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真實意義
開願法師
今天我們歡聚一堂,這個因緣非常殊勝,因爲這一天意義不一般,稱爲“佛歡喜日”,“諸佛歡喜日”。我們有所耳聞,都知道這一天的來曆,非常重要,非常有價值,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來源于報母恩,來源于我們佛門弟子對父母的孝道,大孝感動天地。父母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恩德都非常大。一個普通人,父母對你的恩德很大;一個聖人、一個很有作爲的人,即使與父母的關系很平淡,或者父母是很平凡的人,如果沒有父母,你的豐功偉業從哪裏來?根源在于父母。所以佛門當中第一條教導我們孝養父母。
真正的孝是分爲很多種的,父母沒有了吃、沒有了穿,我們盡能力供應父母吃、穿、用,這叫孝心,這叫養父母之身,養父母的身體,有這個條件就能做得到。我們踏上社會,進入了生活的角色,不讓父母操心,能夠讓父母因爲有你心裏非常安穩,你在任何一個地方父母都非常放心,知道你會對社會有貢獻,你的人生充滿了價值和意義,你說你父母的心多麼愉悅!這叫養父母的心。還有一個養父母的志,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鳳,這是父母對兒女的期望,志向。我們能夠按照父母的教誨去學習,去做人,完成志向,這叫養父母之志。
在我們佛門當中講大孝,就像我們常常讀誦的《地藏菩薩本願經》一樣,婆羅門女、光目女。她知道母親生前不信因果造了種種的孽,宇宙本來有一個自然的規矩,沒有任何一個人能逃越得掉。她深知母親的所作所爲一定感應了業果,很痛苦,所以她能夠虔誠地念佛,虔誠地修行,最終把她母親從苦難當中超越出來,這叫大孝。不但做到了養父母的身,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而且拯救了父母的法身慧命,這是佛門裏的大孝。包括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在哪裏講的?在忉利天宮,爲誰講的?爲他母親,“爲母說法”。佛門也同樣非常注重孝道。
佛降生到我們這個世間,佛的母親非常偉大,她能生一個佛子來教化普度天下一切衆生,這個功德福報太大了,人間這個福報沒有辦法來享受,因爲福報太大了,超越人間,就被忉利天主----我們中國民間所講的玉皇大帝迎請到天上享天福去,生天了。當佛陀在我們這個世間弘法將要圓滿的時候,帝釋天主來祈請佛陀說:過去的五佛弘法圓滿,都要上升天空,爲母說法,報母恩,你也不能例外。因此釋迦如來到忉利天宮的善法堂,爲末法衆生宣講了《地藏菩薩本願經》。這部經就是告誡我們如何孝養父母,告訴我們在這個世間,如何真正的趨吉避凶,所以意義非常的殊勝。
我們要明了,孝道無處不在,佛以身作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經典《佛說盂蘭盆經》,同樣是佛門裏的一部孝經。教導我們作爲佛弟子,如何盡到我們對父母的感恩之心,甚至擴大到對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這種懷念、報恩之情。我們今天要學習《盂蘭盆經》,拯救七世的父母。七不是數字,是代表我們有多大的真誠心。你有多大的願力就可以與你累生累世的家親眷屬感應道交,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才是真的。
佛當年在祗樹給孤獨園講經弘法,度無量衆生,講了許多經典,最著名的《佛說阿彌陀經》,也是在祗樹園講的。佛法在我們這個世間,不過于讓一切衆生都能夠離苦得樂,來解決大家的苦難,解決大家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都是苦難重重,障緣多多,需要無量的智慧來解決我們無量的煩惱。
佛爲我們開啓無量的智慧,沒有別的意思,就是來對治我們的業障。所謂的業障,是我們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錯誤了,起心動念扭曲了,所以很痛苦。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沒有覺悟,執著很多,那生活的環境、境界就非常痛苦。唯有佛法爲我們的生命注入了無量的智慧,注入了無量的覺悟,恢複到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才沒有痛苦。否則,好日子雖然有,不多,煩心事太多了。煩心事來源于什麼地方?來源于我們不覺悟,來源于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現象沒有看清楚,所以造成每一個人在這個生命的循環當中,遭遇許許多多不應該有的苦難和障礙。
當年佛陀在我們這個世間的時候,身邊弟子都是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能力。其中目犍連尊者,是佛的十大弟子當中神通第一,度化無量的衆生,功德不可思議。在《佛陀傳記》裏我們可以看到,佛弟子不僅僅看待他現前的父母有一顆真誠的孝心,而且他用這個心感化無量無邊的衆生走上覺悟的道路,功德很大。但是看到了自己的母親,這一世的生身父母,由于生前造作了種種的障礙,種種的業力,失掉人身以後,墮入到餓鬼道沒有東西吃,非常痛苦,于心不忍,就想辦法來幫助自己的母親。目犍連用自己的缽,盛飯的這個器具,盛了一缽飯來供養他的母親。他母親拿著這個飯往嘴裏吃,還沒有到嘴邊,飯食就變成了灰炭,被燒焦了沒辦法吃。我們看這是一缽飯,到她業力變現的過程當中就變成了火炭,這是衆業所感。所謂衆業所感,是由于她的嗔恨,由于她生前這種貪婪,凝聚成業果感應到餓鬼道,沒東西吃。嗔恨是火,就把這個飯食全燒了。目犍連尊者看到這個現象很痛苦,回去到祗樹給孤獨園精舍,問釋迦牟尼佛什麼原因造成的,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所以才有了我們今天這個目犍連救母的盂蘭盆法會。大家的力量,叁寶的力量來拯救他的母親,讓他母親能夠超越到善道,離開苦難。
