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真實波羅密多……乃名真實能報四恩。”
佛說孝子經言:“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衆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身,猶未爲孝。必須令雙親去惡行善,敬信叁寶,奉持五戒,仁恻不殺,清讓不盜,貞潔不淫,守信不欺,孝順不醉,方名爲孝。”
古德蓮池大師言:“人子于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因將孝道分爲世間及出世間兩種:“世間之孝,一者承歡侍彩,而甘旨以養其親,二者登科入仕,而祿以榮其親,叁者修德勵行,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是則世間之所謂孝也。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道,蓮胎托質,親觐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于是爲大。”
綜上可知,佛教不獨重視孝道,且其孝思,豎窮叁世,橫遍十方。既對叁世父母,六道衆生,皆以報恩之心,孝之、敬之、養之、奉之、勸之、導之;同時還要以財法二施,令一切衆生遠離苦因苦果;共發菩提心,共證無上道。可以說是一種至廣、至大、至深、至遠、至極、而又無窮無盡的孝道。
二、孝道的代表
諸佛菩薩,無不重視孝道,而且以孝道自行化他,累劫報親恩。但無量劫來,爲盡孝道,爲報親恩,而發願度盡苦惱衆生,方成佛道,足以代表佛教,無盡孝道的實踐家,當推地藏菩薩。關于地藏菩薩得名之由,以及其本願功德和教化事迹,今分述如下:
(一)地藏菩薩的聖號
梵音乞叉底蘗婆(KSITIGARBHA)譯名地藏,地謂土地,大地;藏是含藏,秘藏。皆屬譬喻,以喻菩薩的功德。地能生、能育、能持、能載,能蘊藏珍寶,能爲萬物所依,所住。宇宙萬物,情與無情,無不依止大地;華果樹木,五谷蔬菜,無不生長于大地;名貴珍品,治病衆藥,無不孕育于大地;一切七寶,無不蘊藏于大地;一切種子,無不攝持于大地。用以比喻菩薩,心如大地,能安住衆生于菩提園,能攝持衆生的菩提種子,能生長衆生的菩提芽,能運載衆生至菩提果。令一切衆生,究竟證得佛道的叁德秘藏,因名地藏。
又地是菩薩利他之功,藏是菩薩自利之德。菩薩久證如來叁德秘藏,內蘊無量功德法財,如世間寶藏,衆寶具足,能濟諸貧乏。菩薩本身含藏無量功德法寶,能爲一切衆生所依止,能治一切衆生身心重病,能生長衆生善根,能負荷加持一切衆生,令一切衆生畢竟離苦得樂,出離生死,疾證菩提,因名地藏。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說:“此大菩薩,是諸微妙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如意珠,雨衆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譬諸商人,所采寶渚,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是出妙寶,功德賢瓶,……救諸危難,猶如父母。藏諸怯劣,猶若叢林。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作清淨水;與饑乏者,作諸甘露。爲露形者,作諸衣服;爲熱乏者,作大密雲;爲貧匮者,作如意寶;爲恐懼者,作所歸依。令諸有情,善根不壞,……安忍堅信,如妙高山;總持深廣,猶如大海;神足無礙,譬若虛空;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常避靜慮,無色正道,一切智智,妙寶洲渚,能無功用,轉大*輪。善男子:是地藏菩薩摩詞薩,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正因爲地藏菩薩,功德殊勝:“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因名地藏。
還有,在延命地藏經:名延命地藏。在蓮華叁昧經:名勝軍地藏。晉譯華嚴經:名大地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名地藏王。羅摩伽經:名持地藏。皆因地藏菩薩,乘本功德大願之力,猶如大地,孕育萬物;能令衆生,長養善根,究竟離苦得樂而立名。尤其是對于地獄衆生,特別救護,故又有幽冥教主之稱。
(二)地藏菩薩的本迹
地藏菩薩,本門深遠,證同于佛,迹現菩薩而已。在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中說:當釋尊示現在摩竭提國,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時:“有十佛剎微塵等他方諸佛,爲欲莊嚴毘盧遮那佛道場衆故,示菩薩形,來在會坐。其名曰:觀自在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藏菩薩,維摩诘菩薩,善威光菩薩,滅諸蓋菩薩,寶手菩薩,大慧菩薩,普賢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詞薩而爲上首。”由此證明地藏菩薩,實是古佛再來,與觀音、文殊、維摩诘等古佛同等階位。很多人因地藏菩薩發願:“地藏末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便誤會以爲地藏菩薩,位居等覺。其實地藏菩薩,早已證入妙覺果海,是他方諸佛之一。不過,今爲助釋尊教化五濁惡世的衆生故,迹現菩薩身。
