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孝順父母之利益(祈竹仁波切)

  孝順父母之利益

  祈竹仁波切

  作爲大乘佛教徒,我們都發願成佛。若欲成就無上佛境,我們必須具備菩提心。若要成就菩提心,又必須先成就慈心及悲心。要生出慈悲,依賴著對衆生感恩欲報的心作爲先 決條件。欲對衆生報恩之心,又必須先感到衆生對自己有恩。要覺知衆生之恩重,必須先知今世父母之恩深。所以,我們的成佛與否,取決于有否念及父母之恩德。我們可以說,不念父母恩德,就不可能成就佛果。從這角度來講,孝心是成佛的必需條件。

  即使撇開成佛的目標不談,而只說今世中的世俗層面,念父母恩仍然十分重要。爲甚麼這樣說呢?我們分析一下,許多人都希求和平,他們整天集體跑到街頭上,手拿反戰標語牌,歇斯底裏地喊

  要求和平的口號,可是這樣做有用嗎?他們要求和平,但其手段其實已經表現出一種瞋心。用憤怒及野蠻的方法來爭取和平,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果他們靜坐或哭求,或許還能感動某些人。在國家層面上,不少國家以維持和平爲借口,而不斷擴大軍備、發展高科技武器,這也同樣不合邏輯。以殺人的武器來爭取和平,怎麼可能合理呢?懷

  傲慢或瞋恨心而要求和平,又怎麼可能成功呢?總之,以與和平相反的手段、心態或工具謀求和平,都是可笑的,而且絕不可能實現。唯一能導致和平的法門,是降伏自己內心的敵人 —— 貪、瞋、癡等煩惱。唯一有效的方法,正是佛法。這個世界,就像一片長滿荊棘的大地。在這片大地上赤腳行走,自然會被刺傷,這就好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碰到不如意的人和事一樣。

  父母輕輕罵一句,我們就不高興了。我們走在馬路上,本來心情好好的,但陌生人隨便來一個不友善的目光,我們便馬上會生氣。我們當然想永遠避免不如意的人和事,但這是絕不可能達成的,就好比我們無法把長滿荊棘的大地鋪滿軟墊以令自己不受傷的道理。可是,如果我們能消除敵意,便好比穿上了一雙鞋,不論我們走到哪裏也不怕荊蕀了。這樣的話,不論客觀上世界和平與否,我們自己肯定會享受和平的心境。祖師曾說過:「我們無法改變所有衆生,但如果我們改變自己的心,便等同改變了所有衆生!」這是很有道理的嘉言慧語。如果所有人都能這樣,也就達致世界和平了。但爲甚麼我們管不住自己的心、無法消除敵意呢?這是因爲我們有與生俱來的我執、自我中心的思想。我們視自己爲世界的中心點,一切都必須圍繞我們及順

  自己的意願而存在及運作,所以我們不理別人死活,而只懂照顧自己及自己的家人、財産、國家或團體的利益,我們的一切行爲亦與此相應,乃至對父母不尊重或對朋友不友善等等。

  我們當然欲得快樂,但我們的心及因其牽引而表現出的談吐及行爲,卻無一不是導致痛苦及杜絕快樂的因,所以我們根本沒法得到快樂。若想得到快樂,就必須培養善心、慈心及悲心。一天還有這種「我!我!我!」的心,善心、慈心及悲心便永不能生出,以致我們無法得到真正的快樂。若想生起善心、慈心及悲心,必須念衆生之恩德。衆生對我們有何恩德呢?答案是,因爲他們在過去生中必定曾當過我們的父母,所以他們的恩與我們今世之父母的深恩相等。可是,若我們連今世父母之恩也不念,又如何能念及衆生恩呢?所以,現在我們得到結論:要得到快樂,最終必須先對今世的父母念恩。換句話說,念父母恩是令自己快樂的方法,也是達致個人與世界和平的方法,更是成佛的方法。

  作爲居士,我們應當好好孝順及侍奉父母,對他們善加照顧,這是因爲他們對我們恩重如山,而且還因爲這是對我們自己今世及未來世皆有深遠利益的行爲與心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