以要信守承諾。
一方面,我們遵守戒律;另一方面,如果犯了戒,要忏悔,不要再犯,忏悔則安樂,不二過嘛。佛說有兩種人可以稱爲善人,一種是從來不犯戒律的人,第二種則是犯了錯可以改正的人。不知道這麼說,有沒有解除你心裏的疑惑?
營員五(女):師父,我想問一下,在這皈依以後,可以修小乘果嗎?
明基法師:大家要對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小乘佛法稱爲共道。你看我們也受比丘戒,比丘戒是小乘的聲聞乘的戒律,同時我們也受大乘的菩薩戒。在整個佛法看來,苦集滅道都是我們需要共同修習的。但是小乘和大乘的一個根本差別是:小乘證到羅漢他就不再來這個娑婆世界了,雖然不再來這個娑婆世界,但是煩惱還沒有斷盡,還沒有成佛;大乘佛法,它是盡未來際修菩薩行,六度萬行,度盡一切衆生,也就是斷除我們心裏的一切煩惱,然後圓滿成佛。所以,他這個發心是“不住此岸”,此岸是什麼呢?是生死的煩惱;“不住彼岸”,彼岸是什麼呢?是涅槃的寂靜。在生與死的長河中,去度無量無邊的衆生,一次一次來到我們叁界之中,來幫助我們,做衆生的不請之友,無條件地幫助在六道中輪回的衆生,這是菩薩的精神。
下面進行叁皈五戒儀式。
(叁皈五戒儀軌略)
明基法師:恭喜各位同學正式成爲叁寶弟子,今天這一時刻,開啓了我們一個新的生命——法身慧命!恭喜各位,阿彌陀佛!
全體營員:阿彌陀佛!(長時間熱烈鼓掌)
《十八屆:傳授叁皈五戒答疑(明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