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佛對無垢生天帝釋盛贊地藏菩薩言:“智慧深廣猶如大海,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妙果近因如衆花葉,伏諸外道如師子王。”又對好疑問菩薩言:“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叁昧,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巨龍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叁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由是證明,地藏菩薩早已證得佛果妙德,今爲度衆生,何止于婆婆世界現菩薩身,亦于無量世界現無量身,度無量衆生。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當釋尊升忉利天爲母說法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百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花來供養佛。”佛即以救護六道衆生的責任,殷勤付囑于地藏菩薩,廣設方便,救拔衆生,令在彌勒菩薩成佛之前,悉得解脫,永離衆苦,乃至遇佛授記。當時諸分身地藏菩薩,共複一形而白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叁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但于佛法中,所爲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發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衆生爲慮。”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好疑問菩薩問佛:“地藏菩薩從何而來,所居佛國去此遠近”?佛說:“地藏菩薩,于無量劫前,早已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善能悟入如來境界,但爲欲利樂成就一切衆生,所在佛國,悉皆止住。”十輪經亦言:“如是大士,隨所止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叁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就無量所化有情。能于一日夜,或一食頃,同時于無量無數諸佛國土,度無量無數殑伽沙等諸有情類,皆令解脫種種憂苦。凡所在處,有能至心稱念歸敬地藏菩薩者,一切所求,無不稱遂。”
由于菩薩,大悲堅固,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力,能于十方世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爲諸有情如應說法;或複現作大自在天身,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或作樂變化天身,或作睹史多天身,或作夜摩天身,或作帝釋天身,或作四天王天身。或作佛身,或作菩薩身,或作獨覺身,或作聲聞身。或作轉輪王身,或作剎帝利身。或作婆羅門身,或作筏舍身,或作戍達羅身,或作丈夫身,或作婦女身,或作童男身,或作童女身。或作健達縛身,或作阿素洛身,或作緊捺洛身,或作莫呼洛伽身,或作龍身,或作藥叉身,或作羅剎身。或作鸠盤荼身,或作畢舍遮身,或作餓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咤布怛那身,或作粵阇诃洛鬼身。或作師子身,或作香象身,或作馬身,或作牛身,或作種種禽獸之身。或作剡魔王身,或作地獄卒身,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爲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叁乘,不退轉位……。”
在佛說地藏菩薩陀羅尼經中,亦說地藏菩薩,早已成就佛果種種殊勝功德,但爲救度五濁惡世苦惱衆生,于無量阿僧祇劫,恒現無量無邊身,隨諸佛國,廣作佛事。
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佛告堅淨信菩薩:“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複普遊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于五濁惡世化益偏厚,……又于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
綜上諸經所說,可知地藏菩薩,本門深遠,證同諸佛。迹現菩薩,遍于十方諸佛國土,教化衆生。甚至曲就衆生機情,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爲說法。特別是五濁惡世,無論是此界他方,無論是現在或未來,無論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凡有苦惱衆生之處,無不皆有地藏菩薩的化身。其悲心救苦的精神,實與觀世音菩薩同等。不過觀音、彌勒、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除隨類應化外,示迹娑婆,皆現在家菩薩相,唯地藏菩薩,現出家比丘身。如大方廣十輪經言:“是地藏菩薩,作沙門像,現神通力之所變化,有如是大莊嚴事。”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佛告無垢生天帝釋言:“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詞薩,名曰地藏,已于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世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今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俱,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觀大集會隨喜故,並諸眷屬,作聲聞像,特來至此……。”地藏菩薩,不但自身現比丘相,即其所教化的無量法眷屬,亦隨之現比丘相,在十方諸佛國土出現,作爲叁寶之一的僧寶,令人歸敬叁寶,廣種福田,滅罪生福。因此,現在流傳于世間的地藏菩薩像,無論是泥塑,紙晝,木雕,皆是比丘相,身披袈裟,頭戴僧帽,左手執明珠,右手執錫杖,端坐蓮花中,或站在蓮花上。
(叁)地藏菩薩的道場
地藏菩薩,雖然誓願弘深,以十方諸佛國土,作爲自己成熟衆生的國土,分身塵剎,利樂有情。但其示現于中國的道場,則在安徽省,青陽縣西南的九華山。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因此山岩頂,如九子團聚之概。自唐代詩人李太白詩雲:“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挂綠水,…
《無盡紡孝道—地藏菩薩(文珠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