佛告訴我們,即使目犍連尊者修了如此大的功德和福報,但還是不能給他的母親,各人修各人得,因果絲毫不爽。能給的是福報,借著佛陀的力量,把他母親超升到善道,這是福報。能不能超越六道輪回呢?要他母親自己覺悟、自己修才可以的。由此我們就要明白,佛菩薩的功德是給我們指引方向,給我們在修行的路上做鋪墊的基礎。至于道路,所謂的菩提大道,誰走出來的呢?自己走出來的。
佛是一步一步修成的,我們衆生之所以是衆生,是我們自身的修爲、自身的境界沒有提升上去而已。佛能不能幫我們提升呢?能。怎麼提升呢?佛教導我們的方法,佛教導我們的理論,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就提升了,就超越了,這是佛對我們無量的加持,佛對我們慈悲的佛光普照。如果我們是一個逆反的心理,對佛菩薩的教誨不能接受,反而有對立,那就很不容易成就。
佛法是探討我們人生的真相,是探討一切萬事萬物的真相,每一個人都應該明白的真相。我們爲什麼不明白?佛告訴我們有無明,無明把我們障住了。無明是什麼呢?業障。業障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這顆妄動的心,把我們給害慘了。心一動,緊跟著就是分別,這個是好的,那個是壞的,這個是我喜歡的,那個是我討厭的。討厭的遇到了,就痛苦起來了,非常痛苦;歡喜的遇到了,卻不能長久。萬事萬物遵循成住壞空的規律,你的歡喜越大,將來的痛苦是成正比的,執著心把我們給害苦了。
那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呢?佛告訴我們,人的一生如是因如是果。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我們默默地去付出,默默地去面對,默默地去做,那將來的果報會越來越好。有的人很憤恨地說,自己一生沒有做壞事,也是個好人,還做了許多好事,一生怎麼那麼不順?那麼痛苦?這種抱怨的人很多。有這個抱怨心就說明你已經被外界轉了,你做善事是有企圖有目的的,這是錯誤的!我們去做善事命運會不會變好呢?一定會變好的!會不會有障礙呢?會不會還有不順的事呢?一定也會有。爲什麼會有呢?因爲從今天開始我們斷惡修善了,只做好事不做壞事了,但是過去種的惡因還沒有消除,不能說現在剛做叁天的善事就把過去無量劫的業障,無量劫的業緣果報都化解了,哪有那麼簡單的道理!
過去種種的惡因、惡果不要去理會,我們從今天開始想善的、做善的,幫助別人,惡業、逆緣來了報掉了,一次比一次少,一次比一次輕,久而久之把我們善的一面、善的因補足了,人生就美滿了,就幸福了。你如果還怨天尤人下去就不行,會苦難當中再加上苦難,把自己封閉起來;或者是自己的妄念錯悟了宇宙真相,感覺沒有因果,自己做善事沒得好報嘛!你看那個人做惡事了運氣還挺好的?我們的眼光太短了,我們所能看到的這個頻率太短。這個人現在在做惡事卻福報很大,我們不知道他過去做多少好事啊!就好象我們今天同聚在一起都在念佛,都在修行,每一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每一個人的受用不一樣。爲什麼呢?我們在沒有進佛堂念佛之前,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做法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的,如果平時有修行功底的,對佛教有正確認識的,那得到的就很受用;一些剛剛入佛門的,摸不清楚到底在幹什麼,對佛教不了解的,這個受用就很少了。每個人的受用不一樣,這叫共業裏面有別業。別業就是我們平時積累的這個因不相同。今天我們聚在一起,他念一個小時的佛,你也念一個小時的佛,你們得到的受用決定不一樣。這個人念一個小時的佛很受用,人家過去就種這個因了,這個因很好;那個人念了佛了還生煩惱,還很痛苦,也是有因果,通過這件事情我們就明了了,因果也就是這個道理!
這些現象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明白以後如何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如何來面對我們的言語思想,這個就重要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提升。通過佛菩薩的教誨和經典爲我們開示,這些故事明確地告訴我們,人的生命不止一次,循環不斷的。
“死了,死了,一死百了!”這句話是不負責任的,是不對的。如果死了就沒有事了的話,那遇到一點痛苦都去死了,這完全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人決定不會死。今天我們讀《盂蘭盆經》知道了,目犍連的母親身體沒有了,只是人身體沒有了而已,又變成另外一個身體了。根據自己的生前所做的善惡,感應將來的生活環境。
《盂蘭盆經》裏面沒有提到目犍連的母親生前做了哪些違背因果的惡業,但是我們看看《地藏經》,婆羅門女的母親毀謗叁寶、不信因果,果報是地獄!佛經告訴…
《孝道的真實意義(開願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