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孝順經典選輯》(海濤法師 輯)▪P2

  ..續本文上一頁慧。子能如是于父母處,勸喻策勵,令安住者,方曰報恩!

  《優婆塞戒經》節錄

  我(世尊)于往昔爲四事故,舍離身命。

  一者、爲破衆生諸煩惱故;

  二者、爲令衆生受安樂故;

  叁者、爲自除壞貪著身故;

  四者、爲報父母生養恩故。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梵網經》節錄

  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

  《舍利弗問經》節錄

  (文殊師利白佛言:)“雲何如來說父母恩大,不可不報,又言師僧之恩不可稱量?其誰爲最?”

  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報生長與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節錄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若有不孝衆生,不念父母生養之恩,舍背父母,與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醫藥念給妻子,不與父母。父母衰老,出入無力,曾不生憂,親近扶侍,于其妻子晝夜不離。得一美味,不敢自啖,持與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財寶,私共妻子歡樂食啖。父母善言,不肯隨順;妻子惡語,信用無舍。或爲妻子呵罵父母,或共親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于淫欲,無慚愧心。如是衆生,攝在何等衆生數中?”(大薩遮尼幹子)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衆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父母恩重,至心孝養猶不能報,何況棄舍、違逆教命!是名世間最大劫賊。”

  《大方廣佛華嚴經》節錄

  地神常言:“我負大地,一切所有及須彌山,不以爲重,亦無厭心。于叁種人,我恒厭倦,不欲勝持。何等爲叁?一、心懷叛逆,謀害人王;二、念棄恩親,不孝父母;叁、撥無因果,毀謗叁尊,破法 輪僧,障修善者。如是叁人,我極患重,乃至一念不欲任持。”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節錄

  供養父母、和尚、尊師及世間中曾致饒益賴其恩者,應念倍增報恩、供養。何以故?以知恩者,雖在生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斷滅,作諸惡業。故諸如來稱贊知恩,毀背恩者。

  《大般涅槃經》節錄

  菩薩摩诃薩于昔無量阿僧只劫,恭敬父母、和尚、諸師、上座、長老。于無量劫常爲衆生而行布施,堅持禁戒,修習忍辱,勤行精進、禅定、智慧,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節錄

  非飲食及寶 能報父母恩

  引導向正法 便爲供二親

  《正法念處經》節錄

  有四種恩,甚爲難報。何等爲四?一者、母;二者、父;叁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爲人之所贊歎,于未來世能得菩提。

  《佛說未生冤經》節錄

  夫善之極者,莫大于孝;

  惡之大者,其唯害親乎!

  《四十二章經》節錄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

  《佛說觀佛叁昧海經》節錄

  佛告阿難:“若有衆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作是罪者,命終之時,銅狗張口,化十八車,狀如金車,寶蓋在上,一切火焰化爲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風刀解時,寒急失聲,甯得好火,在車上坐,然火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終。揮霍之間,已坐金車。顧瞻玉女,皆捉鐵斧,斬截其身;身下火起,如旋火輪。譬如壯士屈伸臂頃,直落阿鼻大地獄中。從于上鬲,如旋火輪;至下鬲際,身遍鬲內。銅狗大吼,齧骨唼髓。獄卒、羅刹捉大鐵叉,叉頭令起遍體火焰,滿阿鼻城。鐵網、雨刀從毛孔入。化閻羅王大聲告敕:“癡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地獄。汝不知恩,無有慚愧,受此苦惱,爲樂不耶?””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節錄

  世間父母極親愛 衆生慢心不尊重

  欲令摧折我慢幢 是故出家爲救護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錄

  欲生彼國(西方極樂國土)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

  《分別經》節錄

  (佛言:)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吾前世時,亦更爲人償債,奴婢、兒子、父母不可稱數,皆有一時之緣,難可免脫,至今得道。現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緣,不由償債。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學道,累劫精進,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一墮失人種,累劫不複。

  《中陰經》節錄

  (佛問彌勒:)“閻浮提兒生墮地,乃至叁歲,母之懷抱,爲飲幾乳?”彌勒答曰:“飲乳一百八十斛,除母腹中所食血分。”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節錄

  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衆生恩;叁、國王恩;四、叁寶恩。如是四恩,一切衆生平等荷負。

  善男子!于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爲富;悲母不在,名之爲貧。悲母在時,名爲日中;悲母死時,名爲日沒。悲母在時,名爲月明;悲母亡時,名爲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爲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爲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璎珞衆寶衣服、栴檀沈香立諸房舍、百寶莊嚴床臥敷具、療治衆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逾于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爲先,悲母之恩亦過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征複速于彼。

  慈父悲母長養恩 一切男女皆安樂

  慈父恩高如山王 悲母恩深如大海

  若我住世于一劫 說悲母恩不能盡

  我今略說于少分 猶如蚊虻飲大海

  《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咒經》節錄

  父母生養,劬勞辛苦,十月妊娠,叁年乳哺,長養教誨,艱憂備盡,冀其成立,才藝過人;又望出家,度脫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難報。

  《大方等陀羅尼經》節錄

  (阿難白佛言:)“若有父母、妻子不放此人至于道場,當服何藥趣向道場?”佛告阿難:“此人應父母前,燒種種香,長跪合掌,應作是言:“我今欲至道場,哀愍聽許!”亦應種種谏曉,亦應隨宜說法,亦應叁請。若不聽者,此人應于舍宅默自思惟,誦此經典。”

  《菩薩地持經》節錄

  衆生知恩欲報德者,爾時菩薩勸令修善,不須世間財利酬報。報之大者,當供養父母,乃至持戒。求報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薩報恩巧方便。

  

《《孝順經典選輯》(海濤法師 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